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说课稿

时间:2022-07-01 13:58: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阳光》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阳光》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光》说课稿

《阳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收藏阳光》是西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课文通过讲述田鼠尼克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在寒冬到来时,给同伴们带来温暖与快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的储备,还需要精神的力量。选编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联系生活感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田鼠们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教学重点、难点是从简单的小故事中,明白生活的大道理。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点,确定本节课具体教法如下:

  问题导学法 —— 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因此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课堂结构是:问题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读中学读——研析结构,精读感悟——感悟生活,加深认识——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阳光是什么?它能收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收藏阳光”。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质疑:谁收藏阳光?为什么收藏阳光?收藏阳光有什么好处?

  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学生边读边作记号,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和没有读懂的句子。

  2.学习两个生字。可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识记,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义。

  (3.小组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学习第一层。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准人物对话,理解人物的不同心情。

  思考:当其他田鼠们都在休息时,尼克还在干什么?

  田鼠们听了尼克的回答后,表现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尼克是怎样工作的。

  2.学习第二层。

  小组讨论学习,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和单词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思考:为什么田鼠们睁开眼睛,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

  引导学生扮演尼克,积极发挥想象,用上不同颜色的词语,描述夏季的美丽景象。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欢呼雀跃”,从田鼠们听得“入迷”,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多么实在”这句话的理解。

  (四)、感悟生活,加深认识

  1.从田鼠尼克的行为中,作者有什么感受?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

  “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分别指的是什么?

  “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活谈体会,谈感受。

  3.结合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快乐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搜集有关“收藏阳光”的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六、说板书设计_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阳光、颜色、单词

  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一样重要

  温暖、入迷、快乐

《阳光》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阳光》,也希望我今天的说课就像一缕阳光一样,带给您一天的好心情。下面我将重点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爱像一杯甜甜的蜜汁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爱,也要把自己用真情酿造的爱献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本单元(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关怀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性的高尚和美好,其中本文文质兼美,意境浪漫,既充满了童贞童趣,在本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讲述了(奶奶腿不好,小女孩佳子想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可是阳光不见了,她急得都快哭了,奶奶安慰她说:“阳光都跑到奶奶心里来了。在结构上,以小姑娘给奶奶送阳光贯穿一条主线,激发了学生对亲请的感悟。是一篇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佳作。

  2、在本课中把生活作为教材的延伸,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悟亲情,为了学生拓展学习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回归单元主题。

  二、说学情

  孩子们每天被浓浓亲情包围着,哈哈哈细腻关怀,爸爸的几声责罚,爷爷奶奶的无比疼爱,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基础;孩子们或多或少一定有过馈赠亲友礼物的经历,他们对这一情景并不陌生,这是生活基础;另外二年及学生喜欢阅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难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来,尤其是这样的故事,更是爱不释手。这是学习基础。

  以上是我从情感、生活、学习三方面对学情的分析,我将根据这样的学情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奶奶的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促使学生感悟佳子和奶奶之间的爱。

  3、联系实际生活,学会把爱奉献给身边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这样三维目标的确立,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及文章蕴涵的深厚感情。难点则预设为孩子们能否学会把爱

  心献给亲人。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法上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教法上,我把重重的一锤打在“读书”上,让学生尽情地读、美美的读,在读中思,在读中悟,结合文中清新的情境图,促进学生想象。一段(小练笔),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感悟文章真情。

  学法是教法的一面镜子,在学法上读----朗朗上口;想---天马行空;写---各有所悟。变被动接受为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孩子们会读、会想、会写,真正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会学的目的。

  六、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重点就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情感入手,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让学生走入文本的第一时间就直奔学习的重点。

  (二)、以读代讲“细体会”

  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悟文、读中悟形、读中悟情。我安排了这样三次侧重点不同的朗读训练:

  1、自由读: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读边画出佳子的想法。

  2、 抒情读。

  3、重点讨论:“阳光都跑到奶奶心里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还会提出问题“阳光都跑到奶奶心里去了。”?为什么说此时的阳光指的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明白佳子虽然没能把阳光带给奶奶,但她对奶奶的那份孝心,对奶奶的爱,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让奶奶心里暖洋洋的,比见到阳光还高兴。所以奶奶说:“阳光都跑到我心里来了。”进而,一举突破了本文的难点。为学生情感的升华推波助澜。

  这正是自由读——读出意;配图读——读出味;抒情读——读出情;重点读——读出神。这样深度的读书,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信此时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也不再是无所事事的盲从者,而是一群跃跃欲试的学习乐趣体验者,相信教师教学设计理念

  中的回归学生,在此时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正的给我们的学生一对试飞的学习翅膀!

