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3-11-25 11:01: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悲惨世界》读后感1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悲惨世界》读后感11篇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

  我曾独自爬过高山,我曾独自欣赏湖水,我曾独自骑行看山花浪漫,我曾……我曾独自在书海中畅游。只不过走走停停、看看忘忘,已记不清山是哪座山、湖是哪片湖,花是哪朵花,书是哪本书……

  当年的山是那样的夜色朦胧,我站在漆黑的半山腰上,看不到山的尽头,也看不清山的轮廓,于是我只有往前走:当年的湖水是那样的清澈,我站在湖水畔,看不到水在微笑,也看不清它的嶙峋波纹,于是我只有掉头走去;当年的砀山梨花盛开,我站在百亩的梨花园中,看不到梨花纷飞,也看不清百亩梨园的恢弘气势,于是我走了上来。

  在半山腰上,我径直朝着前方走去,终究还是站在山顶,看到了万丈金光从云海中激射而出,也看清了山的模样轮廓,于是我笑了笑;在湖水畔处,我掉头走去,走上高高的拱桥,看到了湖水荡漾,那是它在微笑,所以我也笑了;在梨花园处,我走了上来,站在斜斜的高坡上,我看到了梨花飞舞盘旋,它的样子真美,我只能这样说。

  这些我都走了上来,看到了它们最美的模样。但对于这把“登天的梯子”书籍来说,我始终走不出来,走不出来就代表我从未走进去。

  忽然之间,我遇到了生命中的”圣经”,我想这便是“遇见未知的自己”。圣经当然是指《悲惨世界》,遇见未知的自己,当然说的是遇到了未来的自己、遇到了未来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一个人遇到另外一个人,这就是遇见;一个人遇见一本书,这就是遇着;但很幸运的是,我遇着了。

  我依旧记得第一次翻开《悲惨世界》时候的场景,那是在华豫学院的图书馆里面。从二楼走进去,然后左拐走到尽头的最后一个书架上,它被人束之高阁,而我却伸手取了下来,它的旁边便是《巴黎圣母院》。

  学校里面的那本很旧,然后字体也非常小,只记得它的开头几行密密麻麻的小字,类似于圣经,我当时并没有坚持看下去。

  就在这恍惚之间,已经过去了两三年的时光,我又想起了自己的这块碎片种子,我决定将它认真呵护成长,现在它终于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未来的自己,也就是书中的.冉阿让的样子。他真挚而热烈,虽然他很木讷;他无比善良又无比让人珍惜,虽然他以前是苦役犯;他执着而坚定,虽然他曾在深渊和天堂之间犹豫徘徊;他终究活成了他,虽然他(主教)看不到他了,但是他坚信他能在天上看到他,于是他就活成了他,也活成了我心中的自己。

  无数的夜晚相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而冉阿让也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了;

  虚构的?

  NO!

  它就是一个世界,可以让我看到未来自己的模样;我不太相信什么”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词调,但我相信”天不生果果,万古长如夜”。

  这本书让我明白,所有的苦难终究会过去,所有的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所有善良的人终究会得到好报,所有作恶的人终究会接受上帝的审判;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审判长头顶高悬的那张审判图,却是没有想到最终还是审判了他自己;人当然是善良的,所以它就是善良的。

  读完这本书,就像自己也随着经历了冉阿让的起伏生活,提前给自己的未来走了一遍,然后在真实的生活中去规避书中冉阿让的错误,去接受他性格中的那些光辉灿烂的特质……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2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幼时,幸福像衣上的纽扣易于掌握,如滔滔碧江水连绵不断,一束阳光,一粒粉尘都有了向往。

  那时我爱去奶奶居住的小小乡村,呆呆地望着澄澈的蓝天,绵软的云是姿态万千的梦我,摘取一朵怀着它痴想,天马行空地遨游,不时嘴角勾出一个傻呵呵的弧度,奶奶总会在这时端来一碗银耳雪梨汤,我捧着碗凝望菜畦,甜汁沁入心脾,当时只觉得世上最好的汤汁莫过于此了。

  与公鸡赛跑是我们的另一大爱好,每次看到那趾高气扬、恃强凌弱的大公鸡都会感到被蔑视了权威,于是一边张牙舞爪地拉扯鬼脸,一边踏着坑洼的土地深一脚浅一脚地飞奔,一副不抓到公鸡誓不休的执着摸样,东奔西突,前扑后闪,虽然我精心策划的战略都不值一晒,却仍倔强地不服输,直到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扬起一片尘土,唯觉得单纯的快乐。

