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4 18:34: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小鹿的玫瑰花》是新课程(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其主要内容是:美好的春天,小鹿种了一丛玫瑰,它精心管理“常常去松土、浇水。”小鹿很爱这些玫瑰,而且他常和弟弟一起去数玫瑰,十分盼望玫瑰开花。可当玫瑰开花的时候,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没有看到玫瑰花,鹿弟弟替哥哥惋惜。当又听到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鹿弟弟又高兴地说:“哥哥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课文从“白栽”到“没有白栽”这两句话中引发学生对课文深刻含意的思考。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故事的深层,希望孩子能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二年级下学期是小学阶段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后,在识字量,自学能力和讨论思考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而且我们班的学生在理解词语这方面做得很不错,所以在学习这篇童话时,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难度不大,但薄弱的地方在于对文章的感悟与总结。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课时安排以及我们班的学情,我制定了《小鹿的玫瑰花》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具体如下: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读懂课文。

  2、能力目标:凭借课件,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为别人创造快乐,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4、课文重点是要把课文读通,读懂,通过学习课文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这堂课需要准备的教具有:教学课件,玫瑰花图片。

  【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在语文新课标当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再加上这篇课文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比较深,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组织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朗读。

  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中心,我会在课堂中多用语言引导并加入角色互换,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用真切的体会去理解中心。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会充分利用了课件《小鹿的玫瑰花》,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我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接下来,我说说学法。主动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等提问方式来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文章。当然,我也会让学生参加讨论,以合作的方式去理解文章。

  还有一些具体地教法学法,下面我就在说过程的环节中具体阐述。

  【说过程】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1、激趣导入。2、复习生字词。3、感知全文、深入读文、突出重点。4、品读课文、情感升华。接下来,我就一步一步具体谈谈我的教学措施。

  (一)激趣导入

  一开课,我就用一些玫瑰花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将此当作“奖品”要送给最聪明的小朋友。这样把孩子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接而引出,去听听小鹿和玫瑰花之间有趣的事,激发了学生读文探究的欲望。

  (二)借助课件,复习巩固生字词。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所认识的生字宝宝还想和你们见见面呢!请看,它们还带来了它们的朋友,认识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习生字词。设计这一环节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因为低年级识字量大,学生有意记忆弱,学习过的生字要通过多次再现,才能巩固。

  我把本课要复习的词语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需要认读的词语,第二部分是要掌握的难点词语。需要认读的词语主要有:玫瑰、花骨朵、终于、一瘸一拐、嫩绿、浓密等,这一部分词我主要是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的方法等。这里要提醒学生两个词的读音:一是“玫瑰”的“瑰”在这里要读轻声,二是“花骨朵”的 “骨”是多音字,这里读一声。而且“花骨朵”学生不好理解,我利用了课件,出示“花骨朵”的图片,这样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容易被学生接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有:渐渐地、静静地、惋惜地。我会让孩子们再句子中理解这几个词,我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句子打出来,让孩子在读了句子后说说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

  (三)感知全文,深入全文。

  在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中,有一个难点词——惋惜。我会以此为突破口,让孩子说说惋惜的意思,再读一读弟弟用惋惜的语气说的一句话:“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文中还有一句弟弟说的话,这时,我会让孩子通读全文,把另一句话用笔划下来。接下来,我要对比弟弟说的这两句话,一句是高兴地说,一句是惋惜地说。我会让学生说说读完这两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主要是想让学生置疑,为什么一下子惋惜地说玫瑰白栽了,一下子又高兴地说玫瑰没有白栽。在这两句话中“白栽”和 “没有白栽”是本课的重难点,我会以此为诱导,让孩子再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底玫瑰花有没有白栽。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多读课文。

  接着,我就会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弟弟要惋惜地说玫瑰花白栽了?在指名读了一到四自然段后,我会引导他们认识到:玫瑰是小鹿亲手栽的,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而且小鹿很想看到玫瑰开花。随即我就会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找出原文回答:1.他常常去松土、浇水。2. 他会和弟弟一起数花骨朵。然后,我可以让他们想象一下在数花骨朵时,哥哥和弟弟的对话。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惋惜的心情。

