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2-23 11:48: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在小数中是否适用。

  (8+0.8)×1.25 2.8×3.6+2.8×1.4 2.5×2.8×4

  1、分两组计算:要求一组用正常的顺序计算,另一组按整数中的运算律计算。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明确:乘法的分配律和交换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1、 P50的第2题,能简算的用简算的方法算。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证。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呈现环保类问题:

  问题1、P49的插图信息。

  1、 师生一齐读题,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问题。

  3、 汇报交流。注意多余数据对解决问题的干扰。

  问题2、P50的第1题。

  1、 生自由阅读题目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尝试列式解决问题。

  2、 汇报:你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

  3、 师生集休讨论如何列式,板书出算式。

  4、 学生独立计算上述的算式并解答。

  问题3、第3题。师生一同读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

  问题4、第4题。明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可以不用计算器计算。

  课后总结: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沙漠化的知识,在全班说一说,用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学生算出得数后,教师进一步介绍39.4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云南省的面积,使学生体会到治理沙漠化的紧迫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这样学生感触很深,效果很好。

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学习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

  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

  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引导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如表示年龄时。

  5.质疑: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么呢? (表示爸爸的年龄,也表示小红比爸爸小30岁。) 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6.提问: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汇报:a+30=11+30=41(岁) 当a=12时呢?学生汇报:a+30=12+30=42(岁)

  (二)教学教材第53页例2。

  1.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出示教材第53页例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在地球上我只能举起l5kg。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吗? 拓展:是月亮的质量小的原因,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2.探索:在地球上能举起l千克的物体,那么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在地球上能举

  起2千克的物体、3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呢?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表格。通过刚才的列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入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把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用字母表示(以用x 表示为例):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就是x ×6千克。

  3.简写乘号。

  直接教学:x ×6,我们可以写成6x ,中间的乘号省略不用写。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引导学生小结:人能举起的质量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过大。4.(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纸条的面积公式:长×宽。引导:此题的宽是3cm,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纸条的面积? 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3x 。教师提示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千克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cm;千克:kg),再自主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以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2.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作业: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7、8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讲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课开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站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从儿歌中捕捉信息,再进行编儿歌的过程,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该怎么表示。学生在编儿歌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寻找规律的过程,从而自然总结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从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在这一环节中,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变得十分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更重要的是,在编写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玩游戏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让教学情境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

  2.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在上完编儿歌这一环节之后,没有急着出示更高层次的问题,而是设置了摆三角形小棒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巩固新知,教师更可以丛

  中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接下来的环节:“魔术盒”问题,就将显形的规律变化隐藏起来,要求学生要完全通过原始数据和结果中去寻找过滤,思维要求更高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则是通过一些综合练习,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于相同字母相乘,用“平方”表示,强调不够,教学时,只具体针对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数字写在字母前面,1可以省略,在做练习时强调的,教学时忽视了这一点。

教学设计与反思3

  设计思想

  1、根据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程序设计,从字词入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2、在不同形式的的朗读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训练朗读水平。

  教材解读

  1教材简析

  《谁的本领大》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之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课文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学生分觉色朗读。

  2、课程目标在本教材中的体现

  《谁的本领大》是第一学段(1—2年级)内容。解读本阶段的课程目标,与本节课相关课程目标内容有: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乐于与人交流。

  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初步掌握了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识字上有一定学习经验,能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所以识字教学虽是重点,但不是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理解寓言的寓意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指导。

  课时目标:

  1、通过齐读、开火车、抽字卡等形式熟练的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组词。

  二类字“催”只认不写。重点指导书写“受”和“推”。

  2、指导,分段朗读,使学生能准确标出各自然段序号,能流利、准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熟读课文。

  评价方法:

  1、目标导向评价策略:对于朗读采用分小组抽查的评价方法。

  2、及时反馈评价策略:对于生字掌握采用当堂抽测的方法。

  3、语言评价策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上进行口头语言、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评价。

  教具准备:字卡、ppt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相机板书:太阳、风)

  2、揭题:今天,太阳和风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学习谁的本领大(板书课题)

  3、读课题:

  a/齐读课题

  b/老师想知道他们比试的内容是什么?(重音:本领)

  c/告诉我,这场比试要得出怎样的结果?(重音:谁的本领大)

  d/小朋友,读出你们的疑问(读出疑问的语气来,小问号不够弯?)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带着疑问,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出示自读要求:

  a字音要读准;b句子读通顺;c给自然段序号。

  2、检查读书情况

  A学生字(连词齐读——自读——开火车读——字卡自由认读)

  B男女生分组读词(指导多音字“得”,裹得得意)

  3、师生读课文

  1、范读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讲这个故事,在我们讲故事的时候,请你对照,把自己读不准的地方划出来。

