- 相关推荐
《雷峰塔》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雷峰塔》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雷峰塔》读后感1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杭州西湖南岸,一声隆然,历尽沧桑的雷峰塔在一片烟尘中轰然倒塌,有人叹息,有人高兴。著名文学家鲁迅便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散文。
文章主要讲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感到非常高兴,他期盼已久的雷峰塔终于倒了,因为那下面曾压着白蛇娘娘呀!
很多人一到雷峰塔面前,就是赞叹,觉得雷峰塔十分雄伟壮观,可又有几人想到《白蛇传》中被法海压在塔下的白素贞呢!
读了这篇散文,你也许会觉得鲁迅是个很迷信的人,故事不就是故事嘛,又不是真的。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白蛇在这篇文章里并不是指《白蛇传》里的白素贞,而是指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妇女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是这样写的:我却见过未倒的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中……..“破破烂烂”这个词明显是对雷峰塔的.嘲讽。我虽未见过雷峰塔,但我敢肯定,雷峰塔肯定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破破烂烂的。因为这塔就像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可这又能镇压多久呢?到头来,这雷峰塔还不是倒掉了吗?不管它压个几千年几万年终有一天会倒的,什么东西都压不住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就会让我想到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虽然对中国人非常残忍,可是中国人还不是在日本人的镇压,欺凌中不停地反抗,最终取得胜利的吗?所以,就算别人对我们不停地欺凌、镇压,我们也要反抗,要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鲁迅就是这样,幽默的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却又爱憎分明。
《雷峰塔》读后感2
一周之前看完的《雷峰塔》,拖到现在做总结,稍稍有点不负责任。
《雷峰塔》是张爱玲的遗作,基本上是自己前半生的自传,可惜生前不肯出版,死后其他人整理翻译出来,虽然内容不会有偏差,却是从英语翻译过来,一是经过翻译,二是经其他人之手,两大遗憾,原先还百般纠结,要不要看,最终忍不住看了。总的感觉是张爱玲的整体感觉有了,却缺少了细节的惊心动魄,总在某个最关键的词语上失了色彩和力量,像一首乐曲还没到高潮就戛然而止了。
看了几个版本的张爱玲传记,包括电视剧,原本非常期待她的自传,只可惜也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可能在感情的轻重上会有点偏差。比如对父亲的感觉,虽然惧怕也有,爱也有,但比例上或许实际上爱更多,也是一种无奈,她能看到父亲的无奈,这种童年时就清晰看到的无奈是造成她日后决绝的重要原因吧。对母亲,其实心底有一股更强大的感情力量在汹涌,却无从表现,也像还未抽枝就被掐断的嫩芽,是种夭折的痛。对弟弟的感觉,有点让人迷惑的地方,想相依为命,形成一条战线,却偏偏力不从心,恨铁不成钢,最后还让弟弟死在后母的手上,这种虚构不知为何,无从考据她的心理,也许是把对父母的复杂的感情都混合在了弟弟身上,却也无望,还不如让他干净地去,至少眼不见为净,反而成就一番完美。她的童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就是她的保姆何干,她清晰看到何干的贫穷,无力改变的贫穷,清晰感受到何干对自己的爱中分明带着点势力,有时却也深深陷进去,也许谁都欠了张爱玲的,她自己却觉得欠了何干的,可惜这种亏欠是必须的',因为关系自己的前途和一生。
那些努力支撑的清朝遗少式的贵族生活带着生生的痛,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张爱玲绝不会屈从,人生的残酷就在于,当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有人给你做了选择,而当你懂得的时候,已经晚了。
【《雷峰塔》读后感】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伟大的悲剧读后感03-30
凡卡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12-11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03-31
经典读后感02-21
读后感08-15
读后感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