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品]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
美国的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去信心,你也许永难挽回。可见,一个人失去信心是多么可怕,但是帮助他恢复信心更是重要。在《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中,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失去了信心的人,然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教授却用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帮助了这位作者,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围绕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和老教授的语言变化两条线索展开,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用爱心无私的帮助下,从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文章中,一句诗一般的语言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欣赏的快乐,而这恰恰就来自于老人的陪伴与夸奖。老人并没有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只是用自己诗一般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其实,如果没有老教授每天的这句话,也许作者就永远也没有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的机会,可见,老教授的语言是多么的重要。这句话也反映了老教授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位真诚有爱心的高明老教授,一位勤学苦练有信心的小提琴手。让我们明白信心的重要,更让我们明白,如果失去了信心,恢复信心更是重要。然而,作者的变化就是来自于老教授的爱护、关怀,她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人,用自己诗一般的语言感化他人,使作者成才。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呢?他能使你摆脱困难、困境、困惑吗?我想、这很少。其实,文中的作者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位用爱心帮助他的老教授,虽素不相识,但是依然无私的帮助他。
我相信,如果我们大家都永远用爱心帮助他人,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2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内容揉和了心理学、哲学、神学等许多形而上的内容,无论形式看上去多么简单生动,也注定不是一本能一口气消化的书籍。虽然我已经从头到尾读过一遍,但我知道离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还差十万八千里。
我挺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以小说的形式,将这些如此神秘深奥的理论融入到一个故事中,层层解析,让读者读起来不觉得过于枯燥和吃力。这样的表达形式让我想起《苏菲的故事》,每当大家对哲学望而却步的时候,常常会有人推荐这本书作为入门。把晦涩的理论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普通人也能接受,其实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作者。
《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读全书,我觉得它就是引领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我是谁?我想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用不着思考的问题。
但作者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们被很多表象所迷惑。她还告诉我们,我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情绪,不是我的思想,而事实上人们常常把他们混为一谈。那么究竟我是谁?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真正的我也许就如宗教里说的人的灵魂,但灵魂又是什么呢,我们也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说,我是谁,我们只能从否定的角度回答,那就是以上皆非。人的真我应该是充满了爱、喜悦、平和的感觉的,那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不快乐,即使我们拥有了我们想要的一切,比如金钱、地位、名声、爱人等等。
作者说,那是因为我们误认为那些表象就是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在这些表象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不时地审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只有我们看清那些表象不是真正的自我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困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3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张德芬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在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当时的心情很比较糟糕,也是经常跟我的爱人之间有很多的矛盾。所以我就抱着这样的心情,去学习张德芬的心灵的书籍,叫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我已经借出去了,我现在给你看的是重遇未未知的自己。但是那本书,我借给我的一个朋友去看,不知道他看了没有。因为我希望对他有帮助。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呢?