  后面一部分的课程重点就是讨论玫瑰花为什么又没有白栽。“玫瑰花真的白栽了吗?”引导孩子默读五到八自然段。让孩子说说从黄莺和微风的话中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小鹿知道了什么?让孩子理解黄莺和微风的话,反复读,分角色读。在读微风的话时,我会穿插一个想象环节,让孩子想象闻到了花香后的小伙伴会怎么说,让学生体会微风的快乐和自豪。这样反复读,读出小鹿的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花香和快乐。因为朗读训练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老师的相机引导。

  接着我抓住了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拓展文本,“还有哪些小伙伴看到玫瑰花或闻到它的香味,他们会说些什么?”运用 “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孩子们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当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各种小动物之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 )来了,它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心理感受,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练习,开展丰富多彩的开放型的语文实践活动。

  最后一个理解的环节是要理解小鹿帮助别人的快乐。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一副玫瑰园的景色,再用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孩子说出小鹿的话。“小鹿谢谢了黄莺和微风,黄莺和微风也会谢谢小鹿,它们会说些什么话?”这样引导孩子去体会小鹿的玫瑰给别人带来的快乐。最后,我会引导孩子说出弟弟说的话:“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六)总结升华,品读育德

  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它的玫瑰花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不仅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多媒体相机出示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利用这一名言,告诉学生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身边的人送去幸福和快乐,这样,自己也就能得到快乐和幸福。

  最后,让学生想想你能为别人送去哪些快乐?这一拓展延伸,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通

  【说板书】

  本节课的教学板书是为了能抓住表现中心的词、短语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小鹿的玫瑰花

  惋惜——白栽了 高兴——没有白栽

  松土、浇水、数花骨朵 红的、可好看了、可香了

  没有看到玫瑰花 很高兴、很自豪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新思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页—第6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细观察、勤操作,多想象。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三点:

  (1)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发现法、谈话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把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让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操作感知、形成表象。3、分组活动、体验特征。4、运用特征、形成技能。5、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智慧爷爷,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呢?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这样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大胆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既引入了新课、落实了目标,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形成表象。(这环节分四个步骤进行)

  1、分—揭示概念

  我先让学生分组活动,把带来的物体归类。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分的原因。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把物体分成四堆。然后问:“你们都是这样分的吗?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我肯定了学生的分法。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的长方体和扁的长方体看成是形状不同的两种物体,这时我通过电教媒体把长方体翻转,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因为这节课难点是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了突破难点,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你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

  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感知长方体,先让学生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手中的长方体。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感觉的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感知正方体,为了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举起正方体问学生:它的形状和刚才的长方体是不是完全相同?哪里不同?你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找出来跟组员说一说。

  这样的提问和安排,既让学生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感知圆柱和球

  通过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

  3、看—图形抽象化

  我对学生说:我们知道了这些物体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我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叫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左边看,另一个右边看,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立体图形,只能看到其中的某些部分,我根据学生回答把图形贴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变化过程。

  4、想—再次感知、分三点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辨一辨:看立体图形说名称,我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物体的图形,让学生再辨认。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形状,通过刚才的想一想、摸一摸、辨一辨的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突破了教学难点,有效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一说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这题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第三环节、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这里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⑴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 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

  (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说课稿 篇4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诗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抓住诗中重点的字,想象诗中描绘情景景美、人忙。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感悟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四、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

  心理切入点。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在后面的延伸之中,选择的依然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便于学生的对比和积累。最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影子,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学习生字。

  1、用动作或表情猜字,用图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蚕、桑”。这样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翁卷,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趣味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看大屏幕课件画面老师范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4、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第三步:想画面,品读诗意

  听了老师的范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绿遍山原像什么?”说话。把画面说活了,说美了。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

