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秘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秘密》读后感1
《宝葫芦的秘密》的主人公叫王葆,在他很小的时候,奶奶经常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王葆听了无数关于宝葫芦的故事,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对宝葫芦充满好奇的种子。
有一天,王葆去钓鱼时居然钓到了一个葫芦,他仔细一看,大吃一惊!“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宝葫芦?”王葆心想。
他把宝葫芦带回家,宝葫芦变出来许多宝贝:一桶漂亮的金鱼,许多的美食,一所新的校舍……王葆开心的不得了!王葆想要的越来越多,考试时也指望宝葫芦帮他考一百分,结果宝葫芦帮他偷了别人的试卷。王葆很生气,开始意识到宝葫芦带来的也不全是好事。他决定把宝葫芦扔了,结果扔了的宝葫芦自己回来了。他又用刀把葫芦劈碎,但是宝葫芦神奇的`恢复原样了!最后王葆用火烧,但是宝葫芦根本不怕火……王葆束手无策,最后发现却是一场梦。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王葆没有付出,就从宝葫芦那里收获许多,所以宝葫芦虽然给他带来了快乐,更多的却是苦恼。为什么呢?因为宝葫芦虽然变出了美丽的金鱼,许多美食……但是这些莫名其妙出现的东西,他没有办法跟自己的朋友解释,甚至王葆想要变新的校舍的计划,最后因为怕泄密而放弃了。他既要保守宝葫芦的秘密,又不愿意欺骗朋友,王葆左右为难。有心事不能说,有秘密不能分享,天呐!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
其实有时候我跟王葆的想法一样,我曾期待有个神秘的机器人出现,帮我上学,帮我写作业,帮我背诗,帮我上痛苦的体育课……而我只要负责躺着就好。现在想一想,那是多么不现实啊,不劳而获的东西,得到了你也没办法安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秘密》读后感2
貌似很久以前,曾经在网上匆匆瞥过一眼这书名。乍看之下,望文生义,认为这是那种教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魅力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第一次,从张德芬那里,了解到了吸引力法则,能量,频率,生肽,人生模式。
从吃惊,兴奋,到质疑,到付出实践去尝试。我不得不说,在看这本书的那段时间,自己的整个状态,真的挺不错。我承认,在这里,真的有所收获。它也改变了我的一些观点。半个月前,我在当当网网购了《秘密》。因为自己对量子物理与潜意识,与我们的生活这方面,真的很感兴趣,本书都围绕着作者所谓的,世界最大之秘密,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秘密——吸引力法则。
简单点说,你想要什么,你的思想就会产生一定的频率,就犹如一台强有力的发射台,向宇宙下订单,宇宙会调动一切人,事,情境,将你所想之物实体化于你面前。你,你的思想,可以吸引一切你内心强烈渴望的东西。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心想事成”,读后感《《秘密》——读后感》。开始翻阅这本书时,心情可以说是无比兴奋,激动的。每天都看上一小点,然后去尝试运用。不得不说,整个人充满干劲,容易兴奋起来,觉得满足开心。越是深入去了解,我不禁质问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你的世界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天底下还有这等事。这是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将吸引力法则和唯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那秒起,我发现自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心理,不能融入书中,有点隔岸观火的意思,总是保持一定“距离”地阅读。
这感觉,在看《遇见未知的自己》,《水知道答案》时也曾出现过。经过漫长的内心挣扎,突然发现自己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可笑。产生抵触心理,是因为觉得它太主观唯心了。什么时候起,自己的脑袋已经被那些思想政治课所固化:所有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缪误,唯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这思想,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植根于我的思维中。中国的教育,是否太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并无错误。唯心也罢。唯物也罢。亦无太大相干。只要能在书中吸取对你有用,能帮助自己的,就是好的。吸引力法则,如果真的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内心充满爱,喜悦,和平,从而乐观积极地生活,又何乐而不为呢?值得尝试!量子物理与潜意识!It’s so amazing!