  角逐的路途十分坎坷,难免会摔倒。但这里面可有学问哩,装着小小心思的我独自一人便是钢铁战士刀枪不入,女儿独自一人时有泪绝不轻弹。但我却秉承着“遇人就哭”的原则,万一跌倒时碰上奶奶可不得了,干涸的眼眶马上闪射出朦胧的泪光,鬼哭狼嚎,恨不能倾倒出所有的委屈愤懣,但其实心里却是偷笑的。

  自以为是的懵懂“成熟”后,幸福变得氤氲无所,好像隐匿到最严密的罅隙中去了,要斩荆斫棘方可观。似乎定要有丰碑伟业,传颂千古才可坐拥幸福,但对那些传奇人物只能在字里行间远远仰望。幸福仿佛很大很大,大到只属于那天之骄子,命运定盘,我们注定不受眷顾。

  我束缚在自己编织的桎梏里不肯露出卑微的自我,像被遗弃的孤童,飘摇的浮萍,天地都黯淡了色泽,再不像从前的明净。奶奶为照顾我来到了宜昌,在多少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奶奶同样灯火阑珊人未眠,看在眼里急在心,又怕我嫌恶她的.叨扰,只能悄悄端来一碗银耳雪梨,又你人地敛声屏气地离开。而融在我舌尖的汤汁总觉腻而紧,滋味也大不如前了。

  那天几个好友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我趁此机会大倒苦水。末了,一个我认为较我而言更优秀的同学冷不丁的道:“真羡慕你那么多人宠着,身在福中不知福哟!”波澜不惊的心湖中骤然风起云涌,激荡了情怀。原来我是幸福的,不必名贯古今,不必生死攸关,平凡的我拥有的是小小的烦恼,满满的幸福啊,只是这幸福却都在别人眼里。

  原来如此,幸福并未躲藏,它就伫立在面前,只是闭塞了心房的我感受不到它的气息。它挥舞双手,靠近我,拥抱我,那一碗甜汤,一声亲昵问候都是它的味道,我却在肆意挥霍着幸福的同时埋怨它的吝啬和飘忽。

  如今,幸福不再虚无缥缈,也不再取之不竭,虽然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我总觉得每个人的幸福正如一碗朴素的汤汁,甜入心脾,却只有那么多,喝一口消耗一口,总有见底之日,我不愿直至那时才恍然泪流,又典当那些回忆来喂养寂寥,现只有甜蜜地沉浸在汤汁中感恩,感动。

  奶奶悄无声息地照例端来银耳雪梨,我觉得该说些什么,“奶奶——”待奶奶诧异的转身,我竟然无语凝噎,只好绽去一个大大的笑脸,奶奶却莫名其妙的嘟囔看几句,可我分明看到那双漾起一汪笑意的眼,甜甜的银耳雪梨滋润心灵,世上怕是再没有如此好的汤汁了。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3

  《悲惨世界》讲述了冉·阿让蹲了十九年大牢假释出狱,走投无路后被一位主教感化,决心从善,并改头换面过新的生活的故事,也的确在那之后他变得乐于助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所遇到的每一个贫苦大众,竟还当上了市长,凭着自己的努力他成为了最受百姓“爱戴”的市长,因为他竭尽了自己的一切所能,在那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还能有如此一位亲民的市长,当然是所有人都所期望的。然而,命运多舛,多年后,负责追捕他的探长沙威,执意要捉拿他归案,这使得他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养女珂赛特四处逃亡,亲历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历史变迁,让我唏嘘不已。

  《悲惨世界》不单单是讲述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它反映了太多的社会历史现象,我们可以从历史书中学到,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的一切,都在两次大事件(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后风云变化、动荡不安,我觉得那时的人们,心灵应该是极度迷茫和恐慌的,所以才会每个人都那么自私自利,是时代逼迫着人们走上恶路,但我还是会被震撼,仅仅是因为偷了一个面包,冉阿让就要被判处五年刑期,先后竟又增加到十九年,这相当于二十年的时间啊,二十年单调与孤独的牢狱时光,足以磨灭人心中所有的美好与希冀吧,会让人们不自觉地感觉世界正在崩塌、陷落,幸福已经成为永远的传说。曾经的青春年少,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身无分文,却还要肩负起抚养养女的责任,这样的人即使得不到怜悯,却也不应该承受唾弃。

