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9 23:21: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蓝树叶》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讲读课文的第二篇(即第十九课)。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知识与能力方面: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 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五、结合远程,说应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他又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开课时和学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看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并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课程教学光盘逐一播放各种颜色的树叶图片相机介绍“瞧,这是绿树叶,红树叶、金黄色的树叶等。而课题是蓝色的树叶,这是为什么呢?” 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觉到树叶的不同,从而心里面也产生了疑问,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识字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特点,即孩子已初步具备的识字能力的特点,我放手让孩子运用“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给生字编儿歌”等方法自主识字,在全班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写字时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再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课程教学光盘按笔顺一笔一画教学生认真地写下来,并且同时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姿势,做到足安、肩平、身正和三个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我的说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谢谢!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

  (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能阅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 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抵抗弯曲》(板书).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首先)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要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以纸为材料分两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及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比较恰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立放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探究“纸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以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认别与控制,即怎样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和改变量为教学难点。

  二、创新处理说教法(其次)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根据本课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设疑诱导、实验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

  三、确立主体说学法(接着)

  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 ,自主探究,观察分析。运用信息技术“激趣质疑—实验探究—数据观察—分析归纳—实践应用”的这种结构进行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重点优化说程序(下面我)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赣州美丽的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这些建筑是通过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梁来支撑的,然后设问学生:为什么有些建筑物上面也有柱子和横梁,它怎么也会倒塌呢?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同时告诉学生:在受到压力时,这些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因此,如何提高桥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抵抗弯曲。)现在让我们来当小小科学家,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学生初步讨论中,他们猜测横梁的宽度,厚度,间距,形状,材料等方面,对抗弯曲能力可能会有影响对于学生的大胆的想象,我都给予积极肯定和评价。并鼓励学生用纸作材料,从实验探究中寻找答案.从而进入探究实验部分.(这样以直观生动的形式,通过学生讨论中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的研究重点: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通过下面这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会更多一些。

  第二个环节:设计实验,探究求证

  (1)演示求证

  对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一个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数据的关键。我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这样就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2)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明确实验方法后,再提问:你能设计一个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吗?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用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根据表格,填写预测数据和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一边了解实验情况.一边给予指导.”在实验中,哪些条件是需要控制不变的?”让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在小组内完成对数据初步的整理.

  第三个环节: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看着数据表,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甚至还会发现:从抗弯曲能力的效果来看,相对增加纸的宽度来说,增加纸的厚度这一方法效果更明显.

  第四个环节: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教师通过谈话联系到,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让学生抬头看看教室里的横梁。再说一说,“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接着让学生用塑料尺进行实验,体验横压和竖压,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塑料尺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接着再引导学生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第五个环节: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新知识新发现只是后续研究的开始,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靠增加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提高成本。再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请你们课后做一做。(这样既激起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又引导学生考虑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五、精心设计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科学老师应该努力做到: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去发挥.只有这样,科学课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显示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运用加法计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 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

  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发练习本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给全班每个同学发2个本子,一共需要多少个本子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现在,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各个学校的班额相对都比较大,在80人左右,学生如果用连加的方法:2+2+2+2.,七八十个2相加,相当烦琐,可以激发学生探求 新知的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引导: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

  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

  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然后,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教师可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成发来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你能给这个乘法算式中的各个数起一个名字吗?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在创造过程,使他们明白所谓的乘数、积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称呼,如果是一个新发现的事物,他们也可以为他们命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一个步骤,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教师还要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

  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如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发练习本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五、说媒体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制作简单课件以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让课件把主题图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知识呈现直观化;接着,要让课件把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现象模拟动态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从中可以看到知识的脉络和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一、导入:

  (学生齐读幻灯片)“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剥蚀而黯淡。容貌、财富、地位、权势最终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灵魂,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在这一单元中,左联五烈士、马克思、乔治桑、沈从文,一个个伟大的灵魂,跨越时空,依旧美丽。

  今天我们学习《悼念乔治桑》,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从她高贵的灵魂中汲取追求真善美的力量。

  二、背景链接:

  我们首先了解乔治桑。

  学案从作品和思想两个角度,对其作了介绍,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短语:著作等身,思想超前。

  三、明确目标: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体会作者大气磅礴的情感和诗一般的语言,理解掌握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乔治桑的伟大灵魂,提升人生境界。

  四、初步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作为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乔治桑的思想、功绩、作者对她的赞美)

  五、深入探究:我们采用问题引导、步步推进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1、题目是“悼念乔治桑”,全文的哪一句话体现了题目?

  ——首段“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这就体现了“悼念”二字。这段话成为全文的总纲。

  2、“我”对乔治桑有着深厚的感情,请找出表达崇敬之情的词语。

  ——引导学生阅读第2-3段

  学生自主勾画出“爱慕、钦佩、崇敬、凝视、祝贺、感谢、灵魂是如此伟大”等词语。

  老师继续引导:这些词语是什么关系?能不能互换?