《秘密》读后感3
书中,马波罗村是一个浪漫的小村落,这里有古树环绕的古屋、奔腾的瀑布、蜿蜒的林间小道、炊烟缭绕的炊烟、淳朴的村民、忠实的管家……这样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宛如世外桃源,却因为卡德兰家族的存在,蒙上了阴森与罪恶的阴影。曾当过逃兵的画家——丹蒂尔,陪伴在身边的`是曾入狱的管家——夫人。整天享受美食。他住在卡兰德的豪宅里,很少出门。他与妻子艾琳的弟弟卡兰德·巴德(Callander Bad)有一段关系,年老已故。村民们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多半是十年前鹿先生妻子的离奇死亡和鹿先生孩子的离奇失踪。于是,村子里的气氛变得扑朔迷离,就连负责寄信的小店老板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每一个陌生人。这在这样充满疑惑的环境中,十二岁的乔安独自在古宅的阁楼上面对十二箱文件。卡德兰家族的这些文件,被封存了十几年。此时的乔安安并不知道,在这间古宅内,落满灰尘的不仅仅是文件,还有许多人的心结。这
“凡事仔细想想,好好想想,是不是这样,不然你就白白郁闷了。”乔安姨妈的这番话让我受益匪浅。这教会了我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随心所欲,分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秘密》读后感4
作为寒假作业,我读完了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故事,也许是因为写故事的时间太久远,作者想象不到今天会发生什么。
读书的时候,我猜,作者太想教育小朋友:不劳而获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作者设计出这样一个宝葫芦,它可以用魔法解决一切麻烦,但这种魔力带来更多的麻烦。
但我读完还是感觉:如果有一个能帮我实现各种各样的愿望的宝贝,多好呀。张天翼的宝葫芦只是不完美,但它绝对是个好东西啊。
我估计肯定不是只有我这么想:贫穷的人家想要衣食和金钱,小学生想要可以一扫描就可以说出作业答案的'机器,家长们想要可以让孩子分分钟提分的机构……
故事中的小学生王葆就十分幸运地获得了一个宝葫芦,可惜这宝葫芦不智能,这达不到王葆的需求。王葆考试时本想抄考卷的心愿却连着把别人的姓名抄了上去、和朋友下棋想“吃”别人的棋,棋却落到了嘴里……这样的事情发生再发生,最后忍无可忍的王葆干脆把宝葫芦给赶走了……故事想教我们的道理简单明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然最后吃苦的还是自己。
但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如果宝葫芦智能一点,或者在人间的经验多一点,会怎样呢?比王葆不那么马虎,事先告诉宝葫芦抄考卷怎么抄的,先告诉宝葫芦下棋的规则,“吃棋”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这样,会不会让人成天想着不劳而获,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宝葫芦”?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有许多的“宝葫芦”了。
就说现在这个科技时代,我床边的智能语音箱“天猫精灵”不就是一个宝葫芦吗?我问它一个口算题,它立即可以告诉我答案;我问一个名词解解释,它可以立即说得头头是道。还有手机上的软件“作业帮”,想抄写作业时,直接给题目拍一张照片,解题过程就展示出来了。这就属于其中一种宝葫芦——小学生们的宝葫芦。
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什么“三天提满分”、“五天作文年级第一”的训练班,还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去一种学校,学习“一分钟看完《战争与和平》的能力。看着广告词就知道不可能,可是这些家长还是希望把孩子送进去,希望有魔法的事发生……辅导班可以让他们“不劳而获”,他们为了去偷懒,甚至不惜连累孩子的代价,难道孩子的时间不是时间吗?孩子的时间一点儿都不属于自己吗?
昨天,我的心情不好,叫我的智能音箱播放“很悲伤很悲伤的音乐“。音乐来了,我却没有什么感觉。爸爸告诉我,你听到音乐觉得悲伤,要么你理解了歌词,要么你理解了旋律,要么这个音乐作为一个悲伤故事的主题曲让你理解了,要么,你听这首音乐的时候,自己正经历很悲伤的过程。总之,你没有参与,你就听不出什么悲伤来。
自己参与的过程,就是“宝葫芦“不能给你的。但是,《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却没有告诉我这些。
《秘密》读后感5
这天,我最后把宝葫芦的秘密看完了。
《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孩子,在一天得到了一件宝贝——宝葫芦,从此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让他吃不了、用不完、玩不尽。可王葆却没有因此感到幸福和快乐,而感到很苦恼,最后有一天,他想把宝葫芦扔掉、砸掉、烧掉,再也不想要它。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辛苦努力,才会有快乐和收获。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老爷爷在1956年创作的童话作品,几十年以来,深受小朋友们喜欢,经久不衰。