  尽管冉阿让是一个苦役犯,但其实他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只因为那在牢中的日子,封印了他那内心的善良,使得他变的残暴不仁。当他曾经是一个市长,并且拥有许多财富时,并没有为富不仁,而是用这些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他不想再让别人重蹈他的覆辙。这是一个平民市长,这个苦役犯通过几年的努力变成了一个受人拥戴的市长。这完全取决于他对人民的爱戴与帮助。当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子底下时,他也没有摆出市长的架子做事不管,而是自己亲手拯救了这位老人的`生命。当得知有另外一个冉阿让被捕入狱准备上法庭接受审讯时,他的内心也开始不安起来。他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让,但如果他自己去认罪的话,那么他肯定要被捕入狱,并且再也不可能当上市长。可是他没有苟且偷生,而是到了法庭当众承认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让。他放弃了荣华富贵,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与地位,放弃了自己自由的美好时光,而拯救了一个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这样伟大而又高尚的节操其实一个普普通通的苦役犯所拥有的。

  我每每想到冉阿让这样的做法时,心中总有所不解。明明有机会能趁机脱罪,过着自己市长的生活,可是为什么不把握机会,反而自己去认罪。但是我知道,即使这样苟且偷生,也会激起他心中的不安,相信就算他自己不谴责自己,想到卞福汝主教,心中也会有着一丝不安。他这样的做法才能让他自己能够接受,让自己看的起自己。想到这,我便理解了冉阿让这样的做法。可是我还是很难想象一个苦役犯能有这样伟大的节操,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份宽容与爱,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冉阿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次教主信任别人。特别是未来将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我,对我的启发特别大,有的人很容易犯错,面对这些无意的过错,更多地失去宽容他们,关爱多一点,很有可能影响那些人的一生。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4

  “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无不裨益。”这是书本的卷首印着的一句话。

  据统计从1945年至今,全世界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听起来多么的心寒,因为战争,世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悲惨,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四处弥漫着血腥,嗷嚎之声不绝于耳。哪怕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新闻上网络上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也足够让我们看到世界另一端的凄惨悲凉。

  饶是在那样一个悲惨的世界,也总会一丝丝的微光温暖人心。冉阿让──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大师笔下《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他是贯穿全书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让人心疼不已。

  二十五岁的他在潮湿阴暗的牢房度过了人生的十九个岁月,只因为他在贫困饥饿的情况下打碎一块玻璃偷走了一片面包,他的不幸遭遇让他仇视这个世界的法律道德,他变的孤僻怪异不再相信任何人,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就快放弃这个世界的时候,让他生命出现转折的那个人出现了,善良的神父用仁爱之心和博大的胸怀感化了冉阿让,他不但没有怪罪冉阿让偷盗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之赠与他,希望他以后能好好用这一笔钱过上好日子。冉阿让没有辜负神父的好意,从此改名为马德兰在另个城市里弄起了工艺改革当上了市长。他救济穷人乐善好施,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将其抚养长大。八年后他设法成全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嘲讽,并拒绝他在和珂赛特见面,冉阿让情感上受到打击已在弥留之际,这时马吕斯才知道冉阿让就是他苦苦寻找的救命恩人即受人爱戴的马德兰市长,悔不当初去看望老人,老人向他们作了最后的临终道别便黯然离开了世界。

  全书中读不懂那些有关监狱、下水道和法庭的大段章节,却唯独感受到了冉阿让那颗真诚善良到令人怜惜的慈悲之心,这颗善良的心也将我们的心抚摸的柔顺平软,暖入了心窝。冉阿让临终前的那段文字我反复咀嚼,我舍不得他就那样离开,不忍心一个老人半生做尽好事却终究抵不过命运。他深爱着这个世界,哪怕这个悲惨的世界曾经给予他太多无法想象的磨难,他深爱着他身边的人,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女珂赛特,他照顾的那么用心无微不至,亲生女儿也怕不及如此了。

