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08 10:17:29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优选)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优选)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美国知识提要:美国领土包括本土的48个州、一个特区和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的美国地理知识:

  美国

  1、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两洲分界线为巴拿马运河。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称为北美,美国以南地区称拉丁美洲。

  2、印第安人是美国土著居民,各国移民在美国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旗为星条旗。

  3、美国主要人种为白种人,黑种人次之。在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有“唐人街”美国社会存在在种族歧视。

  4、美国地形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山系。

  5、世界河流按长度排列: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淡水湖群,通过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苏必利尔湖为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

  6、美国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形成农业带,主要农业带有玉米带、小麦带和乳畜带。需进口热带农产品。

  7、硅谷是美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旧金山东南面,生产硅片著名。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大城市纽约,火箭城休斯敦,汽车城底特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国。

  城市:A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B洛杉矶、C休斯敦、D首都华盛顿 E纽约、 F底特律。

  河流、湖泊、海洋:①密西西比河, ②圣劳伦斯河 ③苏必利尔湖 ④密歇根湖 ⑤大西洋 ⑥墨西哥湾 ⑦太平洋

  国家、地区:

  G加拿大 H墨西哥 I阿拉斯加州

  山脉:

  ⑾科迪勒拉山系 ⑿落基山 ⒀阿巴拉契亚山

  地形:

  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和山地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亚洲气候: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1、南北跨的纬度多,热量条件相差大;

  2、东西跨的经度多,降水条件差异大 初中化学;

  3、地形复杂,地形类形多样,海拔高差大。

  亚洲的岛屿主要集中在东南海面。约有几万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大岛有6个(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本州岛)。

  亚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汇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条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条(长江、黄河、湄公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和黑龙江)。

  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总结:亚洲自北到南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这三种季风气候。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球体。严格意义上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纬线和经线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经、纬线的特点:特点经线纬线半圆,两条相对应形状特的经线组成经线圆,每一条纬线征圈,把地球平分为自成纬线圈相等的两个半球纬度相同,长度长度特相等,赤道最长,征经线长度都相等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⑷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⑸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⑹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西经)(东经)0°18020xx1020xx0越向西越大越向东越大线本初子午90°纬(大愈)向北北20°愈10°赤道0°10°纬(20°大愈)向南南愈90°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1.18)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产生的现象:

  ①五带的划分;

  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季节的变化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大比例尺小详细小比例尺大简略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3-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次年2月是冬半年。

  3、地球的五带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1、世界海峡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获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2、美洲知识点

  ⑴白令海峡:“三线”交界处(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日界线通过的地方)。

  ⑵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南部,巴拿马境内,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⑶北美洲面积的国家是加拿大、南美洲是巴西

  ⑷主要地区:

  ①亚马孙平原——世界上的平原;

  ②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的高原。

  ⑸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以混血人为主。

  ⑹居民:

  ①北美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等国的居民,以白种人为主。

  ②南美洲是世界人种大熔炉,以混血人种为主。

  ⑺经济:

  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墨西哥以石油工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③阿根廷是重要的牛肉、羊肉出口国。

  ④巴西的铁,墨西哥的银、智利和秘鲁的铜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⑤南美洲大量出口咖啡、香蕉、蔗糖、棉花、玉米等。

  3、澳大利亚介绍

  澳大利亚,是世界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是世界上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大洋洲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境东南邻近新西兰,西北邻近印度尼西亚,北边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和东帝汶。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总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

  4、海底地形特点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全球大陆边缘纵延35万公里,总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表面积的15.9%左右。

  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

  大洋盆地倾斜度小,大约在0°20′~0°40′左右,深度从大陆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宽阔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没有光线和温度很低,所以大洋深处的海底动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积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层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钙质和硅质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软泥中,形成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分布广泛、储量很大的锰结核资源。

  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5

  有关初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三洲五海之地”

  1.位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包括西亚的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2.地处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太平洋洋和印度洋的东西方交通枢纽。掌握三洲、五海、两洋,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位置,说明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作用)

  二、世界的石油宝库

  1.世界上石油储量大、生产石油多的地区。

  2.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3.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洲,是世界上输出石油多的地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主要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炎热干燥。

  2.该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海水淡化、节水农业、收集雨水。

  四、多元的文化

  1.中东是xx、伊斯.兰教、以及x教的发源地,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2.耶路撒冷是xx、伊斯.兰教、x教的圣城。

  3.中东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初一下册地理必考重点

  1.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与其它洲的分界线

  亚、欧洲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

  2.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低悬殊.