  (三)、联系生活“巧延深”

  佳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爱心送给别人,她的爱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让奶奶感动。观察一下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是你的同学,老师,想想他们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你打算怎么做呢?说一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文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懂得生活中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捧书的手,更需要一支勤于写作的笔。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阳光》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8课《阳光》。

  二、教材分析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五、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六、教学关键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每天,是谁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把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你喜欢阳光吗?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阳光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板书:阳关)

  (二)、展示成果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课文,同桌有不会的字,当当小老师。

  3、学习生字:

  ⑴ 生字娃娃拍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第一个角落。现在,他们藏在课文里了,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圈生字)

  ⑵ 向生字朋友打招呼,把画出来的生字读一读,不会的拼拼音或请教同桌。 ⑶ 游戏:登山看日出。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比比谁最先到达山顶。

  阳像金野更面

  长早晨拉进谁

  (自己拼读比赛读 )

  ⑷ 男女生分读,抢答,齐读。

  4、带着生字的正确读音朗读课文,并标明自然段。

  (三)、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

  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利用课件演示“阳光像金子”)指导读“金子”。

  ⑶ 学生可能会提出“洒遍”不理解。理解“洒遍”(课件出示在阳光的照耀下,田野、高山、小河都沐浴着阳光。

  ⑷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 全班交流,教师随即出示图画和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通过课件观察禾苗和小树的样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指导朗读。突出”更”字。

  ⑶ 小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图画和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⑷ 配乐朗读。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⑴ 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⑵ (课件演示插图)观察小女孩的神情,感受阳光的美好。 ⑶ 指导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小组讨论:阳光像什么?为什么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谈谈你的理解。 5、全文配乐朗读。

  (四)、扩展延伸

  你觉得阳光可爱吗?为什么?

  (五)、指导书写

  (六)、限时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8 阳光

  像

  禾苗──更绿了

  阳光小树──更高了

  小河──像锦缎

  金子──更宝贵

  八、说反思:

《阳光》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阳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课文第一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课文通过一些寓于动态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4、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1课时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尝试背诵,指导书写。第2课时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遵循四个原则”是:

  1、“三为主”的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启发探讨。

  3、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热爱大自然。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教法是启发式、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主读书,读中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谜语、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⑴导语:早晨的太阳升起来了,金灿灿的,太阳照亮了什么?

  ⑵适时板书词语:田野、禾苗、小树、小河

  ⑶谁会读这些字

  ⑷导入新课,太阳和田野、禾苗、小树、小河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学习这一课你一定会有所了解。由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以图为载体认识了相应的词语,分散就识字负担,同时为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做了铺垫。

  2、自主读书,读中感悟

  ⑴同学自己读通课文,认识生字。

  采用自读自认、小组合作学习、组词游戏等多种方式复现生字,进行趣味性的复习巩固。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让学生自由选读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读必定是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课前搜集资料,深入去读书,去思考感受学习的乐趣。

  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引导

  ①学生直观感受阳光像金子的意思,用手指挂图上的田野,想象,阳光还会照在什么地方,这样通过看图、想象促进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感悟更细腻具体

  ②交流读书情况,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前两个句子,生读后,再去掉句子中的“更”字读一读,体会书中句子怎么读。这样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传情,提高语感能力。

  ③读三、四段时做一做“拉开”、“跳进”、“捉”的动作,这样更能理解感悟,更加形象。

  3、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采用让学生自由读,加动作齐读,尝试背诵等方式,反复朗读和背诵,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

  总之,本课结合图画识字,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感悟语言,读懂内容,体会感情,学会联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语文。

《阳光》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虽然是篇小短文,但是,结构的严谨,用词的生动、形象,含义的深邃,仍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第一自然段中的“田野”、“高山”、“小河”,于第二自然段的“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一一对照。而开头第一句的“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又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遥相呼应。作为一篇小美文,《阳光》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比如第一段中的“洒遍”,表现了阳光照射度的均匀和照射面的广。第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述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使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此外,本课还有生字16个,其中,会认12个,会写4个。课后,除了朗读、背诵、写字要求外,还提出了口头组词语的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所接触到的第八篇课文。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个识字单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已经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朗读技能经过七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巩固这些训练成果,如有可能适当拔高。

  二、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以自已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しㄥ”和1个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

  五、教学难点:

  第二段中的河面闪着阳光,就像一条长长的锦缎和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七、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破本文的重难点,我打算这篇课文分

  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洛,再品

  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第三到五自然段,通过第

  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

  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

  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下面我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

  想,我准备分六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猜谜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以及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接着“那你知道太阳有哪些用处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从中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最后引出课题(教师板书:8、阳光)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目前的学生主要的识字途径就是拼音。此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三、细读课文,读中见情。

  1、《课标》中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然段的分法在《新阅读》中已渗透,故学生可以自主完成)接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处都有阳光。然后学习第二段,第二段中的“河面闪着阳光,就像一条长长的锦缎”的理解,我放在了朗读之后。我认为只有在充分的阅读之后,才能达到感悟上的水到渠成。不做局限性的总结,而是鼓励个性化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通过展示实物帮助理解“锦缎”。

  2、拓展练习说话:还会有谁,因为有了阳光,更好了?

