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4-10-15 09:22: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无声告白》读后感合集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声告白》读后感合集15篇

《无声告白》读后感1

  在成都游玩的几天,除了外出看景,剩下的时间都窝在酒店沙发上读这本书,细嚼慢咽,花了将近11个小时。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记住里面所有主人公的名字,久久无法忘怀,这本书实现了。于我而言,5颗当之无愧。

  以前看书,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看了开头几段,都会翻到最后一页去看结尾。因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局,这样做往往会一下子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半本书在我的书架里越堆越多。而这本书从最开头,就给了我们故事的.结局。莉迪亚死了!主人公死了,然后故事结束吗?并没有,故事反而在结束中正式拉开了帷幕,徐徐道来为什么莉迪亚会死?怎么死的?谁该负责?故事不断的穿插着过去和现在,跳跃的时间线没有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反而衔接的恰到好处,好像都是为彼此量身定做的一样,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感受到的文学魅力。

  对于莉迪亚一家来说,她的死换来了家庭的重生,生活好像开始有了希望,一切好像都开始步入正轨,母亲(玛丽琳)原谅了出轨的父亲(詹姆斯),也开始关注可有可无的小女儿汉娜,而杰克对内斯的感情呼之欲出,只是缺少开口的机会。莉迪亚用生命换来了全家人的自由,她也将永远活在家人心中,时时刻刻被怀念。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让人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样,不但互相传染,还会感染给所有的家人。

  当内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这些秘密就会让家庭产生裂痕。我想,每个人都难免心意难酬,难免伤痕累累。但是,这些决不能成为勒索他人的借口,尤其不能转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压。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绕不开的难题,那么,这些都就应由每个时代里的每个人去求索,去抗争。转嫁痛苦是一种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来,也只好自己认,至少不要让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灵。“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这行字像针一样刺进你的心里,告诫你:要有勇气活出自己,否则,你不但成为不了他人期盼的样貌,还会因此自我毁灭,带给他人更大的打击。因为,每个人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在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彻底的代偿。

《无声告白》读后感3

  很久就有人给我推荐这本书,从题目看以为是那种很畅销的有哲理的书,后来看简介说这是一本小说,而且是国外的女作家…顿时没有了阅读欲。有次在言几又喝咖啡,没有找到自己想要买的那本书,为了消磨时间,就翻开了它,直到关门也没有看完,后来在这里找到,看完了剩下的。

  我想说,看完了之后我简直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这本书不看简直是损失。就是那种国外作家的风格,不点破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是直接融入到故事里,同种类的话,感觉和《一个人的朝圣》很像,或者是《巴别塔之犬》,你可以说它是小说,看过之后会发现故事是蕴含着哲理的',之所以不说破,是因为你觉得它是怎样那它就是怎样的,我认为,这也是文学作品比较高的境界。

  我国以前这样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余华的或者莫言的,但是现在却很少,反而那种缺乏仔细琢磨的快阅读书籍更加畅销,比如我很喜欢的刘同,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每种作品都有相应的受众,或许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会有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不同阶段喜欢的文学作品也会不同。这样说就是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只从一个作品的分类、体裁、简介来简单的给一个作品定性。

《无声告白》读后感4

  《无声告白》是美国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文字很细腻,写作也很清新自然流畅。

  对于我来说,我读这本书,读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鸣,描述詹姆斯心境时所说,虽然詹姆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他却没有一刻觉得有家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在国外生活的群像,出国后,我们能发现自己与我们的.国家紧密相连,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松。别人觉得我们宅,我们自闭,我们只会读书。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绩,出门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样的紧张也是在提醒着我们,这一方水土,是战场,不是家。

  而对于这里面的感情描写我也觉得非常的细腻,作者在描写詹姆斯和玛丽琳初见时在詹姆斯的办公室里,玛丽琳观察到对面人五官的细节,动作的细节,那种小鹿乱撞的紧张,看着伍绮诗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画面,似乎心跳也随着加速了。

  总之,这本书有着神奇的魅力,看着看着就会深陷其中,并不是为了知道后面的结局,而是这样的文字就是一种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觉就想一直看下去。