  3.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③季风气候典型.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特征(图见课本P71-7).

  季风气候典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图见课本P81-8,1-9)

  发源地性质风向影响下的气候特点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寒冷干燥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夏季风印度洋、太平洋温暖湿润西南、东南高温多雨

  4.河流特征:

  河流流向特征: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多的河流.长江是亚洲长河流.

  5.亚洲的世界之:

  (1)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高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低处—死海湖面.

  (2)世界上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大的湖泊――里海

  (3)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大洲.

  学习世界地理要注意什么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

  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怎样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学好地理的四个方法超简单

  1、编顺口溜。

  初中知识比较多,记得慢,忘得快,编一个顺口溜就记得快一点,比如各省的简称,印度的物产等等,额可以编顺口溜来记。

  2、抓重点,概括记忆。

  学会归纳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亚的地形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记忆。

  有的同学对地理学习有严重的误解,认为只用背背就可以了,那是大错特错。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好习惯。看到一张地图不仅仅看到的是图,要看到图背后的知识!

  4、与生活相结合。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结合就不会感到无趣。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6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是日平均气温。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离地面高度1.5米。通常情况一天观测四次,8时、14时、20时、2时。(活动p50)

  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因此会有气温日较差;(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陆地气温是7月,最低气温是1月,海洋气温是8月,最低是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刚好相反。因此会有气温年较差。

  3、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1)纬度分布: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降低。

  (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分布: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还包括降雪和冰雹等。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2、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4、降水的分布(图3.21p56)

  (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沙漠,位于南美洲。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3.23p58)江苏省南京市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影响气候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的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是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是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热带人穿单衣,寒带人穿棉衣,温带人穿衣服多少要随季节变化;(2)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如水稻种在南方,小麦种在北方;(3)气候异常还会带来灾害,如洪涝灾害和旱灾。(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地等地区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会被淹没。原因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而二氧化碳对大气又保温作用,因此气温会随之上升。)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伤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xx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增长的同时,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

  5、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如俄罗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

  地理复习方法有哪些

  1、系统阅读。

  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记、地图、作业及试卷。通过阅读,使同学们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

  2、整理分析。

  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提纲—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各类比较图表—让知识更清晰;简易地图—形象、醒目,易于记忆。

  3、重复练习。

  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深领会。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题量要适中,不陷入题海之中;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练习要经常化。

  地理答题技巧最新有哪些

  (一)读懂题意

  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图表、数据等资料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看清图示

  地理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三)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四)表达清晰

  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关于地理高分攻略简介

  1、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2、阅读理解

  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综合运用

  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学好地理的三要素是什么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地理难点的理解。

  2、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学好地理的基础是理论知识的记忆,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3、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7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资源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5、世界三大人种: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由古印度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

  基督教: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10、说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名称。

  学习世界地理要注意什么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文字)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怎样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学好地理的四个方法超简单

  1、编顺口溜。

  初中知识比较多,记得慢,忘得快,编一个顺口溜就记得快一点,比如各省的简称,印度的物产等等,额可以编顺口溜来记。

  2、抓重点,概括记忆。

  学会归纳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亚的地形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记忆。

  有的同学对地理学习有严重的误解,认为只用背背就可以了,那是大错特错。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好习惯。看到一张地图不仅仅看到的是图,要看到图背后的知识!

