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

时间:2021-11-10 10:40: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后感15篇

论语的读后感1

  在十则里,我最喜欢的一条是孔子说过的:“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意思是,教给你知与不知的学习态度!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聪明智慧的。我喜欢这一则的原因是他既强调了我们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也告诉我们思想品德的修养。

  其实这也是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与孔子说的这一句话一致,在学习中,我们学过的知识,知道我们就是学会去运用它,而没学懂,不知道,我们就不能装懂,要去认真学。有的人,老师交给他的知识并没有学懂,因为怕老师或同学笑话而去装懂。其实在生活中老师也多次提醒我们,没有学懂的知识,我们不能装懂,我们必须大胆提出来,学会,弄明白,这样我们才是聪明的,如果你去装懂我们既没有弄明白也害了自己,老师也不知道我们学习的情况,所以要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不知道,没学懂,一定要问,不要怕别人笑话。

  在十则中,不仅仅是这一条,每一条都值得我们去学,去读,还值得我们去发扬,让更多的人知道。

论语的读后感2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论语的读后感3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

  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的读后感4

  我对《论语》很感兴趣,就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里去找,其中,找到了两则关于学习的名言,让我来说一句非常不错的,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是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句子,这句话言简意赅,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能一知半解,千篇一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道理的人,才是会进步的人。

  我们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对学习上的问题要认真领会,不能一知半解,对不懂的问题要虚心请教,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有所长,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还要温故而知新,每学一点知识,都要回顾一下,思考今天所问的问题,才能对明天的问题有所准备,复习今天的知识,才能引导自己对明天要学的知识去深刻理解,先为己师,才能为人师。这也是《论语。为政》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所表达的含义。

论语的读后感5

  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动准则,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原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果现在的人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比如暴力强拆,又比如抢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论社会地位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论语的读后感6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论语的读后感7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它记录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资料。

  《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书中从各个角度来论述仁义道德,内容丰富,举凡思想修养、行为举止、风俗礼仪、国家治理,可以说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阅读《论语》一书,让我初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论语》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的事实向后人证实了它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相信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后,也一定会为它的魅力所折服。

论语的读后感8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它的意思是: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写玩就玩去了,从来不去检查、思考自以为写对了,可是老师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虽然作业错了,但我只是改一下,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会错。现在我学了论语这课懂得了:学习之后要去思考、去巩固、去复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成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也对我有所启发,它的意思是: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我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后,我天天复习所学的知识,别人错怪我了我都不怪他,赢得了同学的喜爱。

  论语可以教导我怎没做人、怎没学习,论语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语这本书真好!

论语的读后感9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列位子所著。

  初读《论语》,我感到无比乏味,因为我领会不到其中的奥妙所在。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积累,我渐渐领悟到了——

  《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教我们做“真人”的。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若想治天下,就一定要学会做“真人”,这样你才能做一个让百姓拥戴的明君。俗话说的好:“礼让孝为先”《论语》十分注重孝道有些关于“孝”家喻户晓的说法: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愿``````由此可见,孔子也是一位孝子。

  《论语》崇尚做“真人”,做孝子,做君子。我对君子的理解是处处行侠义,不易生气,不易与别人争论,斗嘴``````孔子对君子的'理解是君子拥有高尚的道德,远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

  《论语》教会我许多东西,教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教我做一个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红领巾,教我做一个道德高尚、胸怀宽广、视野开阔的小学生,它更教会我做一个遵纪守法、爱护祖国、发扬祖国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论语的读后感10

  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

  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论语的读后感11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的读后感12

  今天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我认为论语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要勤复习,外国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遗忘曲线”反映了人当学习了一个知识后,前第一、二天遗忘的最快,到最后就只能记住不到四分之一的知识。复习就是不断地,反复地巩固知识,使你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孔子的话,也就是古人的话,都对我们很有益。这些就是学习方法。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很佩服颜回,在只有一竹桶、一瓢水的简陋小巷中生活,不仅不感到优愁,还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怎能不使人佩服?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国家军队的主帅可以没有,但人万万不可以没有志向。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他的人生将是彷徨与迷茫的,他就像在黑暗中,没有指南针,只能像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没有志向,你整个人就是一副空壳。

  短短几句话,却能给予我们很多道理,这就是论语的魅力所在。

论语的读后感13

  《论语》中有一句话我甚为喜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的原句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我们遇见不会做的事情想做的时候,总会要求自己的父母去完成,然而当父母没有办好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责怪。总是责怪父母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好。

  再向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整天都喜欢生气,怨天尤人。后来有一天,父亲对小男孩说,从今天开始,你每生一次气就在墙上顶一颗钉子,只要保持一天不生气,就拔下一颗钉。一开始,墙上钉了好多钉子,后来渐渐地,男孩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每天拔一颗钉,一颗两颗……,钉子终于拔光了,男孩也逐渐变得开朗了。

  我想说的是:面对一切的事物,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和体谅,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与抱怨。

论语的读后感14

  我从三年级开始读论语,到现在会背好多了。里面的每一章都使我有新的感悟,但是让我最受益非浅的还是那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意思是学完新东西后一定要去温习,每次温习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体会,说是这么说,可日常生活里的我并不是那么做的。记得有一 次,我去上奥数课,在课堂上老师讲的一个新知识我听的不是太懂,下课时也没有去问老师。一回到家就跑去和妹妹玩了,早就把这件事情抛到九霄云外了。现在想 想的确不应该这样,从此以后遇到不懂的就问,有时间的话我还会把三年级地题拿来复习,每一次我都会更深地理解,偶尔还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知识。从 这一点,我就认识到了复习的重要性。

  论语中不单是这一条,还有许多其它对我有益的知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要去克服它。

论语的读后感15

  《论语》就像一杯耐人寻味的香茶,越品读就越能体会出文言文之间蕴藏的知识。走进了《论语》这本书,我看到了万人师表、学识渊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给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论语》一共有20章,记载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论,围绕着“仁 ”这个主题编制的。孔子是中国儒家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起着很大的进步意义。《论语》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典范,而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开始。

  《论语》的第一章就是学而第一,以学为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能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现在的一些学生把 复习甚至于学习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是你如果把学习看做是一场游戏,我和你之间的学业上的较量!

  我读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应该取长补短,应该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的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论语的读后感

2.论语读后感

3.《论语》读后感

4.《论语心得》读后感

5.有关论语读后感

6.论语译注读后感

7.论语读后感15篇

8.《论语》读后感10篇

9.《论语》读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