  “冉阿让转向珂赛特,向她凝视着,好像要把她的形象带到永生里去那样。他虽已沉入黑暗深处,但望着珂赛特他还会出神。这个温柔的容貌使他苍白的脸发出光芒,墓窟因而也有着它的光彩”哪怕临终前,他也念念不忘珂赛特,这个他养育了八年的孩子,我每每读到这总是一阵惆怅,字字诛心,句句感人,这一刻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位老人的.念想,我想他此生也是知足了。最后的最后,他对女儿和女婿说他爱他们,告诉他们不要伤心,为他们谋划好了以后赚钱的道路,他祝愿他俩永远相爱。冉阿让离开了,读到这我仿佛看见了天使洁白的羽翼,我知道会有天使去接引他的,好人不一定都有好报,但只求这短暂的一生问心无愧,我们也无法为好人去多做些什么,唯一能做的只有带上我们的祝福祈求好人一生平安

  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太多,有很多东西都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存在,就像我们总是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乱,但战乱总是在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屡屡发生,是人们真的不希望和平吗?我们唯一能做的依旧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所处的那一处小小的角落,让它布满暖暖的阳光,像冉阿让一样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神会保佑他即那些像他一样善良无私的好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5

  每个人都拥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的爱却是给了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那是怎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在冉阿让25岁的时候,就因为他为了填饱家人的肚子,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在他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他人歧视而走投无路的时候,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的冉阿让,他不介意冉阿让是个苦役犯,不计较他偷了银器,反将一对珍贵的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居然也会有这样一个世外圣人,正是这位主教无限的包容和仁慈,深深的感化了冉阿让,使他重新激起了生活的信心与希望,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奉献给了贫穷的人,可怜的人,长长出门时口袋还是鼓鼓的塞满了钱,回来意识身无分文,他给所有的穷人带来了温暖。

  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芳汀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汀临死前能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愿望,冉阿让不惜再次越狱,付出终身苦役犯的代价,那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一对母女,可他却始终坚守对芳汀的诺言,付出极大的努力就出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并精心地将它抚养长大。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又犹豫了,因为真正的冉阿让是他,不过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结果他最后的决定竟是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有一次就下了以为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与当时的黑暗、丑恶的社会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她是那么喜爱珂赛特,但还是为了珂赛特与马利尤斯的幸福,为他们付出一切。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事情,为了使一些与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一次地铤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小说中还刻画了其他一些人,比如贪婪、自私、卑鄙的德纳第夫妇,冷漠顽固的警长沙威。正是这些人,造就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悲剧,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更凸现出冉阿让的英雄本色。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的社会,应该有不少人也是像德纳第夫妇那样具有丑恶的灵魂,我们现在提倡造就美好和平的社会,但是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那样吗?我们这一代的人还是相当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面对他人的求助,我们不但不伸出援手,还避之唯恐不及,骑车撞伤他人不但不背负责任,却逃之夭夭……这些是多么丑恶的行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整个社会都应当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整个社会将会变得更美好,我希望社会上多多出现像冉阿让一样,将自己无限的爱奉献给身边每一个这样的人,那样,我们的社会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吗?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6

  这部由大作家雨果先生写成的著作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华,照耀着古今,也照耀着古今的灵魂,唤醒人们深埋心隅的人性与良知!

  刚开始拜读此书时,我怎么也提不起兴致,总觉得很无聊,远比不上《基度山伯爵》来得吸引人。但当我读完全书时,才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真可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啊!书中那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之气充斥全身的人物,在我心中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痕。

  书中有上帝般的人物,也有魔鬼般的形象,有由大恶转为大善的奇迹,也有由纯洁被玷污为低贱的无奈。

  先提一提第一位出场的闪光人物——米里哀主教。因为分崇高的身份,每年可以领一份高达一万五千法郎的薪水。许多主教都将这笔钱用于享乐奢侈,而米里哀主教。米里哀除自己留下一千法郎,其余全用于慈善事业,处处为别人着想,穷人们都把他当作上帝的化身,主教一路走过,就在一路上散布温暖与光明。

  后来一个臭名昭著的苦役犯来到城市,没有一家旅店给他提供住所,也没有一户人家愿让他借宿。但米里哀接受了他,给他饭菜与温汤,留他过夜。可这个苦役犯冉阿让不但不心存感激,还在深夜盗走了主教的银器,被抓获后,主教出人意料地又给了他两个银烛台,并让警察释放他!这是怎样的宽广胸襟与博爱的情怀啊!