  四、欣赏图片

  通过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到阳光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强了要珍惜阳光的意识。

  五、指导写字(认真写字感受祖国文字美)

  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本节课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比如,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哪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等。在写“长”字的`时候,强调新笔画竖提。并找住竖提与竖钩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练写。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六、最后,留一个拓展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搜集资料,思考“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

  本课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识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第二段中的河面闪着阳光,就像一条长长的锦缎和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信息资料:1、生字卡片、课件、乐曲磁带。2、锦缎实物。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长、也”2个字。认识2个笔画“ㄥ”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第二段中的河面闪着阳光,就像一条长长的锦缎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信息资料:1、生字卡片、课件、乐曲磁带。2、锦缎实物。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谜语,咱们来猜一猜。出示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谁知道谜底是什么?(太阳)

  2、太阳有什么作用呢?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回答)(板书课题)《阳光》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2、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去掉拼音你能读吗?咱们再来试试!(生字卡片出示词语)

  4、现在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并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评委。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联系实际理解“阳光像金子”,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4)你还什么不明白的?(理解“洒遍”一词,利用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5)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金子”、“洒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阳光照到田里,高山、小河,都有什么变化?

  (2)谁来说说,田野里、山上,有什么变化?

  追问:因为有了阳光,什么?怎么样了?

  (3)指导朗读,你能把你的高兴劲儿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谁能给我们读一读?

  (4)比较句子:(出示课件)

  A、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

  B、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师: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从“更绿了,更高了”这两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禾苗在阳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会变绿,小树才会长高。)

  D、你能用“更”字说一句话吗?

  (5)阳光照在河面上,小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说小河像长长的锦缎呢?你能把小河的美丽读出来吗?

  A、师:谁见过锦缎?锦缎漂亮吗?(出示实物帮助理解)

  B、指导朗读句子。

  拓展练习:还有谁因为有了阳光,。就更好了。

  (6)阳光下的景色多迷人啊!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两段吧。(男女生赛读、齐读)

  (7)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欣赏图片)

  五、指导写字(认真写字感受祖国文字美)

  1、出示生字“也、长。”指导认读。

  2、讨论: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汇报:提示:“长”字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竖提”是新笔画,注意区别它和“竖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师范写。

  5、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临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尽量让自己满意。(教师个别指导。)

  6、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组内评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加强个别指导,让学生在写字中体会到汉字的美。)

  六、拓展实践

  1、课后思考:“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下节课交流。

  板书:禾苗------更绿了

  阳光小树------更高了

  河面------更美了

《阳光》说课稿6

各位评委:

  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胖乎乎的小手》,

  一、说教材

  《棉鞋里的阳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以家庭生活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从小热爱家庭生活,学会爱家人甚至延伸到爱其他人。本篇课文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妈妈的举动影响着小峰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会了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俩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二、说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本文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懂得小峰的孝顺,并学习小峰付之行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棉鞋里的阳光》这篇课文较长,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课时里解决了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写了大部分生字的任务,所以在第二课时里,没有出现过多的识字环节,只是在开课时复习了一下生字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感悟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特别是通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

  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话导入进入主题,进而复习一年级上册所学课文《阳光》,让学生从低段开始有知识的前后连贯的意识,而不是学完就忘。在出示课题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

  趣。

  (二)识字

  1、重视随文识字及方法的引领,采用精当的方法识字。(组词、看拼音、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猜谜语)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方法等独立识字的能力,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多种形式认读。

  (2)抽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组词。

  (三)写字

  1、出示“奶”“妈”,读一读,学生再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记住生字。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并描红。

  在学习写字时,我设计先让孩子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再后来的老师板书指导,让孩子看着老师的板书进行空书,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因为没事做而做小动作,还能口耳目手等器官一并用上,记得更快,最后安排练习书写。

  (四)朗读

  让人人都参与朗读,使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利用学生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用不着过多的教师范读,只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点拨和鼓励,再通过反复朗读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

  (五)理解感悟

  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妈妈和小峰的高尚品质,从而让学生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毕竟孩子的年龄及理解能力有限,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插图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特别是通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学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高尚品质。

《阳光》说课稿7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1、教材分析

  《阳光下的物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的第5课。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用镜面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物体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后,下一课《光强与光弱》接着研究不同强度的光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整个单元来看,本课是前面几课的延伸,也是后一节课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安排可以清晰看到,本课分为“观察反射”“测量温度变化”2个部分。前一部分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开展研究做铺垫,这两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紧密相连的。