《秘密》读后感6
在《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从小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奶奶讲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如何找到宝葫芦,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王葆也想有一个宝葫芦,一个什么都可以变出的宝葫芦,王宝参加了科学小组,他们要做一个电磁起重机,王葆在做最重要的部分,苏鸣凤在一个劲儿的提意见,王葆生气离开了科学小组,回到家不知道干什么,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王葆;“王葆,一起去钓鱼”,王葆出了城没见到同学,就一个人在那钓,太阳都快下山了,可还是没钓到一条,他很不甘心。突然,水面上皱起波纹,一圈比一圈大,他钓上来个宝葫芦,在王葆的要求下宝葫芦给他变得东西吃不完,也用不完。自从有了宝葫芦王葆变的很懒惰,做事不认真得意洋洋的,比如,王葆下象棋时想吃对方的“马”,打牌时,想让失去的牌再回来,一次数学考试的'时候,王葆想考100分,让宝葫芦把题都写上,结果交卷的时候才知道是拿别人的卷子充当自己的,王葆最后才知道所有东西都是宝葫芦偷来的,一气之下王葆就把宝葫芦扔了,扔完了宝葫芦自己又回来了,王葆又是用刀砍,又是用火烧,没有一点用,它不怕火烧,不怕刀砍,王葆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王葆,王葆起来吃饭了,他睁开迷糊的眼睛看了四周,原来是一场梦。
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劳动换来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像王葆一样异想天开,只要努力,我们就是最好的宝葫芦。
《秘密》读后感7
故事里的秋天和夏天都没有下雨,庄稼全都枯死了。一到冬天来临时,米桶和米缸里全是空的,一粒不剩的空,干干净净的空。孩子们终于不再玩游戏,人们度过了一场饥饿的日子后,天和地都变大了。
粮食太少了,树鱼一天只吃一碗稀粥,实在是太饿了,所以他去找东西了。树鱼找到一根棍子,当作拐杖,他走啊走,突然眼前一黑,滚落到了谷底,在谷底意外发现一棵柿子树,树上足足有36颗柿子,树鱼决定先吃一颗柿子,再摘两颗柿子回家,当他准备爬树时,山顶上隐隐约约地传来了呼唤声,——呼唤他的.。他听出来了,有桐子的声音,有蓬草的声音,有丘石儿的声音。树鱼原本想独吞柿子树的念头随着小伙伴的歌声中渐渐打散,并巧妙的带领小伙伴重新回到谷底,重新发现了在那边柿子树。大家约好等没粮食了在一起来吃。
这本书让我知道,我们要学会诚实守信,故事里的其他小朋友再饿都没有偷摘柿子,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珍惜粮食,有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秘密》读后感8
这个寒假,我读了由曹文轩写的《山谷中的秘密》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山谷中的秘密,第二个是风哥哥。相比较而言,山谷中的秘密更让我触动。
山谷中的秘密主要讲的是:有一年,饥饿席卷了这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一切生命都在变瘦,满目荒凉、惨不忍睹。树鱼去被雪覆盖的后山找吃的,好不容易找到一棵挂满柿子的树。一开始,他决定独享这棵树,但后来他还是把大家引到了树那里。柿子不够分,他们商定只看不吃。一个晚上,树鱼实在忍不住,跑去后山想偷柿子,却意外看到了同样想偷柿子的桐子。桐子把头勾在胸前,久久没有抬头,因为违背了约定。丘石儿一家要去西边乞讨了,临行前,树鱼带着孩子们摘了一颗柿子,送给丘石儿。而剩下的三十五颗柿子,谁也没有摘……这棵柿子树成了孩子们共同的.秘密。
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到了友谊的种子在小伙伴中萌发出的团结的力量。三十六颗柿子像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照亮孩子们的心灵。若是我,会不会爬到树上去摘呢?毕竟太饿了,柿子的美味太诱人。让我感动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吃了柿子。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深深触动我的心弦。大家守着共同的秘密,坚守着心底的希望,这是多么纯真的情感!日子越来越艰苦,是满树的柿子带给他们快乐、团结、信心……
最感动我的是,丘石儿饿晕了,树鱼给的不是柿子而是活下去的希望,传递了与人为善的友谊之情,他们守的柿子树更像是一种精神支柱,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是我学习的榜样!那一树的柿子永远红彤彤地温暖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在艰苦的环境里只要有希望有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人为善的友谊,就能度过难关迎来新的希望!我好喜欢这本书!