  2、课文接力,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能听出错误就接着读。

  3、指导读重点语句“人物对话”

  4、自读课文

  三、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情况

  填空

  三、写字指导

  1、受、推、挂

  区别形近字

  (受、爱)(挂、蛙)

  (推、谁、准、难)

  教后反思:

  《谁的本领大》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悟出了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课文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语言亲切活泼,富有童趣。这篇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主要以对话描写贯穿全文,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

  课堂教学应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身心获得愉快、和谐的发展,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学第一次比赛时,我以师生共同分析为主。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了第一次学习的基础,教学第二次比赛时,我由扶到放,让孩子们自学课文4——8自然段。这篇故事主要以太阳和风的对话为主线,在训练朗读时,我通过示范读,逐人读等方式,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提示语或标点符号的方法充分地朗读,领会太阳和风说话时的语气、神态,然后激励孩子们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学生朗读得很有激情。

  但是,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课堂设计没有新意。由于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设计,课堂没有新意,生字教学单列出来之后,环节与环节之间过度与衔接不自然,对学生缺乏吸引,所以学生的兴趣也达不到我预想的效果。

  2、朗读设计欠缺个性。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重点是分角色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反复的读来体会风和太阳的对话,从而感悟其中的道理。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书的地方挺多的,如自由读、指名分角色读、自由选择角色读、加上表情和动作读,但是老师指导的力度还不够,读书形式的设计上也欠缺个性,所以少了几分色彩。

教学设计与反思4

  设计背景儿童

  在《冬天到》的主题活动中,一节音乐游戏《小青蛙打呼噜》引起幼儿极大兴趣:冬眠是指什么?有哪些动物会冬眠呢?幼儿不太明白,于是我们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熊、乌龟、青蛙等小动物冬眠的现象。

  2.教育幼儿要爱护动物

  3.尝试使用礼貌用语“请……”。

  重点、难点

  1、了解小熊、乌龟、青蛙等小动物冬眠的现象。

  2、 尝试使用礼貌用语“请……”。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小动物的家”挂图。

  3.若干冬眠的小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场景导入:下雪了。

  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我们是怎样过冬的?让我们去森林里看看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好吗?

  幼儿在《雪绒花》优美的音画场景中,很深切地感受到了冬季的来临!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很自然地引出小动物的'。过冬方法。

  二、拜访小动物的家。

  (1)小动物(小熊)家。

  尝试使用礼貌用语“X X 你好,请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好吗?”

  观察小熊睡觉,引出“小熊在睡觉,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儿,原来它在冬眠”。

  (2)小动物(蛇)家。

  运用礼貌用语“请……”

  猜猜蛇为什么不理睬我们?它在做什么呢?引出“冬眠”。

  (3)结合图片,观察还有谁在冬眠?为什么这些小动物要冬眠?

  小结:到了冬天,天气变得很冷,小动物们可吃的东西变少了。它们找不到吃的,怎样度过又冷又饿的冬天呢?它们就想出了躲在家里睡觉,不吃也不喝,一直睡到春天再出来的好办法!这个不吃不喝、躲起来睡觉过冬的办法就叫——冬眠。

  PPT 动画场景带给小朋友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而又简单地将“冬眠”这个知识化解了。并贯穿社会教育:怎样到客人家去做客、打招呼。

  三、送小动物回家冬眠。

  (1)根据特征找小动物的家。

  (2)乐意说说自己送哪个小动物回家了。

  幼儿在为小动物找家的操作活动中,再次加深对小动物冬眠的印象!

  四、延伸活动

  动物过冬的另外几种方式:储备食物过冬、迁徙、换毛

  五、情感教育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教学反思

  活动前,我先向孩子及家长们了解一些有关小动物冬眠的知识,孩子们了解的不是太多,只是从一些图书止见过,真正认识、接触过这类具有典型特性动物的孩子只有两三个,设计活动中,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认识,并讲述一些小动物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冬眠的含义。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类型的故事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发言也非常精彩。因为孩子已经将画面的内容熟记于心,所以孩子在给动物们找家时,能快速找到,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技能和能力的形成,都要经过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训练过程。孩子们在学习了知识外,自己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的表现真是不错!