  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写画面,感悟诗情。

  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节课只教一首古诗容量确实不大,宝贵的四十分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和许多古诗进行碰撞,同内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学完这首诗时,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延伸下一首诗,积累古诗。让孩子们永远生活在充满古文诗意中。《乡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几首田园风光的诗。倒是这节课在这个环节上体现的不那么充分了,作为借鉴吧。

  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了,但是回望整个教学过程,我的许多思考并没有因课堂的结束而停下。正如黄老师所说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风景吗”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课堂上每一道风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它是我成长的一面镜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风景。虽然我的课堂非常失败,但我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因为我不仅仅体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还得众多名师们精彩的点评。我想这次活动在我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是一盏指明灯。

  每当上完一节课时的我们也许经常会想,如果重新回到哪个环节,我会怎样变化一下,这种种欣喜或沮丧都是我们在不自觉中已经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没有文字呈现。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阶段的东西都能用文字进行表象的,有时候我们的思考也会在混沌中会出现一时的停滞,只能在不断的挣扎和进行对比中,找到自身无法达到的一些东西。我想自己应该是徘徊在一个平台上了,没有豁然开朗,更没有浑然顿悟,所以表达出的一点想法,也极不成熟,无需分享,匆匆一观足亦。

  每当我静静坐在书桌前就会独自思考。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加沉醉于自己的课堂之中;如何让自己对文字的这种喜爱最大化的迁移给自己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爱上我们的母语,沉浸其中;如何让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腻,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

  过程是美丽的!也是最艰辛的!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狼》。

  说教材

  《狼》这篇小短文一直是初中语文低年级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是七年级学生学过《童趣》、《山市》之后第三篇清代文章,因为从时间分期上看,清代的文章已经向半文言进化,理解难度较小,比较适合来做学习文言文的启蒙篇目。编者这样设计,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渐进顺序。《狼》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并且跌宕起伏,学生读起来也比较有兴趣。议论部分点明的主旨学生也能很容易理解。

  新课标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理解内容。”还有一点就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针对这些要求,再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两点要求也正是课标里面要求学生积累的内容

  二、能力目标1、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基本达到背诵的程度。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注释翻译文句。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对文言文的自读感悟能力,因为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这也是必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读懂文意的必要途径。3、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强辨别假恶丑的能力。其实也正体现了课标里面要求的感悟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屠户心理变化过程,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其中也有一种价值判断在里面,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比成人更加鲜明的是非善恶立场。

  根据以上目标我将把诵读、和落实字词的积累作为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预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狼和屠户的形象分析上。

  说教法、学法

  因为这片文章点小易懂,所以在学习时以相信学生为前提,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加以激励,学生能自己掌握的教师绝不代劳,一些基本的学习内容都安排在学生的自主预习当中去完成。因此以自主学习为主,穿插教师的强化和点拨。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之前,我会教给学生如何学生利用课下注释,通大意,如何贴近文本更加精确的理解解释文意。课堂上还将就如何更加确切的翻译文言文作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以感悟、运用为主要训练内容。

  课堂基本思路设计

  采用“初悟——积累——诵读----感悟”的教学程序进行本文的教学,课前安排充分的预习任务,课上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强化积累。在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后,再通过训练高水平的诵读,然后去感悟文章主旨,并进行提升训练。

  学前准备

  一、布置自主预习

  这样也是我们进行导生制教学的第一环节预习的主要任务包括

  1、了解文章出处,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相关文学常识。

  2、能结合课本注释课工具书,基本读懂文章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

  3、自己根据对大意的掌握,能基本正确的朗读课文,包括读准节奏和重音。

  4、简单分析狼的狡猾在哪里,屠户为什么能战胜狼。

  二、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找三个小组的分开段落,工工整整的把课文抄录在黑板上,这也是我们孔村中学导生制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教学程序

  一、成语说狼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和狼有关的成语,然后先了解大意,再从感情色彩上加以辨别。从而让学生对狼的本性有个认识。从而引出这一节课要结识的两只狼。