《秘密》读后感9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蒙台梭利在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正常”的儿童模样是:他们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不错的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幻想吗?世上有如此堪称“完美”的存在吗?这或许真的不但仅是“正常”,而是“完美”吧。不,这不是幻想,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天使,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
“正常”并非要求我们的孩子事事完美,而是强调培养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责任感,能承担压力,能探索这个世界并且觉得学习或者工作是愉快的,不容易随便成瘾。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按照孩子的需求给与适当的关怀和爱护。书中更是指出儿童心灵上的很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在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舒展的发育和成长。因此,孩子周围的所有成人即孩子的父母、老师以及祖父母必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把它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端正对儿童的态度,孩子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力,或许面对你的批评,他会内疚,反反复复的批评变成了一种指责,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消除自身的内心障碍,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
其次,有关孩子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时机就是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在孩子作错后反复的指责只是在加强错误的行为,只有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我们对孩子的肯定,才是孩子积累正确行为经验的优选方法。千万不要让口头奖励被物质奖励取代。
当然,书中也依旧强调关爱和理解对孩子的重要性。毕竟人类都是感情动物,或许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与孩子连接情感,处理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陪伴,拉近的不是身体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只有我们认真的与孩子相处,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从而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
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药,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有的是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健全的过程。要知道过程应该比结果有意义的多,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结果,或许放慢脚步用心享受这个过程,会有不一样的美的收获。
《秘密》读后感10
看了一遍被好几人推荐的《秘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理工科人士,这本书读得有一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错位感,有一些段落让我觉得这真是一本心理学的好著作呀,马上就会来一段让人尴尬得想抠脚指头的讲述。我不死心去豆瓣看了看别人的分享,发现自己不是唯一被搞得神经错乱的人,这本书注定是一部有巨大争议的读物。
我比较认可的内容是书籍再次向我们展示了每个人内在的力量。就如同我很喜欢的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所说“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中国古话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代有更文艺的表达方式“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你只需要去寻找你内心最渴望的需求,最后生活大概率会满足你。如果你一直求而不得,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是不是没有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人的记忆力和关注力往往都会在自己最在意最渴望的事物上,这也跟我们所提倡的正念觉知,以及心理学上所说的“持续关注你所设立的'目标”“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吸引力法则也正是基于这点,你专注于美好和正面的事物,就能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感受到更多的美好,也就能吸引到同类的更多美好的人和事主动向你靠近。
而这本书比较让人尴尬的地方在于,它明明是一个励志类的心灵鸡汤,作者以一个电视工作者的身份,既做了“惊天大秘密”等超自然力量的描述却又认定它是一种如万有引力般的自然规律,也试图从唯物科学的角度去论证,用了很多“能量”“频率”“电波”“共振”“量子”等物理学的概念企图给一个科学解释,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书中她还举了很多如何用吸引力法则去获得金钱和健康的方法,比如你想要100万美金,想要一辆法拉利的豪车,你只需要在内心渴望,这些东西好像就会神奇的出现在你的身边;还举了关于癌症等疾病自动痊愈的神奇而反科学的例子,这些例子确实会引起内心不适。所以很多人光看到这部分将此书归类于邪教异书的类别。
Anyway,读任何书,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断,取其精华,也不需要太在意不适合自己的内容。总体来说这是一本系统宣传和推广吸引力法则的书籍,了解这个法则对我们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另外作者出于更多的商业目的,拍了电影、后续又出好几本同质的书籍,我想应该是纯碎为了赚钱而割韭菜,也就没必要再去花时间和金钱了。(这可以回应到她在书中举的例子:没钱时怎么赚到100万美金?哈哈)
写完书评回首再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却是一段平平无奇的话语:
想想这个:一辆车行驶在夜里,车灯只能照亮前面的100-200英尺,但你可以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开到纽约(行驶在夜间),因为你只需要看到前面的200英尺。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面前展开。只要我们相信,下一个200英尺还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又一个200英尺接着展现。你的生活会一直这样展现下去,她最终会将你带到你的目的地,不管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因为你想。
这就是生活,而我们每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在当下,在路上。
