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6 13:58: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的一个组成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六回,这个节选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油灯里燃着两茎灯草,于是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紧紧抓住严监生神态和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抓住那经典的“两根指头”,采用艺术化的白描手法,把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守财奴形象。那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充分展示了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⑴.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古白话文的情味,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⑵.通过诵读、比较、体味等手段走进文本,看见严监生的形象,体味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感受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

  ⑶.通过感受严监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比较、体味等手段走进文本,读见严监生的形象,体味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感受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并举,突出学生的自读感悟,想象以及个性朗读。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小说人物形象,又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见文------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解题导入,我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熟悉的知识,如古代将读书人成为“秀才”、“贡生”等来理解“监生”一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示”了解课文背景,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物形象,又教给了学习古白话文的方法。

  2、初读感知环节,由于这是一篇古典白话文,它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文意与学习写法的基础,尤其是一篇白话文,个别词句比较拗口,必须读通读顺。因此,我先提示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根据上下文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的方法,再让学生自由读文,尝试运用方法弄懂字词,再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对话,扫清字词障碍,从而达到读通全文的目的。这个环节的教学,既初读了课文,又让学生初步习得了阅读古白话文的基本方法。

  3.读通文章后,再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的学生虽已有了一定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但他们的语言表达是不够精确地,这里让学生抓关键词概括,降低了难度,渗透了方法。

  (二)、见形---细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此环节通过抓重点句子,词语,指导学生理解,想象,朗读,充分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既让学生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能进一步的了人物形象。

  (三)、见心---品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三次摇头动作、神态的三处重点句子,采用多种方式读并细致批注,交流、感受严监生的心路历程,揣摩作者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妙处。“品读、品读”,“品”离不开读。如师生对读环节,师生对读,边读边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此处补白语言交流,本文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而动作、神态变化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其动作、神态变化来表现。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透彻把握,使严监生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更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开学生思维视野,活跃思维,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手法。

  又如对比朗读,教师假设三次“摇头”的描写都去掉修饰成分,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这样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微妙变化和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受严监生丰富的心理历程,揣摸作者的写作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2、通过名著的类比,深层次的感悟“三次摇头”的妙处,感悟小说创作的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入木三分。

  (四)、见性---深读课文,凝聚人物个性

  在教学“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时,先启发学生思考:刚才是“总不得断气”,现在是“登时就没了气”,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再通过看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的心理感受,最后补白原文的相关描写,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人物“吝啬”的本性。

  (五)、见本---阅读拓展,提高鉴赏水平

  出示多种版本的《儒林外史》,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读书与藏书的情结》活动二:藏书票的制作。

  一、说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

  本课学习内容是融绘画、手工、印刷为一体的版画形式的藏书票制作,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教学活动分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本课设计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藏书票的设计原则及制作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创造性的进行美术构思和设计,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着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中认识美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赏析作品,使学生把握藏书票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学习藏书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依照藏书票设计要求,学会运用不同的版画制作方法,创造性的构思、设计、制作藏书票。

  情感目标: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感悟藏书票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蕴隽永的内涵,能创造性的进行美术构思和设计,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作品,把握藏书票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学习藏书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版画的不同制作方法,创造性的构思、设计、制作藏书票,促进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感悟藏书票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蕴隽永的内涵,能创造性的进行美术构思和设计,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探究实践法等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约占2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课前把准备好的自制藏书票赠送给学生,让他们欣赏并讨论准备把老师送的礼物珍藏在哪儿?上课后,先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回答。当有学生说出夹在自己最喜欢的书里时,老师趁机与学生交流古今中外读书与藏书、爱书的名人轶事,引出并板书课题《读书与藏书的情结》,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学习新知(约占18分钟)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欣赏感知

  首先,多媒体展示2幅图片,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欣赏,使学生知道中外读书人藏书方式有所不同,加深学生对藏书票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设计制作藏书票的兴趣,板书副标题 ——————藏书票的制作。

  接着请学生欣赏一组以版画形式表现的藏书票作品。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作品:

  1、 这些藏书票是以哪种绘画形式表现的?

  2、制作藏书票为什么多采用版画形式?

  3、藏书票票面设计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涵?