  下面不得不谈到那个苦役犯——冉阿让,也是本书的主角。在遇到那位主教前,他简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如同在恶水中泡大的一般,抢劫、偷窃、什么都干。后来主教的宽宏大量使他第一次流泪,第一次反省,第一次醒悟。圣洁的光明驱散了冉阿让让心中的阴霾,把他从地狱中解放了出来,“放下罪恶,立地为善”。这就如同佛家的理论“度己不如度人”,冉阿让的良知被唤醒了,从那以后,他再没干过一件恶事。隐姓埋名后,发奋工作,后来拥有了一个工厂,还当上了市长!他动心忍性,决定在善路上一直走下去。

  歇斯底里的妇人在他脸上吐唾沫,他擦干净,并在她死后带大了她的女儿;当了市长后,一点也没有骄傲,而且“日行几善”,赈济穷人,改良社会制度;一个小偷被误当作多年前的冉阿让,那将流放,他放下市长的荣华,承认自己的过去,结果又沦为苦役犯;流放过程中,在名水手抓在桅杆上,他冒着生命危险舍命相救;面对多次陷害自己的仇敌,他完全可以结果仇敌的性命,他却放了那个……,仇人冉阿让的灵魂已被主教拯救了,由魔鬼变成了天使,拥有了一颗大善的心灵。

  书中还有一些丑陋的灵魂,如德纳第夫妇,沙威、巴纳斯山等等。他们大部分都永远在罪恶中执迷,悬崖勒马大概不在他们的词典里吧。

  德纳第先生贪婪,凶残,恶毒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芳汀把女儿托付给他,每个月寄托养费,而他不但打骂孩子,将她当作佣人来使唤,而且每个月向芳要更多的钱,还胡说什么孩子得了猩红热,快死了,敲诈芳汀好几百法郎。后来冉阿让越是多给钱他,让他送回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他越认为“这小母狗快变成产奶的牛了”更多地索要钱财。经常在他穷困帮助他的冉阿让,竟后来被他绑架,并向冉阿让的义女珂赛特敲诈,恩将仇报的奸人!通过作者略带大写意手笔的细致刻画,这副丑恶嘴脸跃然纸上,种种行径使人义愤填膺。

  读完这本名著后,我对人生的领悟又更深看一层,更提高了明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虽然雨果笔下的那个“悲惨世界”已经远离我们了,但我们会在这个“世界”的启示下向光明进发的,不是吗?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7

  早些间就久仰这本名著,迄今才有幸拿来一读。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主人公冉阿让这个人给了我很多的沉思与默想。他是一个苦刑犯,当然是偷了一个面包做了19年牢的苦刑犯,是一个苦命的人。贫穷可以使男子潦倒,饥饿可以使妇女堕落,黑暗可以使儿童羸弱。当苦难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人就会被某种邪恶的冷漠所征服。然而,冉阿让却没有往罪恶的道路上发展。当他遇见了善良正直极富同情人的米利埃主教之后,哦,更应该是当他遇见了上帝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一切都改变了。他的生命中出现了光芒和希望,释放了他心中无限的光明。冉阿让重新做人,改头换面,化名为马德里。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致富,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通过贫困,意志薄弱的人会变得无耻卑鄙,意志坚强的人则变得超凡脱俗。而冉阿让成为了一个乐善好施的善良人。他周济穷人,救助孤寡,开建托儿所和福利院,做尽了好事。他救过5个人的性命,不过这仅仅是小说中能够很清晰的看到并详细记载的人数。他们分别是是割风老头,不知名的苦役犯,柯赛德,马利尤斯和沙威。这几个人都是小说中关键性的重要人物。看过小说的读者就可以知道,割风老头是冉阿让冒着生命在车辙底下救下的人,后来偶遇的经历成为了冉阿让的"兄弟";而就下那位不知名的苦役犯是冉阿让去就柯赛德的一个机会;柯赛德是苦命人芳汀的的女儿,后来成为了冉阿让的"女儿",他一直疼爱着柯赛德,柯赛德是他冉阿让的一切;马利尤斯喜欢柯赛德,后来冉阿让在街里救了他的性命,冉阿让同意了将柯赛德嫁给马利尤斯;沙威是一位警察官,有些人遵守荣誉信条,好比人们观察星星,隔着老远的距离,说的便是沙威。沙威是冉阿让的对头,他一直追杀冉阿让。但是冉阿让最终在有机会杀了沙威的.情况之下却放了他,这种做法使得他心中的良心与他一直信奉的威严法律相冲撞,后来他幡然醒悟,重新做人。冉阿让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艰辛,他是偷盗者,也是施舍者;是苦命的,也是幸运的。而改变他命运的,就是那盏银灯器,正是上帝的曙光。