  4、与生活相结合。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结合就不会感到无趣。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8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

  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

  ⑷天气预报的内容:

  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6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⑸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与生活

  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

  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

  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

  3、降水的分布

  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⑶分布特点: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较丰富,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⑸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四、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⑴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⑵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⑶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⑷世界气候的分布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区分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

  ①气候组成要素:指组成气候的气温和降水。

  ②气候形成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⑵各气候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海陆因素: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③地形因素: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气候发生异常,常会带来危害。

  ⑵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五、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某区域的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北美东部分沿海和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印第安人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国家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部分国家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9

  日本学者又将日本的气候区进一步细分为以下6种类型:

  (一)“里日本”型冬季季风降水(雪),冬季多阴天,日照时间短,是日本主要的积雪地带。

  (二)九州型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冬季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三)南海型受黑潮影响,气温较高。6月梅雨和9月台风期间,雨量集中,日照时间长,湿度大。

  (四)濑户内型气候漫暧,多晴天,雨量较少,湿度小。冬季少雨,夏季多雨。

  (五)“表日本”型冬季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多。

  (六)冲绳型气温高,无霜,不见雪,多台风和雨。表1 日本平均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间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0

  澳大利亚知识点

  1.位置、范围、面积:

  ⑴地理位置:西北与亚洲相邻,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与南极洲相望,是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

  ⑵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的中部,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

  ⑶领土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面积居世界第六位。

  2.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

  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呢?澳大利亚大陆早在6500万年前与其他大陆分离,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生物进化缓慢,又缺少天敌,保存了很多古老的物种。如跳远名将-袋鼠;澳洲懒汉-考拉(树袋熊);长跑运动员-鸸鹋;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

  3.骑在羊背上的国

  ⑴地形:地势低平。地形自西向东明显地分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于地形的关系:澳大利亚粗放牧羊带和牧牛带分布在西部、中部、北部地区,而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是混合农业带,东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区平原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而且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

  ⑵气候: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的中部,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因此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澳大利亚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南部的地中海式气候也同样适宜耕作业。

  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混合经验地带,其他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原因是澳大利亚西部高原广阔的地区分布了大面积的沙漠,没有办法发展农牧业,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农业空白区域;而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条件好,既有利于小麦的种植,又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形成了绵羊和小麦的混合经营带。

  ⑷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农牧产品:羊毛、牛肉、小麦。

  ⑸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条件:a草原肥美,分布广;b地下水丰富;c气候干燥,适于绵羊繁殖;d羊群无天敌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1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

  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圆半圆

  长度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等长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平行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纬度

  划分起点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0°—180°(180°W和180°E重合)0°—90°(90°N(北极)90°S(南极))

  表达方式度数+W或E数值+N或S

  变化数轴半球划分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写出A、B的坐标(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

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判断A、B的半球位置(A:东半球、南半球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方向(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

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

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 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方向(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

  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

  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

  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太阳光直射的纬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节气北半球季节

  A 3、21 0°平分春分春季3、4、5

  B 6、22 23、5°N昼长夜短夏至夏季6、7、8

  C 9、23 0°平分秋分秋季9、10、11

  D 12、22 23、5°S昼短夜长冬至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范围气候特点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终年炎热太阳直射

  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四季分明无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四季分明无

  南寒带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终年严寒极昼极夜

  北寒带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终年严寒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地图

  1、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a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线段式—(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太平洋(面积、岛屿最多、水温、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

  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的大洲是亚洲,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气候

  概念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图3、6)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7月最低;海洋上2月,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58图3、2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内陆大陆东岸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少雨)

  极地苔原气候(全年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⑸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则风调雨顺旱涝灾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居民与聚落

  很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预习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同学们要将预习习惯应用到各个学科,地理也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很多知识都要落实到图上,所以在预习时,除了要结合地图来预习,同时,要做好标记,哪里懂了哪里有疑问,这样,课堂上就会更有针对性的听讲。

  2、认真听讲。相信大家都明白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努力完成老师发出的各项指令。因为老师上课之前是经过认真备课的,对每节课的过程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有目的的要达到一个效果的,如果你落了一个环节,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后续学习。如果疏忽课堂学习,带来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3、课后复习。温故知新,每次上完课后要及时复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有问题常找老师和同学探讨,养成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搞清楚决不罢休的学习习惯。每一章节学完后,要把整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期中期末考试前也要针对考试范围全面复习。

  学习世界地理要注意什么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

  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怎样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2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就是因在中国南部而得名。)