  2、教材处理

  (1)把第一部分“观察反射”的活动安排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观察这8种物体的反光能力,完成记录表。课堂上,直接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一、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说明:用数字1-8表示反光能力,数字越小,

  反光能力越差;数字越大,反光能力越强。

  表1:“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记录表

  (2)把各种颜色的纸都做成纸筒,插上温度计,然后随机分发给各小组进行测量和记录。

  实验装置

  (3)缩短观察总时间。预实验表明,温度计的读数在15分钟内已经有很明显的区别和变化,足以帮助学生发现物体颜色与吸热能力的关系,节省下来的5分钟留给汇报交流环节将更有意义。

  3、实施效果

  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所有小组都能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这样就保证了后面的数据分析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所给的材料自行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

  (2)能说出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

  (3)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

  (4)能运用表格、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分析整理数据。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6)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不同颜色纸筒温度变化进行预测、观测、记录、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达标情况分析

  从观察记录表和汇报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猜测和解释;(目标1、2、7)

  从学生实验操作的表现,实验数据的记录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目标3、6、7)

  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汇报交流环节来看,学生能够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目标4、5、6)

  从拓展延伸的环节来看,学生能把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懂得根据季节来选择衣服的颜色,能够列举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

  总体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个别小组没有在课前按要求完成“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的记录,二是部分小组的分工不是很合理,出现个别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对于合作性较差的小组,教师应在实验时给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三、教法与学法的运用情况

  1、教学与学法

  为了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2、运用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两个实验的操作和数据记录。也能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从实验数据中发现物体的反光能力与颜色有关。

  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探究活动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来获得科学知识,但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大部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为:通过分析整理数据,探究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2、落实情况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让学生用数字1-8来表示物体的反光能力。全班在统一的指挥下同步记录各种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和比较数据,我把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到同一个表格,并且根据excel表格的数据处理功能,自动生成气温变化折线图,用直观的方式把实验结果呈现给学生。

  表4:“各种颜色纸筒温度变化”数据汇总表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情境引入

  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拓展延伸

  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1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在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由此引出物体具有发光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回忆前面的旧知识——光可以通过物体的反射而改变传播线路,为这节课的研究做铺垫。

  实施情况: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用物体对光的反射来解释这一现象。

  2、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8分钟)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的观察结果,知道不同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2)猜测物体的反光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实施情况:学生所观察的8种材料具有明显的差异。材料的这种结构性和针对性,很好地提示学生进一步分析阳光下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哪些特性有关。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物体的反光能力可能与颜色、透明度、材质有关。

  3、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用了32分钟)

  (1)提出问题。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哪种颜色的纸筒升温快?

  (3)实验验证。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到阳光下测量记录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汇总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5)小结并板书。

  实施情况:

  学生能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excel表格的应用节约了学生的整理数据时间,折线图的方式也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学生能顺利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

  但是这个环节花费时间较长,如果学生的纪律情况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面的环节。由于实验需要,学生需要从实验室转移到学校广场开展实验,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也间接导致这节课拖延了3分钟。

  4、拓展延伸(用了2分钟)

  运用刚学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实施情况:亲身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对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影响,能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比如室内墙壁的粉刷一般采用反光能力强的白色或者其他较浅的颜色,提高室内亮度。黑板则采用反光能力差的黑色,避免出现反光现象。

  六、教学反思

  1、教材的修改和整合,节省了一些时间。

  教材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在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获得丰富地亲身体验,也能在活动前后留有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完实验后发现了什么。避免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

  2、实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实验效率。

  (1)对于纸筒内温度计的安放,我发现教材有点误导,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行。对此,我是做了对比实验的。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悬空,那么测的应该是空气的温度,不是纸的温度,而且实际测量显示温差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应该让玻璃泡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能测出纸筒的温度变化,因此我用透明胶带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固定在纸筒内壁。这样改动之后,温度计的温度很快就上升了,15分钟内可以看到明显的区别和变化,也大大节约了活动的时间。

  (2)为了方便比较,我把8种不同颜色卡纸都做成纸筒,随机分发给各小组,测量记录好数据后,再统一输入到汇总表,利用excel表格的图表功能直接生成温度变化折线图,让实验结果可视化直观化。虽然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气温变化折线图的绘制,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没有让学生自行绘制,而是直接由电脑生成。

  3、不足之处

  整节课拖延了3分钟,其中课堂的第三部分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花费了32分钟,原因在于转移活动地点时,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秩序有些混乱,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觉得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这节课的前面几个环节最好在室外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直接搬小凳子到操场的的背阴处等候上课,直到学生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再集队回课室利用多媒体辅助汇总和分析数据。当然,所有的活动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秩序和安全。

  谢谢大家!

