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锦集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地球清洁工》是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童话知识小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地球清洁工的,内容通俗易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这些清洁工为地球环保所作的贡献,倡导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2.教学目标
①喜欢这个知识童话故事,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做地球清洁工的,有对自然,对生物观察探究的兴趣.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与小伙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3.教学准备
①准备海鸥,鲫鱼,乌鸦,蚯蚓,屎壳郎的图片.
②准备一张招工信息.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海上清洁工----海鸥,淡水清洁工----小鲫鱼,地面清洁工----乌鸦,地下清洁工----蚯蚓,牧场清洁工----屎壳郎,为地球环保所作的贡献,内容通俗易懂。借助图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帮助学生体悟各种小动物对环境保护的奇妙功能,进而用自己的话创编故事,并与小伙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二、说教法学法
将“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过游戏、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认识各种地球清洁工,了解地球清洁工为保护环境所做的贡献。
2.赏识成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之间的多向交互,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说教学过程:
《地球清洁工》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知识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以前忽视的各种动物,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以平时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介绍知识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其他地球清洁工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讲《屎壳郎出国记》的故事导入新课,第一时间内抓住学生听故事的愿望,引出本课的主角之一----屎壳郎,然后立即出示屎壳郎的图片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创设情境,认识各种地球清洁工
创设游恐龙园的情利用课文中的情景:动物环境保护站要招收一批清洁工,好多小动物都来了,咱们也去看看吧.让学生初读教材,并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分别对老师的板书问题进行勾画填充。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答案,最后,结合图片,进行全班交流,把问题和答案对号入座,串讲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适时对学生给予表扬,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最终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
(三)、听听我说书
这是一个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印象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大胆对同学表述不当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做适当的修改.使全体同学加深印象,为下一步的自主表演做铺垫.
(四)、看看我表演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表演故事.创设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平常毫不起眼的这些被我们忽视的小动物们原来默默的为地球做了这么多的贡献,你们想怎么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呢?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和积极性,培养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达到在学习中表演,在表演中进步的目的.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作适当的奖励,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力量大!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在可结束时,给学生设问:难道除了课文上讲的这些清洁工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我们现在还不了解的地球清洁工吗?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记下相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板书设计:
17
地球清洁工
海上清洁工----
淡水清洁工----
地面清洁工----
}-------地球清洁工
地下清洁工----
牧场清洁工----
说课稿 篇2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9课《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三、说教学设计:
一、 题目切入,引发期待:
(设计理念:以题目切入,紧扣题眼“亡”“牢”,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使学生意识到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发生变化。)
二、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认读,集体纠正。 重点指导:多音字:圈
(设计理念:字词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三、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 朗读课文,掌握故事主要内容。
2. 指导重点句式,把握人物形象。
(1)养羊人和街坊的对话。(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出示句子: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2)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转换句式)
出示投影: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设计意图: 通过对重点句式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了反问句、双重否定句这些特殊句式在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为揭示故事寓意做好了铺垫。)
四、创设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
(设计意图:在特意创设的情境里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角色。在“修”与“不修”的后果对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试用“亡羊补牢”的道理处理问题,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亡羊补牢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次板书。
1.突显故事的“寓言”体裁;2.体现故事“寓言”特点;3.精炼故事内容
4.美化板书形式。
在整个板书内容的设计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感知到感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力求通过板书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融合,让教学涌动着情感的灵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心灵交融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内化,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生成。
五、说教学反思
说课稿 篇3
1.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 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
6.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主要地貌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
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地貌景观图片呈现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
活动认知
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
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
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
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
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实例、工程建设案例开展讨论,理解地貌是怎样影响生产建设的;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旅游经历,认识地貌与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联系。
分析思考
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样的地貌环境?
分析地貌的各种部位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主要教学环节设计
一、 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
[情景导入]
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视频“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活动认知]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
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
(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
[情景导入]
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
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 、中国地形图(投影);
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
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
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
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
{设计用意: 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荫,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
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1、 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2、 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3、 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
{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组织教学)
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和视频)
[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今后可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海岸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
(风成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
[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
****************************
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
[情景导入]
引入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各一张(学生观察)
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地形图重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
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
(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
(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
(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
(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读地形:① ②
③ ④
(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
(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
*************************
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
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
1、 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
2、 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 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
4、 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
(练习册P20分析题)
(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
(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
{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分析思考]
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2、对照“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联系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地貌是怎样影响城市发展和布局的。
3、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旅游经历,地貌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4、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分析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说课稿 篇4
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读写大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本册教材在调整教材编排的同时,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本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是本单元第2课时,是对万以内数读法的扩展,是学习亿以内写法的前提,更是将数的读、写知识扩充到亿级的基础。本课时的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提供直接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方法将为后面学习提供迁移类推的思路。
说目标、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 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迁移类推掌握万级数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过程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注意万以内数中0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当播音员播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从中感受数太大,不易读出、读准,设置悬念。
2、学习读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分两层进行教学:
(1)学习读整万数。教授时在数位顺序表下将数1925、407、460变成19250000、4070000、4600000,
三、思维拓展:用8、5、3、0、0、0、0、0按要求组数,通过组数将本节课推向高潮,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数位上有0该如何读?
四、全堂总结:运用歌谣帮助理解记忆。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09
《画》说课稿11-03
尊严说课稿12-14
《荔枝》说课稿09-26
《所见》说课稿08-22
《草原》说课稿09-06
比本领说课稿09-01
浮力说课稿12-25
春酒说课稿10-23
《爱莲说》说课稿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