  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心寒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找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那是何等悲惨的日子。一个人做错了事情是可以有回转的余地的,社会应该给予这样的机会。但是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残酷的制度和威严的法律之下,没有一丝丝让冉阿让喘息的机会,残酷的命运一直把他被逼到苦难的深渊和绝望的尽头。然而,就是这种情况下,悲惨世界却并不悲惨。在苦难面前,给了人以温暖、爱和光明。而这道曙光一直引领着冉阿让,使他向着善良一直往前行。

  小说的最后,一切误会和谜团都解开了,爱和曾爱过,这就够了,不必再作其他希求。冉阿让幸福的躺在柯赛德和马利尤斯的怀里安然入睡。雨果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地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仍然爱你。在爱的一生之后,有爱的永生,那确是一种增益。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8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冉阿让,仅仅因为饥饿而打破商店的玻璃偷了一个面包,就被判了4年的监禁。生活在那个压迫和剥削如此严重的时代,活着,有时候就是一个悲剧。

  父母双亡的冉阿让,和姐姐在一起生活,但是,随着姐姐有了孩子,冉阿让得到的关心也就少了,但是,冉阿让还是挺关心姐姐的孩子的,不然,就不会默默的帮孩子们还他们欠商店的钱了,而且从来没告诉他姐姐这些事。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被贫穷逼上了偷窃的道路,但是在第一次的时候就被抓了。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滑稽的场景,但是,更多的确是深沉的悲伤。就像冉阿让本来是判了4年的监禁的,但是在坐了3年多的时候,他却越狱了,而且,马上就被捉了回来,又加了几年的监禁。后来,又越狱了几次,使得本来判了4年的监禁,却坐了19年的牢。在书中是这样说的,在第三个年头,轮到冉阿让越狱了。大家都越狱了,根本都不去考虑后果,越狱还是“轮到”的!

  在那个年代,警察却非常的“称职”,非常较真,认真的给统治者做奴隶,却不管人民群众的死活。沙威是那个年代警察的一个代表,一直都是那么的.称职。虽然到后来纠结到跳河自杀,也成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了。

  坐完了19年的牢,终于被放出来了,但是,在外面的世界里做苦工,得到的报酬却和坐牢时一样,这就太伤心了。原本可能觉得终于出来了,要好好做人,但是,一来到外面,却又被逼着回到从前坐牢一样的日子,一样的待遇。这就是那个悲惨的世界,不留一条路给善良的人走。走到哪里都被压迫。

  一天,冉阿让在主教的家里休息,却偷走了主教家里的银器,第二天被警察押到主教家的时候,主教却说那些银器是他送给他的。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震撼啊。本来冉阿让已经对这个世界绝望的了,但是,主教的这一举动却点燃了冉阿让生的希望。让他知道这世界还有好人,还是值得活下去的。如果没有主教的这一举动的话,冉阿让这辈子应该就没戏了,堕入了无边的黑暗。所以,后来,在离开之前的那晚,冉阿让就在主教门前跪着,也不知道跪了多久。

  接下来的故事里,冉阿让暂时是过上了安稳日子了。但是,另一个悲剧又发生了,那就是芳汀。对于法国,像芳汀这类悲剧,怕是不少的,芳汀只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但是,幸福总是那么的短暂,接着冉阿让就出事了,芳汀也死了。但是,这时的冉阿让却不再像之前那么无牵无挂了,还有一个人需要他,那就是芳汀的女儿。如果不是因为芳汀的女儿,我想冉阿让是不会再冒那么大的险去越狱的。不管怎么说,他拥有越狱的勇气,力量和技巧,这次越狱倒是成功了,更大的因素更应该是大家觉得他已经死了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隐姓埋名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接下的日子又比较好过些了,因为他已经死过一次了,但是,接下来又要担心珂赛特的事了。就写到这吧,接下来的事都是珂赛特的事为主了。

