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和枯燥。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姹紫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是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描述,这样的百草园无疑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也是儿童的乐园,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句话包含了他对百草园深深的不舍之情。而在描写他到“三味书屋”里学习时,却远远没有像在百草园里那么自由,“我就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就是鲁迅先生每天的功课。鲁迅先生和同窗经常到园里的屋外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日复一日,怎么可能不留恋百草园?这句话体现他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起自己的点滴,倍感庆幸!过去,摘桑椹,掏麻雀窝……现在,我们课堂上轻松愉快,书声琅琅;操场上我们尽情玩耍;阅览室我们沉醉书香……也许这就是我们和鲁迅先生的不同之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有这样一个园子: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夏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冬天能捕鸟雀……有这样一所书塾:有时而严厉而慈祥的先生,有在枯燥学习中偷偷玩耍的趣味……这园子就是百草园,这书塾就是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鲁迅入学前在百草园的所见所闻以及入学后在三味书屋学习和玩耍的经历。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百草园的部分。生机蓬勃的景象总是能让我想到我的家乡。
小时候,我的暑假经常在家乡度过,那儿有一片湿地公园,陆地上的草绿得好似翠绿,清澈的江水仿佛连接天上的`道路。而我喜欢躺在草坪上沾着清晨的露水,享受着温和的阳光。或者突然吓飞几只栖息着的鸟,自由而张扬的盛夏,耳边始终是鸣蝉高昂的赞歌。虽然现在回家乡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但我始终向往着童年的那份快乐与美好。
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天真而又烂漫的童趣。在百草园,作者因为长妈妈的故事而十分害怕夏夜乘凉之时往墙上看,同时渴望着拥有“飞蜈蚣”;在三味书屋,作者竭力从枯燥的学习任务中寻找乐趣:折花、寻蝉蜕、喂蚂蚱……作者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令人心生亲切与向往。洋溢在书页上的却是热爱自然的纯真与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就想快点往下看,想了解作者是怎样做时间的小主人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我”在父亲严格教育下,从孩提时代起,就养成了这天能完成的事决不拖到明天的习惯。这种习惯使我很好地完成了自我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怎样做时间的小主人,而不浪费生命,这是一个既搞笑又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也以前想过。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很好地利用时间。也许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吧。想是这样想的,我却没有这样做。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我回到家后并不是想着写作业。而是这摸摸,那摸摸。这与作者“关起门来加倍努力完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暑假前我给自我定了一个写作业的计划,之前我是很有信心按计划完成的,但按计划做了几天后我就因怕辛苦放下了。人们常说习惯是童年养成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由于我从小就没有养成坚持不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导致此刻做什么是都要花很长的是才能完成。
读了《从小做时间的小主人》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个道理:斤斤计较时间,努力挤出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这样才能做时间的小主人而不浪费生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
这个周末,我又重温了一遍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反映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在私塾上学的故事,描绘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这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读过文章之后,我们会明白,其实鲁迅在对当时的社会教育情况做出批判,他认为学习不应该只是光读书,死背书,更要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才能唤起儿童的学习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
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回忆了鲁迅以往的事,其中有一篇令我迟迟不能忘怀。这篇讲的是鲁迅小时候家有一个百草园,那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蝉、黄蜂天子(云雀)、泥墙根……
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的时候,用了很多手法,比如拟人等,但是鲁迅先生用拟人的手法略多一点,比如把蟋蟀在鸣叫写成在弹琴。这样现的更美啦,令我在读的.时候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当时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的美丽情景,让我们有无限的向往。
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长妈妈讲的一个故事,文中那个读书人在纳凉的时候被妖蛇所纠缠。后一位和尚救了他,收了妖蛇。在文末鲁迅先生还写了教训——倘有陌生人叫你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应,我绝的,虽说这个故事有点迷信,但是这样子的话,我们也就会乖乖听话了(就类似于以前妈妈总是说不听话的小孩子会被狼吃掉)。
读完全文,我不禁被当时老师觉得学生不应该问课外的问题所感到疑问,课外的疑问也是问,为什么就不能问呢?