  师生交流时,我将采用分组抢答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的意识。通过欣赏藏书票作品,巩固学生对藏书票的构成、规格、款式、题材等相关知识的把握,使学生明确藏书票画面的设计要求,懂得藏书票内容的设定应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对藏书票设计制作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运用不同方法创作藏书票的欲望,为下一步动手实践作好铺垫。

  活动二: 设计制作

  这一活动里我安排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欣赏藏书票图片,分析设计思路。

  在欣赏藏书票作品的过程中,用启发谈话法引导学生观察感悟藏书票的画面构成及体现出的内涵,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从中发现作者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创作素材,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取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二部分内容:欣赏藏书票实物,归纳制作方法。

  把用吹塑纸、硬纸板制作的版画藏书票作品分发到各小组,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表现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在欣赏中去发现藏书票与底版之间的差别,特别是“文字须反写”的特点。接着教师直观演示吹塑纸版画、漏印版画的制作步骤,鼓励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出质疑,从而理清学生的创作思路。

  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会制作方法的同时,加深对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表现创作(约占19分钟)

  1、出示作业提示

  根据喜欢的内容选取恰当的表现方法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

  2、教师巡视辅导,提出合理建议,协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这一环节重在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表达提供一个空间。

  第四个环节:作品评析(约占5分钟)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多维多级的评价方法,从作品的内容设定、版面效果、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及表达能力上的发展提高,体现出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

  第五个环节:发散拓展(约占1分钟)

  多媒体播放一组其他版画形式的藏书票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感受不同制作方法制作的藏书票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对书籍进行装饰美化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情趣。

  最后出示课后活动小建议:

  1、为自己的父母、师长或朋友设计并制作一枚藏书票。

  2、尝试使用制作藏书票的方法,制作具有个性的书签。

  总之,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调整问题的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注重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努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说课稿 篇3

  教学的内容是:闽教版第二册三年级下学期英语Unit3 Food Lesson6的内容。以现行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坚持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和创造性原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进行备课,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的。

  首先,说教材。本单元的主要是围绕相关食物名词而展开的。我将本单元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我将一些相关食物的名词、句型I like ……I don’t like ……先教授了。还把What do you like ?作为课堂用语始终贯穿于课堂,让他们听懂并会说出本句话。第二课时,我教授新hanburger,hot dog以及句型Do you like……?Yes ,I do ./No, I don’t.第三课时,1、 巩固复习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

说课稿 篇4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

  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

  (书中题)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说学生:流体力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对流体力学现象的理性思维和认识不足,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情景创设与实验探究具有很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所欠缺,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兴趣激发与技巧引导。

  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流体力学的基础,是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延伸与拓展。主要由“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两大知识点组成。

  教材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模型展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物理规律,从而让学生能进一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流体压强和流速相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相关的现象。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差产生的升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2、通过本节进一步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具准备:演示器材:吹风机,水槽、水、乒乓球、两只纸船、水槽、矿泉水瓶等;分组器材:白纸条、一枚

  1角的铝质硬币、刻度尺、学生自制机翼模型等。

  【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出物理知识,再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采用“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应用反思——课外拓展”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鉴于物理学科中“实验探究”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替代“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合作学习小组。

  目标达成: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归纳的科学实践能力。

  反馈调控措施: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自评与互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活动。

  【教学流程】

  1. 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情景创设1:让一学生用漏斗把乒乓球吹起来!

  情景创设2:向上吹气,乒乓球吹不走!

  情景创设3:再水盆的边缘放一个乒乓球,用小棒划动中间的水,观察现象。

  设计理念:创设激趣、设疑情景,目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

  引入流体的概念:气体与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叫流体。

  板书:8.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探究,感悟新知:

  一、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

  猜想1: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猜想2: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3: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

  实验一:用双手将一张纸条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二:请同学们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观察现象。

  ——边做边想:分析这两个实验的现象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并猜想其中的原因?

  实验三:演示:在两根固定好的平行的玻璃管两侧放置两个乒乓球,然后让学生用大吸管向乒乓球中间吹气,观察现象。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对以上三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概括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得出结论: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多媒体板书。

  二、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导语:气体的压强差异会产生这么奇妙的效果,液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是否也有相似性质呢

  情景导入:1912年,“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的意外相撞事故。

  学生活动二:

  两只纸船漂在水面上,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向中间喷水,看小船是向两侧分开还是向中间靠拢?

  根据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思考两纸船靠拢的原因——进行类比性推理训练能力的培养。

  得出结论: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多媒体板书。

  学生活动三:

  硬币跳高比赛——以比赛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迅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预设感想:当学生真的把硬币吹起来的时候,学生个个兴奋不已,学生在惊愕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力量有多么的神奇!