  冉阿让,一出生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了,因为他生在一个悲惨的世界,也死在那个悲惨的世界,但是,这一生,他也算是活得精彩的了,被人爱过,也有人可以爱。奋斗过,失败过,最后,死在了那个悲惨的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9

  对于我们来说,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或许并不那么美好,但却也是安定和平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祖辈时期的兵荒马乱,也没有经历过父辈的饥肠辘辘。什么是悲惨呢,我们不知道吧。而对于那些在战乱中苟延残喘,在社会底层卑微地活着的人,生活之于他们就是悲惨。十九世纪的巴黎,是贪婪和阴谋的污地,是私念与丑恶的染缸。然而,也就是在这个丑陋不堪的战地上催生了美好与希望。

  1802年,在法国的南部,一批戴着镣铐的囚犯正被带往土伦地的一个采石场。这些囚犯因为贫穷而绝望,因为绝望而犯罪。可能这真的不能算是做坏事的理由,但如果你真的经历他们所经历的,或许能够明白。是生活的穷苦让他们无路可走吗?表面上看起来是的,但是更深入的说,是他们生活的世界逼得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些囚犯被称作是“战船上的苦工”,在采石场,他们做着最苦最累的活,最可悲的是,他们所作的一切看起来毫无意义。

  冉阿让是苦役工中的一员,因为偷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五年的监禁,为了饿坏肚子的孩子们,他把自己推到了这样的境地,他是多么善良啊。因为不满牢狱的制度,他两次越狱却都没有成功。一直到十九年后,他获准假释了,他自由了。但是对于一个没有权力,没有工作,没有住处的人来说,这算是什么自由呢。冉阿让感到极度的挫败。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直到他遇见了笛涅的主教米里哀,一个善良伟大的人。他收留冉阿让,把他当作贵宾一样接待他,照料他。但是对贫穷的惧怕驱使冉阿让偷窃,他偷取了主教家的汤匙,但却在逃跑的路上被警察抓获,当他被抓到主教面前当面对质时,主教却说:“那是我送给他的,还有一个烛台,你忘了带走。”是这个以德报怨的慈祥的老人重新唤醒了冉阿让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他决定做一个慈悲之人,他决定重新开始他的人生。

  1823年,蒙特里来了一个慈善的手工厂厂长,他建立了医院,疗养院,男子学校,女子学校等等造福百姓的机构,他的慈善使他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并因此他被推选为市长。其实这个人就是冉阿让。只不过他改名换姓,以另外一种身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最重要的是他履行了他当年的'诺言。他以自己的行动真真切切为人民做事。

  在我看来,遇上主教米里哀大概是冉阿让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了吧。这个生活在人群之中,与世无争,爱花的老人。在他的眼中,这是一个个人幸福建筑在多人痛苦之上的世界,他不愿意这样。所以他以他喜欢的方式生活。是他的善良,他的慈悲改变了冉阿让的一生,在他经历了漂泊无依,歧视,欺骗之后。他觉得在这个人像狼一样的世界做一个好人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主教米里哀的以德报怨让他瞬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开始觉得自己于心有愧,他开始觉得他要以另外一种方式生存下去,一种不同于狼教给他的生活方式。

  “善与恶是什么呢?当一个人陷入了悲惨的境地,便终身难以自拔。”有时候现实真的很残酷,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借口。不管境况如何艰难,请始终怀揣一份希望吧,相信生活终将变好,相信未来光明远大。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0

  每个人都拥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的爱却是给了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那是怎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在冉阿让25岁的时候,就因为他为了填饱家人的肚子,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在他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他人歧视而走投无路的时候,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的冉阿让,他不介意冉阿让是个苦役犯,不计较他偷了银器,反将一对珍贵的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居然也会有这样一个世外圣人,正是这位主教无限的包容和仁慈,深深的感化了冉阿让,使他重新激起了生活的信心与希望,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奉献给了贫穷的人,可怜的人,长长出门时口袋还是鼓鼓的塞满了钱,回来意识身无分文,他给所有的穷人带来了温暖。