《秘密》读后感11
《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位名叫王葆的少先队员,他小时候很爱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他意外也得到了一个本领非凡的宝葫芦,宝葫芦给王葆“变”出他想要的很多很多东西:零食、科学画报、自行车、奖状等等。但这个葫芦他还有一个条件:王葆不能告诉任何人宝葫芦的秘密。可是后来啊!宝葫芦给王葆造成的麻烦远远超过了给他带来的快乐,王葆想知道试卷的答案,结果宝葫芦把苏鸣凤的卷子盗来了,害的同学和老师都不信任他了;他喜欢一本书,心里一有这种念头,宝葫芦给他“变”出了书,让杨栓误以为是王葆偷的……
有一次,王葆终于知道宝葫芦并不会变这变那,而是去偷别人的东西,苹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后宝葫芦偷来的、自行车是工人们造出来后宝葫芦偷来的,还有很多很多。总之,一切他“变”的东西都是偷来的。王葆这才大吃一惊,用尽办法想甩掉宝葫芦,他用火烧、用刀劈、把它扔进河里……最后王葆向同学们拿出了宝葫芦,王褒终于放弃了这个爱偷东西、自作主张的宝葫芦。突然王葆被惊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
王葆通过这场惊险刺激的.梦,懂得了深刻的道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任何时候不要想着不劳而获,我们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要切切实实,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我以前也想拥有一个宝葫芦,帮我变出我想要的东西,告诉我这道题的答案,带我去好玩的地方等等。现在,我也明白了,凡事都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好的“宝葫芦”。
《秘密》读后感12
今天看了一本书,叫《宝葫芦的秘密》,里面的主人公是王宝。
王宝是个淘气的孩子。比如宝葫芦从地上跳起来,想跳到王宝的腿上。没想到王宝一抖腿,就把宝葫芦抖离了地面。宝葫芦过了几分钟才站起来。同时,王宝非常诚实。有一次考试,王宝什么题都不会做,但也不会看别人的卷子。于是他只好让宝葫芦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别人的纸上,然后把别人的名字移到空纸上。就这样,别人的卷子变成了空卷子,王宝的卷子回答了问题。论文递到老师手里,老师通过字体一下子就知道王宝的'论文是另一个同学写的,王宝也及时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老师,体现了王宝的诚实精神。
我想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王力可宝在未来。
《秘密》读后感13
宝葫芦是怎样的?宝葫芦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世界上真的有宝葫芦吗?我带着一个个问题,翻开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王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二年级小学生,他有着大多数孩子有的优点和缺点。他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于是希望自己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可以完成任何心愿。有一天,王葆真的拥有了宝葫芦,于是他出尽了风头,各种心愿都轻而易举的实现了。但是麻烦也接踵而至,原来宝葫芦并不能凭空变出来什么东西,他给王葆的任何东西都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麻烦缠身的王葆最后说出了宝葫芦的秘密,他也得到了周围人的谅解。醒来后发现原来是做了一场梦,最终明白了: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
如果是你,你还喜欢拥有这样的宝葫芦吗?不过我已经有了答案——那当然是不喜欢。因为我不希望宝葫芦不仅没有带给我快乐,反而招来了许多麻烦;我更不希望自己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读完这本书,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每件事情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秘密》读后感14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兰心的秘密》,你有秘密,我有秘密,他有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兰心的秘密是什么吧!
我的感受:兰心是一个不爱被人拘束、喜欢自由的女孩子。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偏偏管她管的很严,她多想离开父母的管教飞向蓝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方天空啊!
我的感想,我觉得父母管的这么严不是很好。父母都希望儿女学习成绩好,可以成为人上人。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儿女身上,这并没有错。有错的是他们把儿女压得没有喘气的看看空间。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也需要像小鸟一样在蓝天上展翅高飞,他们更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为了让他们快快乐乐,就让他们的童年有声有色、快快乐乐的吧!
父母该放手就要放手该抓紧就该抓紧。儿女们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始终要离开你们的保护,成为勇敢的老鹰,成为敢跟天空搏斗的老鹰。
《秘密》读后感15
作者简介:张天翼,原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等。
主要内容:王葆捡到了宝葫芦之后,要啥有啥。但得知宝葫芦是偷的,很气,结果只是一场梦。
我的感受:世上没有不劳动就有收获的人。此所谓不劳无获。大家都知道,世上没有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情,但有的人就是异想天开,做白日梦。
而人类,有的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有的,却用自己的懒惰换来了应有的报应。而这些生活和报应,是我们人类用自己的.行动换来的。再比如老虎,老虎是从小就要学捕猎,否则长大后将会饿死。老虎从小也要学怎样才能躲开敌人的攻击,不然就会被敌人的攻击置于死地。然人,他光爱劳动可不行。还要有个善良的心灵。如果王葆没有一个善良的心灵,那他知道是偷的以后还会再次使用宝葫芦,这样这个梦就会一睡不醒了。
而有人甚至因为生活需要,杀死了亲兄弟或姐妹来得到钱,甚至有的却杀死了父母,他们这不叫辛勤劳动而叫杀人放火!
20xx年6月某日,杨某人杀死父母!而他先给爸爸妈妈买了份儿保险,之后又把爸爸妈妈叫到家里做客,其中有一道菜很贵,爸妈不舍得吃,而杨某在里面放了毒,爸妈没吃,这类毒能让人直接致死,他又在水里放了毒。给爸妈喝,结果父母死了,他得了钱!
这事是绝对不能发生。记住,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秘密》读后感】相关文章:
《秘密》读后感04-29
秘密读后感02-26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1-14
《童年秘密》读后感07-18
《蛇岛的秘密》读后感09-10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17
《秘密花园》读后感 06-16
秘密花园读后感(精选)08-10
秘密花园读后感06-26
《城堡的秘密》读后感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