《阳光》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阳光总在风雨后》,属于动机理论范畴。

  一、主题选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损害身心健康。从教至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发现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小学生耐受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吃不了苦头,受不了委屈。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因此,为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

  二、目标解读:

  1、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它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关键在于怎样正确认识挫折。

  2、通过经典故事使学生懂得挫折也是人生可贵的财富.

  3、通过身边同学的事例,使学生知道战胜挫折需要有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

  4、通过创设的情境介绍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的几种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和探讨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2、辨证地看待“挫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运用一些恰当的方式方法疏通“挫折”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

  四、教学环节:

  (一)活动导入,拉近你我

  利用“开心词典”的活动方式,让孩子竞猜问题“猜猜他是谁?”,如遇到困难的问题,可以求助场内同学和场外老师。我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人物:张海迪、桑兰和贝多芬,在提示语的设计上,我先给出他们在经受挫折前的经历,接着再给出他们遭受的重大挫折,最后是挫折过后取得的成绩。活动过后总结问题中的人物共有的特点是什么?那么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三人都是在经历过挫折后依然凭借着坚强的毅力笑对人生,并切取得了更为瞩目的成绩。从而把“挫折”引入正题,让学生自由谈对挫折的认识。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达到舒缓一下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感知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对挫折初步了理解。

  (二)情感分享,吐露心声

  因为挫折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所以也是一个避讳的话题,为了让学生能勇敢地面对它,我先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老师也曾有过挫折,但正确面对后,经过不断地自我暗示,克服了焦虑心理和不安的情绪。接着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回忆一下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遇到过不少的挫折失败,在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失败是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怎样?把这些填写在“心灵絮语”这张问卷上,在问卷最后一项:当时你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设计中,我让学生可以用颜色来表示,也可以画一幅简单的画。因为有些时候的心境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清楚的,而颜色和绘画可以使一些心理活动用最直接形象地投射出来。

  通过这个环节,我想了解不同学生对挫折的感受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急能力,让学生也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挫折在自己人生道路上产生的影响,找到存在的共同问题,寻求辅导的突破口。

  (三)测试调查,故事启迪

  当学生对挫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后,我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挫折体验测试,目的是想让学生辨证地看待挫折。

  (1)你是否认为挫折就意味失败?

  (2)当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你往往会认为这是个锻炼的机会吗?

  (3)如果有令你很担心的事发生时,你通常都能安心学习吗?

  对于挫折大多数同学们希望越少越好,希望自己的人生如那些祝福语那样,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路上真的没有挫折,没有失败,又会怎样呢?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蝴蝶的故事,之后交流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该环节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在成长道路上都留下过挫折和失败的印记,通过测试让孩子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出现失败或挫折时,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而蝴蝶蛹因为人为帮助反而失去飞翔能力的故事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需老师多讲,学生的心有所动。

  (四)案例分析,交流方法

  学生对挫折有了正确的认识,积累和交流经验方法就成了以后面对挫折困境时的一剂良药。

  1、请大家观看一段根据同学真实经历拍的录象。

  讨论交流:主人公失败的原因、产生了什么样的不良情绪及帮主人公摆脱不良情绪,进而反思遭受到失败或挫折后,我们应该如何做?

  对于真实的案例,同学们作为第三者去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从案例中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而在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式去疏通挫折带来的危害。

  2、教师给学生看一份林肯失败档案记录(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再次生意失败;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5岁当选州议员;39岁竞选国会议员再次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上美国总统),再去感悟名人禁受更大的挫折,靠自己的意志取得成功,让学生知道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最后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主题乐曲中教师做最后小结,让学生在意味深长中品味收获。

《阳光》说课稿9

  一、说活动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阳光”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做一名阳光少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知道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阳光少年。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说活动准备:

  1、 收集相关案例素材

  2、主持人培训

  3、自编话剧:《小明的一天》

  4、了解班上涌现出的一批思想端正、行为积极的学生的先进事迹。

  三、说活动过程:

  1、出队旗,唱队歌,主持人宣布队会开始。

  2、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日照方阵车出行,(日+阵—车=阳)

  当头一棒儿警醒。(“当”的头+一+儿=光)

  (2)、来到屋里,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就会走。(打一自然现象)

  设计目的: 通过竞猜谜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阳光”的含义,水到渠成的导入新课。

  3、心灵补给站:(1)、别样的乞丐

  设计目的: 他,是那样需要别人的帮助,对他而言,献了爱心就会对他的生存形成挑战。但他没有犹豫,坚定地靠近了通往灾区人们的希望和幸福。“我要捐款!”“我还有钱!”简短、质朴却又是那样掷地有声!结合图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在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更希望能引起他们心灵的触动。让学生明白也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

  (2)、双脚演绎的精彩人生(A、音乐欣赏;B、个人经历简介)