  知识反馈:尝试解释激趣与导课实验,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找到原因?

  情景强化:用吹风机吹乒乓球的实验——乒乓球放到吹风机口,无论朝向什么方向,乒乓球好像被什么吸住了,不会掉下来。

  学生归纳结论:板书: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设计理念:将教材上的一个实验探究改为多个实验探究,目的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归纳概括,使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

  关心科技,走进生活

  三、探究飞机的升力产生的原因:

  导入:飞机起飞的动态画面——几十吨的飞机腾空而起并在空中自由飞翔,靠的是什么力量呢?——利用直观情景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活动四:

  拿出上节课布置的小制作作业——按照右图的尺寸折成的机翼模型,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线的位置水平吹气,观察现象?教师强调机翼的形状,学生思考升力产生的原因?

  情景模拟与释疑——利用动画的好处是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再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相同时间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速度比下方气流大.

  得出结论: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了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四、探究生活中的流体现象:

  你能用今天所学解释学案上的生活现象吗——预设并准备了几个与流体压强知识有关的生活画面和自然现象。

  设计理念:一为巩固所学,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流体压强的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

  图片情境:火车站站台上要设一条安全线且不允许人进入。

  图片情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诗句。

  图片情境:下雨打伞遇到大风时,雨伞为什么会被向上吸起来?

  图片情境:草原犬鼠如何将自己的巢穴打造成“空调系统”?

  视频情景:模拟龙卷风——为什么排水管能将纸片吸起并抛向空中?

  实验情景:对着纸杯口沿水平方向吹气,纸杯为什么会跳出来?

  ——六个小组抽签,每组解释一个,比比哪个小组的解答思路清晰,语言简练,说理透彻!

  设计理念: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升华能力——培养小组内的交流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预设感想:利用学案上设计的六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物理回归生活,让学生尝试用刚获得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探索实践,走出课堂

  图片情景:鼓励学生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制作一个飞机模型,一周以后举行航模比赛,看谁的模型飞的高,飞的时间长——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发展智力。

  畅谈收获:

  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悟和体会、还想知道那些知识等。

  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的提炼,过程与方法的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布置作业】

  乒乓球是我们济宁十二中的体育优势项目,是我校的骄傲与自豪……弧圈球是乒乓球运动中最为实用的一种技巧。请你上网查询“弧圈球” 的原理。

  作业设计理念:情感上:实事求是,激起自豪;知识上:学以致用,课外延伸;能力上:激发兴趣,发展特长。

  【时间安排】

  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得益彰——既要放得开,也要收的拢。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应适当矫正,灵活掌握。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1、 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延伸。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7)、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家长、同学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就刚才讲的《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一课,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旨在通过活动和体验,让学生了解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巨大影响,学会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增强自信,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生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暗示的含义和类型,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2.明确良好的心态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

  3.学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良好的心态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游戏体验法、演示法。

  2.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和感知、学会交流与分享,快乐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利用两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之后,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积极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及其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明白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感受到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学习自我暗示的含义和类型。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并会利用这些方法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在学习自我暗示的方法之前,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弄明白自我暗示的含义以及自我暗示的类型。这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做心灵游戏,亲身体验自我暗示的力量。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重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暗示的力量,并体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所带来的美好感受,想象暗示的美好感觉,这种体验、感受是学生在心理课上最需要的。

  3.说一说积极自我暗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说一说积极自我暗示影响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例,来进一步强化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4.学习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四种实用的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增强自信,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生态度。

  5.欣赏歌曲《我真的很不错》。

  通过让学生看歌词,听歌曲,做动作,再次肯定和鼓励自己,目的是让学生反复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

  (三)总结全课,谈收获。

  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赠送礼物,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给学生赠送一份积极的自我暗示语卡片,进一步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信心。同时也把模式化的作业变得有趣而有意义。因为心理暗示最重要的规律叫做重复,所以我让学生将纸条上的积极暗示语至少早晚各读一遍,通过反复读,就会使他们变得乐观向上。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简洁明了)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方法:

  1.给自己一个微笑。

  2.设计鼓励自己的常用语。

  3.用日记肯定自己。

  4.将积极情绪与某种行为建立起来。

  七、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达成了预期目标。表现在:1.教学层次清晰。通过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提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2.环节设计合理。通过故事、游戏、活动,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使学生乐学。首先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激励学生建立信心;在学习新知环节,设计游戏和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掌握了暗示的类型和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通过总结进行巩固;设计赠送礼物环节进行提升。