《无声告白》读后感5

  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书名的无声告白原来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亚的内心独白,我把莉迪亚的死归结与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亲玛丽琳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女儿身上,她不会告诉女儿当初为了和詹姆斯结婚而放弃当医生的目标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份不甘,从来从来她与女儿沟通的话题只有成绩;父亲詹姆斯也想在女儿的身上弥补自己年轻时的不足,他会不停的鼓励女儿去结交朋友,他从未向妻儿透露自己童年受过的伤害,最后这位父亲居然一直认为女儿一直在学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欢迎。

  就像书里说的,莉迪亚一直是家里人的中心,可是这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记得莉迪亚对自己的妹妹说过一句话“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样被父母牢牢地禁锢。其实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内斯和看起来放荡不羁的邻居杰克,可是发现哥哥深深的嫉妒和杰克的秘密后她便没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总要盼着点什么,可是莉迪亚没什么期望都没有,亲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将她带到了最最讨厌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无声告白》读后感6

  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而有一句话说,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药,没错,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得不向前看的世界。

  一个表面上和乐融融的家庭,实则是脆弱的。围绕着一个人为中心转,而当那个人消失的时候,所有人却没有察觉,整个家庭分崩离析。

  一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婚姻,也是脆弱的。丈夫在妻子的怀里终究找不到融入这个社会的方法,而爱情摧毁了妻子标新立异的道路。

  一个在男权社会中虚无的梦想,终究敌不过家庭的牵绊。一个梦想,坚持了九个星期,然后一切付诸流水,最后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安在女儿头上。

  为什么是莉迪亚?是因为那蓝色的眼睛?还是因为在母亲消失后的莉迪亚已逐渐抛弃了自我,消失了?强行安装的梦想没有真正的落脚点,而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了,就是那天晚上,那个莉迪亚想要重新回归自我的`那个晚上。

  哥哥和妹妹,爸爸和女儿,杰克和莉迪亚之间的情感,建立在嫉妒、互相欺骗的根基上,也逐渐腐朽,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是,当每个人从一个个虚无的梦想,从逃避现实的心理中解放出来,时间给了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推动他们向更远的未来走去。一切破碎的终将恢复,却不是以前的样子。人类,是多么坚强的生物啊!

《无声告白》读后感7

  《无声告白》故事年代和电影《绿皮书》同是1960年代,大背景浸透了可怕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本看着会揪心的好书。很多细节描写同样折射大家生活的影子:逼着子承父志、害怕被无声遗弃、害怕过度关注、害怕被忽略、害怕梦想被嘲笑…

  因爱而结合的家庭应该保持随时温和、尊重彼此的沟通,多一点耐心、宽容和爱可以避免很多障碍和矛盾,这样对自己、爱人、孩子都负责也安心。否则如果想逃避,当初就不该生养那么多孩子,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生而不养就是在作恶。有些缺失和阴影一旦形成需要一辈子来救赎,比如自卑、爱无能、讨好型的性格。

  女性面对爱(家庭)和梦想做本能选择后,必须要有独当一面的勇气去承担和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能迟疑纠结自我。否则永远在深渊。

  男性很多时候会为了所谓的面子,逼迫爱的.人(爱人、孩子)做自己也做不到的事。书中詹姆斯出轨是女儿死后为逃避现实、无能、寻求刺激安慰而做出悔恨莫及的事,莉迪亚生前观察到父亲和路易莎的暧昧加速了她的绝望。。。父母传递了没有爱的氛围同时极其希望女儿被欢迎、合群、当上妈妈期待已久的医生,孩子只会厌世…

《无声告白》读后感8

  无,没有。声,声音。告白,像某个人或某件事表达爱意。

  告诉莉迪亚,我们爱她。告诉汉娜,我们也爱她。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汉娜。她可能没有内斯那么爱学习,她可能不会考上哈佛,她可能不像莉迪亚那么听父母的话。但她睿智,这就足够让我喜欢她了。当哥哥和姐姐的光芒遮住了她,她选择躲在桌子底下,心里默念着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独自做个观棋不语的智慧家。