  设计目的:刘伟,一个失去了双臂但却充满了梦想的人。他用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当双脚熟练地按出一个个琴键,他用灵魂的音符演奏的生命的旋律,震撼的将不仅仅是学生的眼睛、耳朵,更是他们稚嫩的心灵。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不起风雨,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一番磨难后,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从中让学生感悟到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坚强、执着的人,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

  4、我来当编剧:《小明的一天》

  设计目的: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一幕幕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自己写剧本的情节,让他们学会选择,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成为一名阳光少年,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心动不如行动:

  (1)、我来赞一赞

  (2)、我要表决心

  设计目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经过了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积淀、内心的思考后,再化为外在的行动,我想,这节主题队会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6、激情结束新课。

  阳光,是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开花、结果,指导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让我们在阳光下庄重承诺:今天,我还是一株幼苗,明天,我会是一棵栋梁;今天,我还是一名阳光少年,明天,我会是一名有为青年!

  设计目的:既是与“导入”遥相呼应,更是升华主题,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呼号,退旗,主持人宣布队会结束。

  四、引导要点:

  主题队会课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一堂好的队会课能解决很多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怎样合理利用好这堂班会课,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在活动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选材料、所有活动均本着为主题服务的原则。

  2、形式多样化。通过心灵补给站、我来当编剧、心动不如行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3、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激励他们,震撼他们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得到感悟。

  五、说评价方式:

  要真正发挥主题队会的教育作用,千万不能把主题队会开成“检讨会”、“批评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本着“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尽量不用指令性、批评性的语言,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烈性评价。此外,为了防止学生建立起自卑,自负和自私等错误的自我观念,我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想法与情感。采用接纳性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

《阳光》说课稿10

  社会公德是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意识已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不良现象。

  就拿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公益广告来说吧:这则公益广告的内容是这样的: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一位男乘客漫不经心地将刚喝完的饮料瓶,乱扔在车厢里,车上的一个乘务员看见了,就赶忙走上前去,拿起饮料瓶对着男乘客,怒气冲冲地说“这是公共场所,你怎么乱扔东西呀?” 然后便不假思索地把饮料瓶往车窗外一扔。每次看到这则滑稽的广告,我就忍不住要笑起来,难道车外的公路就不是公共场所吗?可见,还有许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极其狭隘的。

  各种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屡禁不绝,常有共公设施遭到破坏或被盗走等事情发生,坐公车给老幼病残让座的人也并不多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倡导和履行社会公德刻不容缓,只有通过加大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和大力开展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阳光》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虽然是篇小短文,但是,结构的严谨,用词的生动、形象,含义的深邃,仍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第一自然段中的“田野”、“高山”、“小河”,与第二自然段的“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一一对照。而开头第一句的“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又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遥相呼应。作为一篇小美文,《阳光》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述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使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此外,本课还有生字16个,其中,会认12个,会写4个。课后,除了朗读、背诵、写字要求外,还提出了归类识字、口头组词语的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所接触到的第八篇课文。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个识字单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已经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朗读技能经过七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继

  续巩固这些训练成果,如有可能适当拔高。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根据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构建的三个纬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 ”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在第一课时,我将和学生一起在认识12个生字的基础上学写2个生字,并且完成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

  《阳光》当作为课文出现时,它就成为了接受美学所说的开放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调动已有知识,丰富现有经验,充分感知、体验阳光,通过思考使文本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目的。要知道,语感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必定和思维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是同步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课前我将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阳光下的万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课堂教学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将分以下几步进行: 用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以及教师抒情的描述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第二步,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将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材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在教学这三个字时,结合课后练习,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在字形的处理上,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交流识记方法。在字义的处理上,可以采用说词说句子、利用图片帮助理解、课文、儿歌等多种形式多次出现的方法,以达成会认的目标。

  第四步,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在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丰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朗读阶段进行之后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1个偏旁。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阳光的美好和宝贵。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和认字。

  教学难点:

  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课时 新授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

  2 谁知道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二、初读课文。

  1 标自然段。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你认为哪儿最难读?

  范读,注意停顿。

  4 指名分段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 谁愿意读?其他同学看看有几句话。

  2 “金”是生字,齐读“金子”。

  3 你见过哪些金子做的东西?

  4 它们都是亮闪闪的。阳光和金子哪儿像呢?所以我们常说“金色的阳光”。 5 谁再来读读这一段?