  二、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讲故事

  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片小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言文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根据学生积极踊跃程度,限制两个讲述名额。

  二、强化积累,读透全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带领学生在对文章有了初步感悟之后,再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文言字词,然后再反过头来更加精确地理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并且通过加深理解,为下面的'诵读、感悟做准备。具体的题目如下:

  1、《狼》出自朝写的《》。其中是书房名, 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 ) 窘( ) 苫蔽( ) 数刀毙之( ) 假mèi( )

  隧( ) 尻( ) 奔倚( ) chí( )担持刀意xiá( )甚

  dān dān( )相向 目似míng( )狼亦xiá( )矣

  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止有剩骨( )缀行( ) 一狼仍从( )并驱如故( )(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 ) 积薪( )苫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 )意暇甚( ) 屠暴起(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 )狼亦黠矣( )变诈( )

  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我会在黑板上写一个填空题。注音和解词我会在学生已经抄录的原文中用彩笔标注出来,这些题学生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都可以找到答案,并且这些属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可以百分之百的完成,通过上讲台抢答,再相互纠错,教师再强化的形式去完成。解词里面“洞”、“邃”、“犬”当做点拨和强化的重点。

  4、有了前面三道题目的储备,让学生看着板书的原文更加准确的翻译故事。

  翻译的时候给学生简单交代解释翻译的要求“信”“达”“雅”,顺便说一下翻译的方法“留”“对”“补”“删”“调”。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交代过,这里假单回顾就可以,没有交代过的看时间和具体情况再定夺。这里体现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5、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屠户对待狼的态度方式这一角度,理清故事的情节。这也是学习记叙性文章最基本的一项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和师生公议,能把文章的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划分出来。

  三、品析形象,练读成诵

  1、在进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通过填空的形式来品评故事中的角色。

  狼具首先具有的特点在“”可以看出来还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句子可以看出来。

  屠户一开始对狼的态度是或反应是惧,后来却战胜并杀死了两只狼,可以看出屠户具有什么特点,从“”句子可以看出来。

  这里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理解和训练训练 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

  3、请依据刚才的分析再分别用一两个精辟字词来概括一下狼和屠户的特点

  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尽量扣住文本,能分析出狼的贪和黠,屠户的智和勇。这本身也是语言运用的一项训练。

  2、既然对狼和屠户的形象有了清晰地认识,再带着感情倾向来诵读课文,看谁能读出情节的起伏,能读出感情色彩。

  这里要求要先读准节奏,在突出情感,先自由朗读,再单独展示,一直读到基本成诵。学生在展示诵读的时候,教师从节奏、语气、重音等方面帮助其改进。

  四、归纳主旨,升华感悟

  1、请在原文中表画出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这一题目还是突出文选阅读要扣住文本,尽量从文本中获取基本信息。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2、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把东郭先生和这里的屠户对比一下,他们对待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东郭先生你会怎么做?

  这个题目主要从情感上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能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3、学习了这则小故事你觉得对于以后待人处事有哪些启示?

  题目中有个限定就是“待人处事”,加上这个限定,学生就能很容易的把自己的感悟和生活结合起来,能够表明自己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立场和方式。不然的话,学生的回答还只能停留到对与狼和人的形象分析上。

  五、提升训练改写故事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细致的重新编写这个故事,写的过程中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同时也可以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把故事描绘的更丰满,更加吸引人。

  这节课因为有了改写故事的安排,所以就不在补充拓展性的比较阅读和练习。课进行到这里,如果各项设计都能按自己的预设圆满完成,课程标准里所提出的要求就都已经达成。

  六、课堂检测

  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诊断和修正自己教学得失的一个必要环节,让学生用小活页独立完成四个小题,其中包括重点字的读音或重点词的解释,重点句子节奏划分,重点句子的翻译,再就是默写出文章的主旨句。内容精而少,五分钟左右就应该能够完成。