张德芬老师说过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也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这些亲人也好,你的孩子也好,你会看到身上别人身上的一些缺点。那些你不愿意看到的不喜欢的东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你的内心也是这么不接纳自己的。只是我们好像找到了一个对象,去攻击他,去抱怨他去评判他。但是殊不知,其实你越评判某个人的时候,其实是越等于你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这方面的不接纳。
所以我在读那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一种对自己的一个沉淀。沉淀什么呢?就是在我和我父母的关系,经常是那种比较糟糕的,经常是那种紧张的关系,所以我会瞧不起我的父母。我会跟我的父母对抗,跟他们吵架,过年只要超过3天,就一定要大吵一架。
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了我自己身上的模式,就是我越不接纳我的父母。其实某种程度上我越忠诚于他们。因为当我跟我父母切断这种关系的时候,其实是在切断我跟我自己的关系。因为我的一半的能量,源源自干我的父母。如果我要跟他们关系处理不好,我以后也不能处理好我跟我爱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关系本身是你和你自己的关系,也就是在婚姻当中,你应该对你自己的幸福承担起100%的责任。我们不应该去通过改变别人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梦想。如果你想通过改变别人,来让自己更幸福,那只会南辕北辙。因为按照这个规律来讲,人只有能改变自己的可能,改变别人根本就不可能,而且改变别人会让别人更加的痛苦。包括改变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都是向外求,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向内去求,问问自己我要什么,然后自己去满足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4
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老师推荐我们读一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快从网上下载了下来,但拖了很长时间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最近总是被一些事情困扰,便想起了这本书,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虽然有些地方自己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觉得收获颇多。。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其实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样真正地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但读完后还是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思绪不再是剪不断,理还乱。人人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知道原理,读了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知道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和平。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理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审视自己,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时间休闲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灵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5
初读张德芬的这本书,我一头雾水,是小说,却没有故事情节,穿插的人物也是个模糊的影子。是访谈,却感觉是自话自说,是传说,却只有个神秘的老人,说的话却全是现实生活。就这么囫囵吞枣了粗读一遍,回头细细回味,才发现,是通过叙事,在讲一个浅显易懂的处世方式,是主人感悟多年来的收获,是给读者的心灵鸡汤。
张德芬曾经是著名的美女主播,台大毕业,有豪宅名车,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公,可她不觉得自己活得快乐。后来,她离婚,去美国读了MBA,有了一个新好男人,二个可爱的孩子,在北京住着别墅,有三个帮佣,一个专职司机,自己在很大的国际公司做培训经理,薪水很高,在外人眼里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可她依然不快乐。追其根源,她发现,让人快乐的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房子车子工作老公孩子服饰发型,这全是外在的东西,你想抓住的更多却离自己的内心越远,自己内心的真我,爱,喜悦,和平,需要静下心来修炼。对待负面情绪的办法也不是一味的抗拒,当悲伤,愤怒,绝望面临时,只能臣服,接受然后等待消散,如能量的转换,你越抗拒,力量越强大。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着自己那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那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当我再次反复读这些文字时,我发现,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快乐,首先不要率性而为,要管理好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不要担忧未来的,无知的,不确定的事,要学会享受当下。好多让自己不快乐的情绪,其实是自己潜意识里编出来的故事,并不存在。当然,说起来容易,做来不容易,作者说好的习惯要坚持21天。就真成了习惯(无意识的),这需要长时间的定静,所谓定静,就是修身养性了吧?虽说,我亦然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但感觉对自身目前思想状况能有所帮助吧,可以缓解杞人忧天来带来的压力,让自己有忍耐力,有包容心,笑对生活中的一切好与坏,幸与不幸。所以推荐大家也看一看这本书。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6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上次跟X去锦汉展览中心逛书展时买的。第一次逛书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欢看书的人还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没啥收获,就买了几份香港的英文报,一本考公的理论热点书,还有就是这本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断断续续翻了几天,总算读完一遍。看完最后一行字,合上书时,再仔细想想里面讲什么,却都很模糊了,也记不起几句完整的句子。不是里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专业的,也懒得去多领悟。书的封面写着“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等字样,标榜的内容似乎很大,但其实就讲了一都市白领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数心灵励志书籍一样,这本书无非也是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爱、喜悦、和平。但它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更深体会内心世界的变化,是可以改变很多现实的东西。
说句实在话,确实也有点像在推崇“唯心论”的意思,但是,一定程度上的“唯心”确实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时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审视下自己的内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现实,会很辛苦的。想要简单的快乐,平凡的幸福,从“心”开始,从意识上稍作些改变,其实可以变得更容易。
书中有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没有多大的感触。但看完整个故事,才知道这话的'意思: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则”差不多,积极乐观的意识可以吸引到积极的光芒,很多不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消极想法招惹过来的。所以,要关心内在,要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己。
看这本书时,喜欢泡杯绿茶,听着柔柔的钢琴曲,安静地翻动书页,放松自己,享受着宁静,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娱乐。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7
最近朋友给我推荐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修身心灵小说,用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我认真的拜读过了,读后颇有感触。
《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觉得疲惫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自觉的变换着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我们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落日出,云起云灭,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丑陋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的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因此我想感谢曾经伤害过我的人和事,他们何尝不是给了我这样一个礼物,也给了我坚强和成长的契机呢?浴火重生的凤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飞得更加高远!