  不足之处:在游戏和活动时,对学生的引导需进一步加强,使学生能全身心、充满激情的投入到游戏和活动中,增强游戏和活动效果。

  总之,本人在教学上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评委、老师们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说课稿 篇9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语言领域明确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

  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

  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动物对话特别适合小班的婴幼儿学习,尤其

  故事中都是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谁咬了我的

  大饼》。

  二、说活动目标:

  《指南》中要求能听懂日常会话,并能完整表述,结合小班幼儿

  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试从牙齿的形状来猜测是谁咬了大饼。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表述:“xx,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三、说活动准备:

  我抓注小班幼儿对直观图片感兴趣的特点做了如下准备:

  据故事内容来设计制作PPT课件;制作小动物图片;一张大饼图片。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ppt ,我运用了直观法;引导幼儿说出是谁咬了大饼

  时,我运用了讨论法。

  说学法:幼儿在观看课件及在分析是谁咬了大饼时主要用了观察

  法。

  五、说活动流程:

  基于以上活动目标,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师:今天,老师买了一样东西,宝宝们看!

  师:圆圆的,黄黄的,上面还洒着香香的芝麻呢,这是什么呀?

  幼:大饼。

  师:谁吃过大饼的?大饼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

  幼:甜甜的、咸咸的..

  (二).结合图片,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师:恩,看来你们都吃过大饼。今天这个大饼是它做的,(出示PPT)

  谁做的啊?

  幼:小猪。

  师:恩,小猪做了一个圆圆的大饼。嘘..它累了,躺在大饼上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了?(出示PPT)

  幼:被人咬了一口/被人吃掉了

  师:小猪想,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它去问周围的朋友,幼儿认一认小动物。 它周围就住着这些小动物哦,你认为是谁咬了它的大饼呢?

  师:小猪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它也不确定,它要去问个明白。

  (三).观看PPT,通过对比动物牙印描述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在比较同时,引导 儿说出句型:“xx,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四)、通过板书,再次说出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从而确认“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

  中班语言《秋天的颜色》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明确提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散文诗《秋天的颜色》。

  (二)说活动目标

  《指南》中说: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设计了如下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红、黄、白、绿、彩色的小图片。2、提供散文诗磁带。3、准备幼儿用书。

  (四)说活动教法

  幼儿获得知识总是从已有经验进行转移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篇散文诗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联系法、游戏法。

  1、讨论法: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联系法:图片联系实际,让幼儿把已有经验与事物图片进行联系,这是对幼儿已有经验更好的体现。

  3、游戏法:游戏法是万法之首,游戏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让实物图片与颜色图片想匹配,才能达到幼儿理解、巩固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学习的。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由浅入深,从具体到形象的,我将活动设计 成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和听,教师启发式的运用图片,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第二部分:给孩子一定的图片参考,让孩子学习仿编句子。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提问导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进讨论。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颜色和事物,并进行必要的联系。

  第二环节:欣赏散文诗,目的是让幼儿对文章有了解。

  第三环节:根据散文内容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幼儿初步理解散文内容。第四环节:教师一边朗读散文,一边演示教具,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地接触到散文内容。

  第五环节:欣赏录音,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设计提问: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是怎样说的?

  讨论:为什么小草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的?松树说秋天是绿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第六环节:幼儿跟录音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目的,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大班绘本《老鼠娶新娘》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指南》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老鼠娶新娘》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画面具有浓郁的“中国风”,且其中的童谣朗朗上口,因此,

说课稿 篇10

  反比例是在学习了正比例跟正比例的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因为学习过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并不太困难,但是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就是学习难点,因为学生经常会把正比例跟反比例混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说教材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帮助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探究,又能与他人合作地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采用以下基本的学习方法: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为六步: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课开始先出现3道判断题,2道成正比例,1道不成正比例的题,起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作用。

  2、通过“游长城”和“分果汁”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逐渐领会反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获取新知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表格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反比例意义后引导学生讨论情境中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4、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24页的两个表,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5、“有比较才有鉴别”,把相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找出区别和联系,分清异同,通过对比的方法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记忆效果。辩思理解同样也是概念学习的好方法,在这里学生又可学到一招。

  6、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或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订正、点拨,再次总结“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最后,鼓励学生一定要多动脑、勤思考、会应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心思考,提高综合能力。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十篇

2.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3.实用的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十篇

5.【实用】说课稿集合8篇

6.【实用】说课稿集合6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五篇

8.【实用】说课稿模板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