  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芳汀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汀临死前能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愿望,冉阿让不惜再次越狱,付出终身苦役犯的代价,那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一对母女,可他却始终坚守对芳汀的诺言,付出极大的努力就出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并精心地将它抚养长大。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又犹豫了,因为真正的冉阿让是他,不过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结果他最后的.决定竟是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有一次就下了以为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与当时的黑暗、丑恶的社会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她是那么喜爱珂赛特,但还是为了珂赛特与马利尤斯的幸福,为他们付出一切。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事情,为了使一些与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一次地铤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小说中还刻画了其他一些人,比如贪婪、自私、卑鄙的德纳第夫妇,冷漠顽固的警长沙威。正是这些人,造就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悲剧,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更凸现出冉阿让的英雄本色。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的社会,应该有不少人也是像德纳第夫妇那样具有丑恶的灵魂,我们现在提倡造就美好和平的社会,但是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那样吗?我们这一代的人还是相当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面对他人的求助,我们不但不伸出援手,还避之唯恐不及,骑车撞伤他人不但不背负责任,却逃之夭夭……这些是多么丑恶的行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整个社会都应当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整个社会将会变得更美好,我希望社会上多多出现像冉阿让一样,将自己无限的爱奉献给身边每一个这样的人,那样,我们的社会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吗?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1

  最近,我忙里偷闲看完了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书,是雨果最杰出的巨著之一。

  我曾经看过《悲惨世界》的电影,相比之下,如果说电影是一幅水彩画,那么,小说就犹如色彩浓郁、形象逼真的巨幅油画。

  从书中可以看出,雨果站得很高,他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着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因此他能用准确的笔触,描绘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他又是沉得很深,他深深地沉入社会的底层,所以他又能深刻地揭示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悲惨世界》中的人物众多,各个描写生动、鲜活:主人翁冉阿让、神父米里哀是那么善良、高尚;芳玎、珂赛特是那么凄惨无助;革命者安若尔拉斯、马贝夫、小格夫罗舍是那么英勇悲壮、光彩照人;而德纳第夫妇又是那么贪婪、恶毒……

  雨果在书中,以他那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感人肺腑地歌颂了“真、善、美”,同时又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假、丑、恶”。

  读《悲惨世界》,就仿佛听伟人讲故事。

  从故事中,你仿佛看到了他那深邃的思想,触摸到了他和人民一起跳动的脉搏,你更能清楚地感到他那伟大的博爱之心。

  听完了故事,你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你的思想境界被提升,你的灵魂也被净化了。

  《悲惨世界》是雨果追寻着心中一种执着的呼唤,用了二十年时间,才写成的。

  有了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艰苦创作,世界文坛才有幸得到了这一部旷世之作。

  真希望中国当代也能出这样一本举世闻名的书,出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

  不知这是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看看当今一些中国的作家,不能不使人蹙眉。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几种作家。

  一种为“跟风作家”,看到什么作品受追捧,就写什么作品:于是宫廷戏、武打戏、三角恋爱戏、勾心斗角戏,……常常一窝蜂;一种为“低俗作家”,专门写一些迎合人们低级趣味的作品:暴力、色情、恐怖是他们最爱;一种为“自恋作家”,他们是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于是对于自己的豪华生活津津乐道,喜欢写自己如何买房买车,买奢侈品,如何和同样富裕的亲戚朋友吃喝玩乐,满世界旅游,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一种为“编造作家”,他们根本没有生活体验,一个人关在家里,翻了几本历史书,就可以胡编、戏说历史,只要有人欣赏,他们就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地编下去。

  这些作家他们也站得很高,他们是高高站在人民之上,根本不关心老百姓的真正生活,他们也沉得很深,他们深深地沉入金钱、名利、地位之中。

  不过,现在改革开放了,人们的兴趣爱好也随之开放,各个阶层有五花八门不同的爱好,也就催生了不同的作家.

  雨果是贵族出身,他却能时时关注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关心社会的发展;他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却常常以最令人忽视的卑微的小人物为作品的主角,揭示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当然,中国当代还是有一些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能反映中国的社会面貌。

  他们能无情地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真正的作家,是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悲惨世界》读后感05-21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03-01

悲惨世界读后感05-11

悲惨世界读后感06-18

《悲惨世界》读后感06-19

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后感06-18

悲惨世界读后感【推荐】12-24

【热】悲惨世界读后感01-07

【荐】悲惨世界读后感01-02

悲惨世界读后感【热】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