  6 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1 谁想读?指名读。

  2 标出有几句话。

  3 指名读前两句。

  如果这两句这样说好不好: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高了。 师生对读,使学生感悟:在阳光照射下,田里的禾苗比原来绿了,山上的小树比原来高了。

  指名读,突出“更”字。认识“更”字。

  4 第三句。

  阳光照射在小河上,河面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图。自由说。

《阳光》说课稿12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8课《阳光》。第一次翻阅教材我便被这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短文所吸引。作者将阳光这一抽象的事物与禾苗、小树、小河等相联系,既富有人情味,又形象易懂。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因此本课我基本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猜谜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以及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接着“那你知道太阳有哪些用处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从中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最后引出课题(教师板书:8、阳光)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情

  《课标》中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然段的分法在《新阅读》中已渗透,故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2、同位间互读,相互纠正读错的字音。

  3、指名读,这时我的要求是读准、读通。

  4、用正确的读音,全班齐读。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分组(分段)朗读,将朗读细化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建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1、教师谈话:阳光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还给这个世界上万物增添了生机。下面啊,老师就请大家一同老观看一个短片,感受一下阳光。

  此时播放幻灯片的目的旨在从感官、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阳光的喜爱、珍惜的情感,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2、带着感情自由练读。

  3、全班齐读。

  4、突破重点:对于课文“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的理解,我放在了朗读之后。我认为只有在充分的阅读之后,才能达到感悟上的水到渠成。不做局限性的总结,而是鼓励个性化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背诵全文。

  6、互动环节:轻松一刻。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劳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解,更好的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也适当的穿插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合作学习。如:同位互查,一人指一人读等都体现了这一点。接着我又引入“猜字游戏”等强化生字的识记。

  最后,我以一个开放式的话题:“假如世界上没有阳光”来结束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文意,达到情感的升华

《阳光》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弱势群体,它包括三课内容。而第九课“共享阳光”则是实践阶段,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对主题内容的深化和展开。因此,第九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和落脚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以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力量为背景,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激励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弱者,从而为实现社会公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办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面对弱势群体,学生们在思想上可能认识不到“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他们对政府和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举措可能有所了解,但却不深刻;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不愿意帮助弱势群体的情况,甚至有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也可能有些学生能够给予弱势群体以实际的帮助,但却忽略了“尊重”的重要性。因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

  学法分析:

  根据本课内容和初三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因此本课我主要采取了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情景模拟、体验感悟等方法。

  教法分析:

  采用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

  问题情境

  体验、感悟

  总结反思、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 师生搜集政府、社会和个人帮助弱势群体的图片或事例,准备课堂展示交流。

  2 . 指导学生搜集“春蕾计划”、“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会徽或标志及其相关资料,准备课堂活动。

  3 .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评价分析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 . 使学生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从最初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思考。

  2 .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3 . 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的能力。

  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生本观为基础,以活动课的形式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通过设计开放式课堂,在课前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在课后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社会融入课堂,将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题导入、探求新知、归纳小结、课外实践、感悟升华

《阳光》说课稿14

  今天我讲的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19课《送给奶奶的阳光》。课文通过一个新颖独特、充满童趣的小故事,歌颂了人间最朴实最美好的感情,那就是关心老人、孝敬老人。文中的小主人公鹿儿,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儿,她在自己享受明媚的阳光时,没有忘记不能出门的奶奶,她把阳光紧紧包在裙子里带回家送给奶奶,尽管事实上奶奶没有得到这份礼物,但鹿儿阳光一般的爱心、关爱奶奶的行动却使奶奶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课前我从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懂得“阳光都跑到我心里来了”这句话的意思。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通过反复阅读,对比阅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之情。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诵读悟情。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反复诵读,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学习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的美好品质。第三课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进行综合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课所在的第五单元,其文化主题是亲情、关爱,包括《古诗二首》、《窗前的红气球》、《妈妈睡了》和《送给奶奶的阳光》,课文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儿童真实、自然的生活经历,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心灵感受。如《窗前的红气球》一文体现了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妈妈睡了》一文展示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送给奶奶的阳光》一文中展示了小孩子对长辈的关爱之情。《古诗二首》也体现了兄弟、朋友之间的深情。

  施教时,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面对学生的真实,面对真实的学生,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在自主阅读、交际过程中引发共鸣,关照自身,用童心体会文章感情,不仅使学生就文本有所得,提高思想认识,更应把学习过程中的习得落实在日常行动中,实现从儿童生活中来,到儿童生活中去,指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第二课时,我用文章的第一幅插图引入,让学生观察,发现插图的美。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会做什么。通过学生自身与鹿儿的对比,激发学生的读文欲望。接下来的第二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通过课文中的描述体会鹿儿陶醉、高兴的心情。这样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感知内容,体会文本的感情基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鹿儿只有沐浴在这样灿烂的阳光下,才会想起奶奶,才产生了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的美好想法。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了这句话,让学生齐读,通过读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阳光;阳光怎么能当礼物。学生结合着疑问默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送阳光的原因。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总是”一词和“多想见到阳光啊”这句话反复读文,来体会奶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感知鹿儿对奶奶的孝顺。紧接着出示课文中表现鹿儿两种截然不同心情的第六段和第七段,通过对比朗读再次体会鹿儿对奶奶的关爱。随后用“看着着急的鹿儿,奶奶是怎样做的”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中心,让学生谈自己对“阳光跑到我心里来了”这句话的理解,充分感知鹿儿用自己的行动,给奶奶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幸福。然后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结合插图总结文章的中心,在学生心中初步建立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之情。这一环节中,通过齐读、默读、对比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凸显低年级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的教学策略。最后的第三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谈“学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对待自己的亲人打算怎样做”这一话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创设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行深层次的体验感悟,启迪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我以浓浓的情感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以情生情,以情促知,以情导情,知情并育,力求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浑然一体。