  她知道姐姐的悲苦,理解她的悲苦,她也明白哥哥痛苦,她也知道杰克的善良,也知道杰克的无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着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汉娜。莉迪亚失去了生命,她被玛丽琳逼迫着成为医生,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着和其他人一样,要合群。至少,她们是关注着她的,多少人终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爱,多少人终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她爱家里的'每一个人,收集他们的东西,虽然最后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气馁,那我选择他们不要的东西好了。终于,能和家里人联系在一起了。

  她的到来是玛丽琳在离家出走的日子晕倒之后发现的。因为她,玛丽琳被迫放弃梦想,回到家中。于是玛丽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强加到莉迪亚身上。从到来到成长,她都是被忽视的那个聪明的姑凉。

  她的睿智来源于她缺失的爱,因为要减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须变的聪明,只有那样她才能在家里愉快生活。

  幸好,内斯,玛丽琳,詹姆斯终于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欢的那个姑凉被人发现了她的光芒。

《无声告白》读后感9

  读完了还久久沉浸在故事里,在读完前一直很压抑,为莉迪亚感到惋惜!虽然作者每一章节都在不同的时间段跳动,但是读的很流畅,很有感。

  故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总想着给我们最好的,为我们提前铺好路,让我们成为她们理想中的样子。仔细想想一切都是规划好的,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人生还是很可怕的!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自己父母还是比较尊重我的看法的。

  书的封面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这本书想带给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吧。

  现在的'我其实并不完全确定自己是否会特别热爱那个高考前一直想实现梦想,只有真正的到达下一个结点我才能决定是否继续或是向其他方向继续前进。我想“找到自己”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前行的过程,不探讨是否摆脱期待至少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愿意的,不会后悔的,能为自己活着就是件幸福的事!

  这又让我想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无论是治国,管理,还有教育都有很大用处。以后对子女教育也很受启发,哈哈哈!

《无声告白》读后感10

  书不错。很多细节真实可靠,逻辑严谨,读起来丝毫没有跳脱之感,从文字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

  这部小说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悲剧的误会。首先它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个女孩死了。但其实整场都是一个误会。每个人都需要在别人的期望和掌控之中活出真实的自己,莉迪亚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过程。悲剧就在于,我们都以为她死于父母的压迫和别人的排挤,并由此而对他的父母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很大的怀疑和不满,直到最后,发现莉迪亚的夜晚出走,其实是为了与生活和解的宣告,为了自我力量的复苏,为了内心的安宁,这时候我才放下了对他人的`仇恨和不满。生活中这样的自以为难道还少见吗?人们不都是在一个悲剧面前自以为是,又在自以为是中制造另一个悲剧吗?

  莉迪亚的死亡又给了我们一些力量。那就是:生活固然我们很多的打击、压迫、折磨,但是每个人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生命力量,足以使我们扛住那些磨难,活出真正的光芒。

  同时,作品也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成长过程。在艰难困苦中,我们真的会一再遭遇自己的软弱无力,从而陷入痛苦迷茫。只要给自己和他人时间与空间,我们都会重新看见出路,燃起希望,就像经历暗夜太阳照常会升起一样。

《无声告白》读后感11

  莉迪亚承载着母亲想要成为医生的期望,承载着父亲想得到朋友的期望,她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让母亲不再离开,顺从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内斯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家庭,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家庭中,莉迪亚是可怜的,内斯喜欢天文学,他自己学,他想去别的大学,可他知道父亲只会让他去哈佛。汉娜是家里被忽视的孩子,但她是家里最了解莉迪亚的,她半懂莉迪亚的内心,知道她在挣扎,知道她的情绪变化,可她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改变不了什么。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也许这一生,我们都逃离不了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漩涡中,不是你想走出来就走的,千丝万缕,处处相连。

  书中,莉迪亚是不理智的无奈,她知道自己做任何反抗都无用,因为她的软肋是母亲压制她的武器,一直到她死亡,母亲才觉悟,原来,她给的并不是孩子喜欢的,一直以来都是她想要的,可幸的是她终于知道了。莉迪亚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里,只有在内斯面前,才松一口气,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内斯九月要离开家,去上学。