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虽有不听话的人,但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还是蛮好的。
Ade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我不禁佩服鲁迅先生的外文水平,我合适不想也想像他那样,德文等语言样样精通呢?
鲁迅先生真不愧是一代伟人文章写的是那么完美啊!充满魅力的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还记的`那时我在我姥姥家中,邻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去树林里找知了壳吧!有人专门收知了壳,说不定还能换点糖吃!”“什么是知了壳啊?”这对于我一个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概念!“走吧,我们告诉你!”接着他们带着我来到了一片林子中,他们拿着长干把知了壳敲了下来,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知了壳。不一会儿,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多个,我们带着战利品换到了一把糖。我们开心的分着那些糖,别提有多高兴了。
玩累了,我们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蓝天,这时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到河边洗个澡,说不定还能抓到鱼呢!”我便跟着他们来到了河边,他们就像一个个泥鳅一样跳进了河里,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看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也便跳了下去。这时一个小伙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条鱼,我们来吃烤鱼吧!”“好!”他们找来了一些泥糊在了鱼身上,并把放在火堆里。等到泥烧了,我们剥去鱼身上的泥,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7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8
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有趣。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描绘得生动而又富有趣味。那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是一种我们已经体会不到了的生活。
通读整篇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光是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如数家珍,可见,“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是美丽的,但就像每个人都必须成长一样,鲁迅先生也跨入了他的“三味书屋”。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我们自己的“三味书屋”,并且还会不断地努力前行。而我们的“百草园”,则将和童年的记忆一起,为我们的人生永远地留下多彩的一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9
鲁迅先生以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的视点,描述了百草园里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在树叶里长吟鸣蝉,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有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轻捷的叫天子。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鲁迅先生用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满童趣的乡村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是对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随着那百草的摇动,金蝉的长鸣,思绪把我也带回以前只要学校一放假,爸爸就带我去奶奶家乡玩的场景。
奶奶的`家乡在古运河畔的一个村庄。踏上弯弯的村道,穿过浓绿的枇杷园,沿着那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绕过一个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颗高高的枣树时,小竹林左边那白墙黛瓦,屋顶爬满南瓜藤的农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田头奔跑、在荷塘摘莲、在树下打枣、在门前堆雪人。我们顽皮的身影、欢乐的笑声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后环绕。
美好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思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0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但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因此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这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辉。
不知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让我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也许就是因为文章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可爱,读来特别亲切罢了。
曾几何时,童年已不再属于我,是那么地遥远。也许是因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复杂纷扰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样,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童心,人是永远不会老的。甜美的童年之梦也仍然是我最珍贵的宝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渐渐离去,留下来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记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鲁迅先生的童年之梦,我神往不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1
读完鲁迅先生的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
百草园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游乐园,在那里有享不尽的快乐:在那里可以尽情地捉蚂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斓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从前,有一条蛇……”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满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书屋里,老师是严厉的,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他还是一个好心肠的人,就算学生在他讲课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会惩罚他们,只会催促他们赶紧读书;他是一个痴迷于读书的人,在读到的文章时他总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里看来三味书屋也充满了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鲁迅先生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是枯燥的、无趣的。我从小出生在城市里,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百草园,只有假期时偶尔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虽然现在时代发展了,但社会竞争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着上兴趣班,都比着上哪所好学校,跟过去的孩子来比,我们少了很多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2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话语中,充斥着对封建主义的不满,与对国家沦落到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的激愤。鲁迅先生为革命,对国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及面对帝国主义的大无畏主义,深深震撼了我。
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么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熟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4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完美时光。文中充分描述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并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境。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一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教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仅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境,并且经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5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支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我的眼角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白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先生严厉的教诲,但仍敌不过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玩,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起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想必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05-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8-0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5篇12-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教案10-0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教案11-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教案07-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9-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6-17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