  (2)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

  海陆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原因: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而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P23

  (3)国家:内陆国:老挝。临海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岛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

  2.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半岛北部 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特点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多雨

  对农业的影响 雨季种,旱季收 随时种随时收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p24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中南半岛上山河分布特点: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多形成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2.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怒江)注入印度洋,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注入南海(太平洋)p26

  3.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点:河内(越南首都)金边(柬埔寨首都)、万象(老挝首都)、曼谷(泰国首都)、仰光(缅甸的大城市,原首都)。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p27“活动”

  4.人种: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5.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新加坡比重最大。

  6.东南亚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马泰是重要的旅游路线。主要的旅游资源是: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图P28)。

  备注:读图掌握东南亚主要岛屿、半岛,濒临海域、邻国和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国家、河流和城市;马六甲海峡位置。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3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范围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岛。(掌握图上位置)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4)海岸线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河流短小湍急。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资源特点:两多一少,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工业发展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说明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3.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4.工业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5.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九州岛——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濑户内工业区;九州岛——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p18

  6.对外投资对象: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现代结合。

  2.民族和传统服装: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传统服装:和服。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4

  一、陆地和海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大陆,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B是半岛,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C是岛屿,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D是大洋

  E是海峡

  F是海湾

  3、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的界线:巴拿马运河。

  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学习地理地图怎么看

  1、多看地图,每天看,边看边想联系,尽可能用自己的知识点,移动全身,用图片和书评。每天30分钟看照片的时间,确保你得到。

  2、地图是关键。最好记住大陆和国家的地形图,在确定经度和纬度线之后准确地确定地理位置。明确中国四个高原和四个盆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特征、动植物。

  3、图与图的转换:将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为立体图,局部图转换为全图,表转换为图、扇形图和条形图等。

  4、图形与文本的转换:尽可能地把所有知识点放在地理教材中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图形,不去记忆,学会把图片和文本从空气中转换出来。例如,获取等高线图,从地图上的等高线可以从等高线方向、密度、山区趋势变化规律、坡度大小、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解读。

  5、应特别注意五条经线和五条纬线。在训练中,我经常问自己要弄清楚这十条线穿过的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在不超过十度的经纬度范围内勾勒出轮廓。描述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能源、气候等地图。

  很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预习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同学们要将预习习惯应用到各个学科,地理也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很多知识都要落实到图上,所以在预习时,除了要结合地图来预习,同时,要做好标记,哪里懂了哪里有疑问,这样,课堂上就会更有针对性的听讲。

  2、认真听讲。相信大家都明白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努力完成老师发出的各项指令。因为老师上课之前是经过认真备课的,对每节课的过程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有目的的要达到一个效果的,如果你落了一个环节,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后续学习。如果疏忽课堂学习,带来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3、课后复习。温故知新,每次上完课后要及时复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有问题常找老师和同学探讨,养成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搞清楚决不罢休的学习习惯。每一章节学完后,要把整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期中期末考试前也要针对考试范围全面复习。

  学习世界地理要注意什么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

  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怎样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学习世界地理要注意什么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

  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怎样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学好地理的四个方法超简单

  1、编顺口溜。

  初中知识比较多,记得慢,忘得快,编一个顺口溜就记得快一点,比如各省的简称,印度的物产等等,额可以编顺口溜来记。

  2、抓重点,概括记忆。

  学会归纳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亚的地形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记忆。

  有的同学对地理学习有严重的误解,认为只用背背就可以了,那是大错特错。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好习惯。看到一张地图不仅仅看到的是图,要看到图背后的知识!

  4、与生活相结合。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结合就不会感到无趣。

  地理复习方法有哪些

  1、系统阅读。

  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记、地图、作业及试卷。通过阅读,使同学们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

  2、整理分析。

  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提纲—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各类比较图表—让知识更清晰;简易地图—形象、醒目,易于记忆。

  3、重复练习。

  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深领会。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题量要适中,不陷入题海之中;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练习要经常化。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05-30

湘教版初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06-29

初一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04-03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1-16

【优选】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07-10

(实用)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07-14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7-08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07-04

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通用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