  汉娜无声的陪伴,无人知晓。这个家庭中,所有人都会记得莉迪亚,记得她的反抗。

  沉默不是不知,而是不想说,沉默不是软弱,只是不想说。

《无声告白》读后感1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全文还是比较压抑的[大兵],读完整本书,我似乎都没有理解书名的含义。莉迪亚的自杀,是偶然也是必然,一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为了他们的梦想去不断努力。

  她父母的结合,与其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种族歧视的悲剧。华裔父亲努力想要和其他白种人一样,融入人群,活得普普通通,不再被人瞧不起。而美国母亲又希望活得与众不同,不想成为像她妈一样的家庭主妇,想嫁给哈佛教授。或许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对方想要的东西,才决定结合,又或许只是对年少所遭受的委屈的.交待。

  于莉迪亚而言,自杀是一种解脱,一直托着她的哥哥也要离开这个家去哈佛了,她唯一的寄托也就没了。她到死也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渴望,汉娜也是个可怜的娃,从一出生就不被重视,只能默默地看着父母将所有的爱给了莉迪亚

  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用的意识流的写法,和《孤儿列车》的写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终此一生,都要学会好好去爱自己,爱别人,无声告白或许比不上有声的沟通交流来得有效。没人会懂你经历过什么,但是不说出来别人更加不会理解。

《无声告白》读后感13

  读完后没有来得及写。当时看完总觉得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没办法去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后来上周回家的时候,心里觉得难得休息一天好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又觉得爸妈还在期盼着自己回去。所以不停的纠结犹豫让自己苦恼了两天。回家看爸妈本身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因为自己想要休息的心变得好像成为了负担。觉得作为孝顺的孩子不得不休息就回家,爸妈老了见一面少一面也必须回家。所以强行压制了自己所有的计划。直到昨天朋友说起,觉得沉重的亲情成了自己的负担。

  一下就想起了莉迪亚,是叫这个名字吗。小姑娘其实什么都不喜欢,但是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所以总是会在看到妈妈期待的眼神时说一句好的妈妈,我愿意妈妈。这样沉重的爱,让莉迪亚没有办法去和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错的`越来越离谱。可是她又能责怪妈妈什么呢。所有人都会说,这是她爱你的方式。

  可是如果真的爱我,可不可以听一听我的想法。让我感受到爱的同时不要承受沉重的枷锁。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作为家庭读物被普及。

《无声告白》读后感14

  书中的莉迪亚短暂的一生,没有摆脱父母对她的期待,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也许在自尽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气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书,又想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束缚,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父母一旦错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将影响他的一生。父母都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寻自己失去的人生及梦想,他们追寻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视角无条件的转嫁到孩子身上,由此来树立孩子的'价值观。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当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压抑和漠视时,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来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与对自己的不认可,而玛丽林的痛苦,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都没有认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们自以为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亚,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责任人,这副担子太过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认为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我。

  我们好好反思,为人父母者,该如何为之,如何找寻自我,换一种思维,即换一种活法。

《无声告白》读后感15

  “你们把虚妄的爱摆在眼前,并以此来说爱我。”

  我们总是希望世界上能够有一个机会重新来过,就像玛丽琳多年之后想拾起被她抛弃许久的梦想之时,才发现并非所有的事都能继续。汉娜的到来无疑熄灭了她梦想的最后一丝火焰。

  所以她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全盘寄托在莉迪娅身上,希望她能代替自己成为一个医生。这也就是本书的`悲剧之所在。

  玛丽琳的母亲希望玛丽琳和一个“跟自己很像”的人在一起……玛丽琳希望莉迪娅成为一个医生……詹姆斯希望莉迪娅能够融入人群……

  他们都被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像是千斤顶,让每一个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只能默默承受。

  这悲剧的另一个缘由。他们都很容易“忽略”一些事,认为似乎只要默默忍受,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这也照应了书名“无声”两个字。

  詹姆斯有意忽略了玛丽琳母亲的话,汉斯忽略了最后一晚莉迪娅的异样,汉娜忽略了詹姆斯和她助教的私情……在这个家庭里,似乎所有人都有错,又似乎所有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正如书中所写——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无声告白读后感08-18

《无声告白》读后感06-25

《无声告白》读后感12-10

(推荐)无声告白读后感01-27

读《无声告白》读后感02-02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09-22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最新劝学读后感 《劝学》读后感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