《遇见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要学会“臣服”。“爱过、痛过、哭过之后——是臣服的体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就像时光无法倒流一样,所以要学会臣服。但这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而是要学会接受!因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会持续,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会是另一种结局。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或者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永远是在当下的,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和身体联结,那将会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
这本书并没能治愈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伤痛,我依然在事情来的时候应激性的感到痛苦,陷于其中,但是我觉得它教给我的理念能让我把痛苦的长度和深度大大缩短和降低,我想这已足够。人生旅途繁杂纷沓,置身其中才知道那是独来独往的终身体验——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尝不是为了成就我们或丰饶或贫瘠的内在?让我们就像那只看见彩虹的狗一样,在谷底惊见阳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风里,蔚蓝的天空下,看着我,轻轻微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
“我们反求诸己,修心、正心、养心,才能有好的心态。”这就是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一节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好读、好用也好学,这就是对于本书的一个写照。
这本书中的故事是由夹杂在女主角倒霉事件中的一场奇怪对话引起的。那场对话的内容正如题目所说——我是谁?“我是谁?”正是由这个问题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事件。这些事件教导了我们如何放下小我,“臣服”于所发生的事件,接纳并包容负面情绪等。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帮助。
全书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开头也是围绕全文的问题——我是谁?怎样放下小我找到真我?这两个问题十分难回答。就拿“我是谁?”这个问题来说吧。名字、家庭、出身、经历、职位,这些也都只是你的身份认同罢了,就连最为神秘的灵魂,也因为其他人事物的过多渲染,只是十分接近答案而已。全书中最为神秘的老人也只说了一句话来描述答案:“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以上皆非。”由此可见,答案是多么的神秘。
小我,真我,自己所认为的“我”,又有谁能分的很清楚。我们认为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我们都看不到真实的自己。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实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着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人们的内在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日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内在真我就像潜意识一样,指引着我们行动,而最后发号施令的却通常是小我。因为小我跟注重自我利益,将真我与自身隔离。因为小我的原因,就造成了口是心非等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有一次,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和女生吵架,听他们吵的内容,我是想帮女生的,可是出于小我冒出来的种种理由,我还是帮了男生。
我是谁?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我就是我,小我、内在真我、我们所认为的我都只是真实的“我”的一部分,只有当他们合为一体时,才是真正的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9
人生一辈子,每个人都在追求,金钱,权力,健康,快乐……总结起来不外乎是爱,喜悦,和平。有所追求就有所受桎梏,可能是别人追加的,也可能是自己加置的,说到底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在失落中找回真我,找回真正的自己,走出迷雾,才能在谷底惊见阳光。
生活中许多事情会让我们愤懑,痛苦,伤心,不能自已。高中三年拼搏没考上大学,好朋友在背后戳了自己一刀,自己的亲人离世而走等等,这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自己心里多么心如刀绞别人不会知道,就是知道了承受得还只有自己。
“臣服”。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对已发生的事臣服,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你不去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而希望把他撞开。因此在这种时候自己能做的就是只有臣服,从心底接受他,并想着去解决它,不要让情绪蒙蔽自己。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正所谓期望越小失望越少,而惊喜反而会更多。而且,正因为你把注意力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而不至于让情绪左右自己。
臣服已发生的事,找回失落的自己。人往往是在外物的诱惑下,蒙蔽了自己的内心,迷失自我。()拨开情绪的迷雾,才能找到事情的根本,情绪只是一种发泄,真正需要我们做的是找回自己,重新走上正确的路。成功者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从自我情绪中走了出来,找到了前进的路,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情绪的蒙蔽下徘徊不前。
管是人生的大挫折,还是日常的小事情,懂得接受,懂得臣服,懂得找到真我,才能尽快走回“正道”。人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获得了多少金钱、名誉,而是心灵的满足、宁静,不管是去追求,还是满足当下,问问自己的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不被现实蒙蔽,找回失落的真我,找到人生的平静,即使波澜壮阔也会倍感平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
《遇见未知的自我》,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我。
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以,当你论断时,或许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让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很多忧虑和焦躁都是自我编造的,把别人强加到自我的故事里,制造麻烦。有时候换个角度想一下,事情就会有另一个表情。如果非要编故事的话,为何不编一些完美的情节呢?让生命温馨一点吧。
《遇见未知的'自我》,帮我重拾了用心乐观的生活态度。
《遇见未知的自我》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忙你,帮忙你找到你自我,帮忙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我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我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我》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我,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就应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用心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其他所有与植物馆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我的心灵更强大呢?