《阳光》说课稿15

  说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来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借助各种材料学习探索发现太阳光的方法,激发幼儿发现身边事物本质的兴趣。

  3、初步尝试分格对应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协商交往能力。

  说教材

  活动背景

  我从两方面来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彩色的阳光》就是取材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一种现象:阳光。阳光虽然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很多幼儿都不知道阳光原来是多彩的!另外基于阳光的不可见性,我决定通过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探索中去产生疑问,调节认识。

  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已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材料为中介和强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我根据陈鹤琴“玩中学、玩中教”的思想,让幼儿通过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认识太阳光的七种色彩。从玩一种材料→玩多种材料,从填简单的记录表→填复杂的记录表,我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出发。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只有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幼儿的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幼儿必有的:

  (1)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记录表。

  (2)认识三棱镜,知道它的玩法。

  物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以下三项物质准备。

  (1)三棱镜人手一面。

  (2)两类记录表《彩色的阳光》(含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色笔四组加教师一张大记录表(上面没有材料的图片),及一份与大表大小匹配的材料图片。

  (3)实验用品;肥皂泡、多棱面小球、CD光碟、透明薄膜若干。

  天气要求:晴朗的天气。

  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发现七色光。

  活动难点:分层次记录实验过程。

  说活动过程

  这次活动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实施:

  初玩材料,感知多彩→再玩材料,加深认识→课后延伸,巩固经验。

  一、玩三棱镜,初步感知阳光的多彩。

  1、引发兴趣,发现阳光的色彩。

  师幼人手一面三棱镜

  师:“把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我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我自身的演示引导幼儿去发现阳光的奥秘,在幼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下一小环节。)

  2、记录简单的记录表。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你再用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看到什么颜色就在颜色下的格子里打√”。

  幼儿自由运用三棱镜观察记录。

  (这里我请幼儿记录简单的记录表,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下面记录复杂的记录表打下基础。)

  3、反馈记录表。

  请幼儿边说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

  4、小结。

  师:“这是谁的颜色?”

  共同小结:“原来阳光不是无色的,它是多彩的。”

  (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玩三棱镜这一种材料,发现了阳光的多彩。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法,使这一问题在脑中变得更清晰,“那阳光到底有哪些颜色呢?”通过这一提问,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加深认识,寻找运用多种材料探索的方法。

  1、介绍材料,引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师出示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上贴上材料图片。

  2、认识记录表。

  (1)出示先前简单的记录表

  师:“这张记录表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

  (2)师介绍记录法。

  师:“我们先选一种材料对着阳光看一看,再在这种材料后面的格子里用‘√’表示出你所看到的颜色。

  (3)游戏:“你说我指”。

  (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这一下环节中,我利用前记录表和新记录表比较,让他们通过直观的对比,认识新记录表。另外这一环节我利用游戏解决了分层次记录这一难点,为下面的操作打好基础。)

  3、自主探究活动。

  (1)布置任务:

  A、每个人选其中的两种材料玩一玩。

  B、填写记录表。

  (2)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教师个别巡视。

  (3)反馈活动结果。

  师:“你用了什么材料?”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上台边回答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请四位选择不同材料的幼儿)

  同伴互相检查记录表。

  4、验证展示记录表。

  (在这一环节红,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同时我又明确提出了要求:只能玩两种材料,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一下子要求幼儿操作四种材料,违背了幼儿的操作水平,选两种材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操作需求,而且在选材料中,当两个人发生碰撞,就需要协商解决,能力目标在这时得到了体现。同时,幼儿的操作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的巡视指导兼顾了这些幼儿,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反馈展示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主回答展示记录表,通过同伴间的体验交流让他们验证自己的操作。)

【《阳光》说课稿】相关文章:

阳光高中作文02-11

心中的阳光高中作文12-19

阳光校园演讲稿12-15

阳光的味道阅读题答案06-17

阳光体育活动方案03-25

我是阳光少年演讲稿01-20

《废窑里的阳光》阅读答案05-09

《所见》说课稿06-29

《荔枝》说课稿06-27

尊严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