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跟教育名家学做教师》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跟教育名家学做教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宝库,对于教师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和提升方式。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董一菲、张肖侠编写的《跟着教育名家学做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本书以十个章节的篇幅,将叶圣陶、陶行知、孔子、张伯苓、佐藤学、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怀特海、雷夫、卢梭各大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其教育实践结合在一起,引导教师学大师,做真正的从教者。
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教会学生“做人”也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仅仅存在于大脑中,要有行动的机会。在合作中培养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本书中,叶老多次讲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首先,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即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强调教师在“教”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就有了“不教”的基础。最后,教师的作用在启发导引。教师的责任在于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向不需要“教” 过渡。教师要由“讲”变为“导”,以问题启发引导,绝不越俎代庖。
“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按照叶老的教学理论,知识是不能靠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我们的教学要积极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他教会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个“真”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教育最为重要、最为本质的属性。“真”比一切都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小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新认识与新发现。”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要知道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我们的教育要保护和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放手让学生本能而自主地学习,真诚而自由地思考。我们带给学生的不应是文化的赈济品,而应是一颗虛心,要探寻真正适合学生向前进取的教育。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人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材施教是他极为推崇的教育理念,并且他也一直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作为一民小学教师,面对一群性格迥异的孩子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是一线教师必备的能力。如何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中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也为我指明了方向。读《论语》,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孔子的伟大,更能让我们认清自己,让我们在通仄的现实世界里保持一份理性和冷静。
张伯苓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他自始全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以“兼济天下”的责任心来办教育,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改革教育,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模式。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人理解生活,学会生活,进而幸福生活。”我们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不就是幸福的生活吗?张伯苓先生的思想是超前的,他强调要让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走到自然中去,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世界如此美好,何苦为难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净化孩子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化成一只鸟儿,自由的飞翔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自由成长。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极力推崇的一种新的教室——润泽的教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润泽教室”里,有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学会倾听,是打造润泽的教室的重要途径。倾听,既是教师对学生之间的“看见”,也是学生与学生的异向交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一些倾听,“倾听”是“润泽”课堂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明确地认识到:应注意积累事实,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真理的实质。积累事实的一个途径是教育写作即平时教学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日志”“读书笔记”等。他让我明白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最好平台,做教育的有心人,观察、反思、写作、阅读,这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探素、不断提高进步的必备要素。
读到各位名师对杜威教育观点的解说,我最突出的感受是,杜威首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其次才是一个教育家。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建成一个更好的社会,经过艰苦的思考和探索,他找到的路径是——通过教育。杜威讲“教育即生活”的意思是,从行动中获取知识,增长学问,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儿童在行动中求知,孩子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遇到难题,形成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反思能力、创造性思维都得到发展,且从中获得的体会经历都是在书本教材中的“知识世界”里得不到的。总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应更加尊重孩子们的差异,俯下我们的身影,离孩子的心灵更近一些,离教育规律更近一些。
本书主要讲解的是怀特海先生著作的《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这本书并没有具体方法的传授,而是把教育的内在意义挖掘出来。正因为如此,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指导,让我们当下的教育,有了无限多的可能。书中怀特海对教育中”呆滞的思想”深恶痛绝,他认为这样的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受某些观点而没有真正去运用和验证。只是一知半解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禁不起学生的再三追问。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应该要真正理解教育的目的,把观点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教育的节奏,我们要学会等待,等街学生的反思与努力,不为应试教育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发展,使教育真正实现它的伟大价值。
雷夫,一位平凡的教师,他用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了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用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了温暖的家,造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信任与耐心,感悟了热情与责任,留下了钦佩与感动。书中说: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缺乏了某样东西——害怕。单纯的信任比害怕的威信更重要。第56号教室不可复制,雷夫老师不可复制,雷夫老师的执着、爱心和智慧将影响着我、指导我努力去做一位学生信任的好老师,这也是我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爱弥儿》是卢梭的代表作,强调了重视“人的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作为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差异性,不能因为你的喜好而去对学生做出片面的评价,一刀切的做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正确的指引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内心喜悦的人的潜力则是无限的。
总之,读完《跟教育名家学做教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提升方式。通过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育智慧,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
【《跟教育名家学做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后感03-27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07-23
跟岗教师工作计划11-21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演讲稿06-16
《做卓越教师》读后感02-21
《做卓越教师》读后感07-19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06-08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04-13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08-31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