  最后说一下板书设计。

  因为我已经让学生在黑板上抄录了原文,还有学生在上面抢做的积累题目包括作者作品简介,所以我的板书尽量设计的简约醒目

说课稿 篇6

  西岗区石道街小学 刘晓玲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听了穆晓慧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我收获很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具体评议如下:

  1、直奔主题。通过几道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乘积为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也是课本的例题)

  2、认真分析概念,抓住关键词“两个数”“乘积是1”来分析,为后面的练习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下面“0没有倒数”设下埋伏。

  3、老师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并且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例题设计成了新课前的准备题。

  4、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如设计的练习面面具到。如练习中设计到求真分数的倒数、假分数的倒数、带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小数的倒数。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空间。

  5、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在遇到困难时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

  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老师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6、大量的课堂练习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以前的课堂老师总是只能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一、两道题,今天的课堂穆老师可以说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分析原因,就是一开课,没有兜圈子而是直接进入学习,节省了时间。因此,才能完成这么多的练习。

  当然也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求倒数的书写格式应教给学生。以放防有的学生把一个数和它的倒数划等号。另外倒数的意义、倒数的求法和倒数的规律学后马上跟进练习,这样会帮助学生强化新知。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教法、活动过程及活动特色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活动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活动内容选择的理由,《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选择和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变化无处不在。

  2、活动目标:

  一个活动的生成,就必须有特定的目标,围绕活动内容的开展,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以下二个活动目标:

  目标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目标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当然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的重、难设定为: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的变化,尝试把科学启蒙受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 环境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话和操作的机会。

  2、物质准备: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海绵、矿泉水瓶、图书、、积木、橡皮泥等,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材料,未充气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并且借助外物可以一物多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个活动特意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我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贯穿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谈话法、观察指导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仔

  细观察四季变化的显著特征。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2、引导谈话法:演示完毕,教师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观察发现法:幼儿动手操作后引导幼儿将可变和不可变物体进行了分类。

  4、实际操作法:本次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第二次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化。

  (二)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实物操作法、讨论探究法。

  1、观察发现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课件的演示,观察了四季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进行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己现有的经验认知上对物体进行可变和不可变分类 3、讨论探究法:科学领域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分享法主要运用于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难进行深化,对现有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

  4、集体分享法:在这个环节中,内容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点上,而是落在了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使本次活动主题得到深华。

  三、说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了解四季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里,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课件“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如:当冬季来临时树叶会变黄,花儿会凋谢,气温降低??等等,从而引伸到寻找生活中的变化。 那么除了四季有变化,在老师这还有许多的物体,请你们看看这些东西它会变吗?把疑问留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进行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这也正如《纲要》所倡导的“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兴趣和欲望为主。 通过观看课件,面对丰富的材料,在老师的疑问中,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完成任务,对于第一次操作的结果,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物体发生变化条件进行演示,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话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动延伸:分享我的发现

  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充分肯定孩子观念的同时引导幼儿乐意分享别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类进化、货币演变及汉字演变过程到现代通迅工具及房屋变化的课件,使本次活动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丰富幼儿

  知识拓展幼儿视野上得到较好的促进。

  四、说活动特色

  1、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发现的变化。

  2、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落在了幼儿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

  3、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给予了幼儿足够表述及想像的空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幼氛围。

  科学教育在幼儿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教”与“学”呢“在这一问题里,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幼儿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为,幼儿的变化你像流动的水,很难预料,但只要我们老师心中实实在在地装着每一位幼儿教育,踏踏实实以<<纲要>>为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迈出坚定的前进的步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说课稿 篇9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序言这种文体。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但却是紧扣写书的宗旨经过组材。本文是在学习前两课即《〈呐喊〉自序》、《胡同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序言这种文体,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序言的特点。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三单元的演说词、第二单元的散文和第一单元的诗歌鉴赏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因而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使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片断范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自由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2.【精华】说课稿汇编6篇

3.【精华】说课稿汇编9篇

4.【精华】说课稿汇编五篇

5.【精华】说课稿汇编七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8.【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