  ——递进关系,语气逐渐加强,不能调换。

  我们如何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声音洪亮,由低沉到高昂。

  学生自读,提读,教师范读。

  3、阅读4-5节,从语言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语言内容上:“不”构成独词段,斩钉截铁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乔治桑逝去的只是她的形,她的精神永在人间。这个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乔治桑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两节构成设问句,自问自答,更加真实形象地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

  结构上:是过渡段,主要作用是引起下文对乔治桑的崇高思想的赞美。在现代文大阅读中对过渡段的考察较为频繁。

  4、“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不朽”体现在何处?能否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可能会比较准确地找出第六节。

  教师强调正如历史上的无数伟人一样,乔治桑不朽在于其“崇高的变容。”(教师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崇高的变容”的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为“伟人们的躯体消失了,而思想永垂不朽”。 乔治桑留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思想”,她是“自由的女神”(板书“自由的女神”)。

  5、为什么称她是“自由的女神”(引导学生学习9-11节)

  (1)学生概括,教师明确:

  因为她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她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节9:她是本世纪人类历史新纪元中雨果所处时代拥有男子才华的伟大女性的典范。

  节10:她是法兰西的骄傲,荣誉等身,完美无缺。

  节11:无数杰作佳品的伟力在于“善良”二字。

  (2)师生共同分析以上3节的语言。

  节9:用“不仅……而且”“不仅……也”递进关系的复句表现其完美的禀性。

  节10:使用类比的手法和排比句式,突出其“灵魂的伟大”,类比手法突出了其思想,引导学生注意与乔治桑类比的人的特点,大家看注释,把乔治桑与巴贝斯相比,突出她的政治才能,她的追求自由和妇女解放思想的伟大;把乔治桑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意在称颂她的卓越的文学业绩;把乔治桑与拉马丁相比,赞颂她诗人一样的激情和智慧。三句构成排比,热情歌颂了乔治桑是“世纪的光荣,法兰西的骄傲”。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此节,要读出气势。

  节11:对比衬托,学生齐读,既有对某些仇视乔治桑的人的愤恨,更要体现出崇敬之情。

  6、因为她卓越的业绩,才留下了永恒的精神。

  探讨节13: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生默读14-16节,找出答案。

  “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指的是第16节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向我们走来”,作者前后照应,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指的是躯体消失了,精神复活了。这也与文章的第6节前后呼应。

  7、她留给人类的永恒的精神是什么?

  (1)作者突出了第16节的“留给后人以女权”(2)14节,这种思想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并将推进文明的发展。这两节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

  节14:比喻,将其比喻为思想火炬,增添文明的光芒。

  节16:类比,其类比的人物有何特点?

  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从而突出了乔治桑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杰出地位。

  总之,乔治桑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人类精神的导航者。

  生用高昂的语调和赞美的感情齐读第16节。

  8、分析了内容、语言、手法后,总结全文:

  活着的后来人要接受无数伟大灵魂的“遗赠”,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照应了文章开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悼念乔治桑,让我们记住她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引导学生分类概括:作为女性,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禀性,有强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是本世纪的光荣,也是法兰西的骄傲;作为作家,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 赢来了真正的光明;作为思想家,她创造了人类精神领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女权思想),她是真理、正义的化身。

  六、拓展运用:

  1、联系乔治桑的精神和业绩,为其写一片段,做为写作素材。注意句式,适当使用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一个身材矮小却充满无限激情的女人,向着长空呼唤,蔑视传统呐喊——自由!她是火红的木棉,是坚硬的橡树,是澎湃汹涌的波涛。

  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像喷射的火山,扫荡着世俗与黑暗。绝代的才华,吸引着异性的追求。她颠覆着传统的婚姻,张扬着惊世骇俗的个性。

  盛产百卷作品,那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支火炬,那是呼唤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大旗,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海市,那是自然风光的画卷。

  乔治桑,一个男性的笔名。你用自己的激情洋溢的华章,彰显着不羁和自由。

  2、欣赏学习名人墓志铭,请你给乔治桑写一个墓志铭,突出她的主要精神或业绩,也可表现对她的崇敬之情,语言简洁,可使用1-2种修辞手法。

  例: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策马向前!”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死亡,是你生命的休止符。停下来,抖一抖笔墨,飘下高傲与寂寞。美丽,绝不带进坟墓。

  七、结束语

  有人说,只有触摸他人的灵魂才能懂得自己的灵魂,只有品读文学的人生才能思考现实的人生。凝视这些伟大的灵魂,品味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想一想,一个人如何才能让生命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让我们齐读学案上的雨果名言,在灵魂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学生齐读)

【【必备】说课稿汇编5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汇编9篇

2.【必备】说课稿汇编8篇

3.【必备】说课稿3篇

4.【必备】说课稿三篇

5.【必备】说课稿4篇

6.【必备】说课稿四篇

7.【必备】说课稿八篇

8.【必备】说课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