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我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1
我特别喜欢《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它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它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是充满智慧。读完之后,你真的会觉得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然而在这各种的角色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这本书会让我们惊鸿一瞥那个一直都在的深层的自己,如此的陌生又熟悉,让我们和自己真是的源头越来越近,回归真我的自认状态,人生从此变得富有创造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2
开始以为这本书是个哲学指点书,没想到是本心灵小说。而正好最近在工作,生活,人生上开始有计划的思考些事情,而这本书的到来还是挺有帮助。
故事是从“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车子又没汽油的孤单女人”开始的。讲述了名校毕业、收入丰富的都市“白骨精”若菱,在一个下雨的冬夜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与老人及他的学生的数次交谈中,她渐渐学会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填补自己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最终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己。
在作者看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与其费劲地在别人的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不如放掉无谓的身份认同,最终回归真我的自然状态。这个观点是我在这本书上最为认同的一点,我个人是个非常喜欢从他人态度上找寻认同感的人,从小到大令我非常苦恼,随着年龄成长,逐渐意识到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同喜爱你,如果要过的顺心,首先要认同自己,放弃无所谓人士的观点。
其实,人类痛最苦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用书中老人的话说就是“失落了真实的自己”。这个“真实的自己”或者叫做“内在真我”,不会随我们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而真正的自己,书中给的答案是:爱、喜悦、和平。但现实中种种限制和障碍断开了我们和真我的连接。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每天汲汲营营,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事实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我们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我们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打破限制,和真我沟通后,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3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比如对某人的讨厌、对工作的烦恼等等,都是我们自己人为地在放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别人是无法强压给我们的,因为我们可以不接受。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时因谁或其他什么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为那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就象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认识真我,从自身做起。因为外面没有别人。这本书读了之后让人受益颇深,要试着学会放下,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4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很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想。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修身养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学的书,看完后深有启发。
书中指出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啦:既然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
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
但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社会不公,这本书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
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样,她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错误行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给别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优秀的,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的人。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关。
即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弱小、无力、没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啊!我诚实,善良,在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书,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家人们都很关心和疼爱我,和许多人比起来我并不差。在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经不可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只有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再把这种态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那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
我们单位发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天,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是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第一次看时很不好理解,最近又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看后有了一定的启发。这本书要多看几遍才能慢慢有所体会,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扮演这不同的角色,都像是带着层层的面具,我们应该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我的情绪模式总是下意识的把自己摆在“弱者”“无能为力”这种状态下,觉得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能够更容易接受这种失败或者挫折。其实我心里很明白,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自己的性格或者是不努力之类的,然后怨天尤人。从书中,我知道了原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在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已经不可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只有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再把这种态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那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读了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4点:1活在当下,停止无谓的思维。2用头脑赚钱3用心灵面对家人,家庭,朋友和爱4用灵魂来面对自己。而不是思维,头脑或者是物质。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应该学着把事情看淡。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爱,喜悦,和平是从内心,由内至外的散发,而不是靠外物来获得。
我会再细细看这本书,细细品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相关文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05-14
《遇见未知自己》读后感06-22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16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09-14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06-08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1-08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15篇)05-04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4篇)06-25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14篇06-25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