教学设计与反思5

  最近听了xxx老师的有关听说读写的讲座,颇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学习感受。

  1.听

  学生学习英语从"听"开始。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相当重要的。在听磁带跟读时,要鼓励他们积极模仿磁带中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不要只满足于听到了录音内容。在老师布置活动任务时要学生听清听懂听得完整。听后指导学生说说文本内容,再克引导学生阅读听力稿,深层次的理解文本信息。

  2.说

  学生开口说,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初中英语教材所选内容多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这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自始至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而不懈努力。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紧张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学会宽容,不能有错必纠。对一些语言能力稍逊色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其说英语的自信心,激起其说英语的内心欲望。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教学,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内课外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读

  学生阅读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解能力,是学习英语知识、积累英语词汇、熟悉英语表达习惯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英语来说,应注重朗读的训练及朗读习惯的养成。朗读英语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的重要途径。听说在前,阅读在后。朗读有助于学生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也是对说的能力的强化。做好阅读前的必要铺垫和激发兴趣工作。老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来历,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或者通过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猜测生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缺少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生平时阅读英语文章,报刊杂志以及各级各类考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务必要做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阅读结束后,老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精讲,可以组织适当的口语和笔头训练,引导学生背诵几个好句子,有能力的同学要求复述文章(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复述,否则只是增加学生负担)。

  4.写

  写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安排写作内容力求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同时写作时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每课必写---比如写几句关于文本信息的话或者用所学词造句等。

  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教学不是独立分隔开的,而是有机的进行组合,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是每节课侧重点不同。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设计好各项活动,从综合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各项能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6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粗细不同的笔画鸟窝,引发幼儿线描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心、认真完成一件事。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范例、白纸、粗细笔、大树、黑板、胶水、小鸟破壳PPT。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鸟妈妈生了两个蛋宝宝,她和鸟爸爸都非常高兴。他俩看见身边[出示范例]树上的鸟窝,于是决定一起为两个[画鸟蛋]鸟宝宝做一个更漂亮、更坚实的新鸟窝。

  二、观察示范

  1、[画干草]鸟妈妈看见鸟窝里细细软软的是什么?(干草)鸟妈妈衔来许许多多的干草,把鸟蛋底下垫得厚厚的,好让鸟蛋暖暖和和地躺在上面。

  2、[画泥粒]鸟爸爸看见鸟窝里还有一点点的.小颗粒,是什么呢?(泥土、沙子)于是鸟爸爸就去衔来一棵又一棵的碎泥粒,全铺在干草下面,好让鸟蛋睡得更舒服。

  3、[画围墙]可是,这样的鸟窝的鸟窝实在太不坚固了,只要风吹来,就会把干草吹起,把泥粒吹散,这可怎么办?(口水)鸟爸爸和鸟妈妈一起用自己的口水调和泥土,糊成一个十分坚固的围墙。

  4、[画树枝]然而它们还是不放心,在围墙的四周贴了许许多多小树枝。他们为什么要贴树枝呢?(更牢固;把蛋藏起来)谁来帮忙,让鸟窝更安全。

  5、[画树枝树干]鸟妈妈和鸟爸爸又开始讨论,该把鸟窝放在哪里呢?鸟妈妈说:"放在树枝上吧!"鸟爸爸说:"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树枝摇晃,蛋会被打碎)鸟爸爸继续说:"树枝太细,它摇晃起来鸟蛋可要遭殃的,还是放在树干上吧!"鸟妈妈连忙说:"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树干太滑)是啊,树干实在太滑,鸟窝怎么能稳稳当当地站在上面呢?他们绕着大树转了一圈,最后请求大树妈妈让他们把鸟窝造在树叉上。大树妈妈伸出自己的手臂说:"欢迎欢迎,欢迎住在我这里,我会用手臂紧紧地抱住鸟窝。

  6、[画树叶]为了给鸟宝宝挡风遮雨,还请叶子姑娘来为帮忙。就这样,鸟窝就安安稳稳地造在树上了。

  三、引导创作

  1、[补画]可是,鸟爸爸和鸟妈妈还是皱着眉头,它们原先想做一个比第一个更好、更坚固的鸟窝,可?(还要多添点干草、泥土、树枝和树叶)刚才有些着急了,没有仔细地去完成。你们一起来帮鸟爸爸和鸟妈妈的忙,用足够的材料做一个最坚固的鸟窝给蛋宝宝好吗?

  2、幼儿操作

  四、交流比较

  1、如果你是鸟爸爸或鸟妈妈,你会喜欢哪个鸟窝?为什么?(牢固,有很多干草、泥土、树枝和树叶,蛋宝宝在里面很安全)是啊,你们都很认真,每一根干草、每一粒泥土都很小心翼翼地放上去,鸟妈妈和鸟爸爸这样可放心了,只等着鸟宝宝出生了。

  2、PPT鸟出生

  3、真幸福啊,鸟的一家好幸福,你们幸福吗?都是你们细心的成果。我们再去找找有没有鸟爸爸、鸟妈妈需要我们帮忙的吧?!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语言活动《鸟窝》,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老奶奶和老爷爷对小鸟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活动采用边听边理解,边提问探究的方式,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对小鸟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故事《鸟窝》,它以巧妙的构思,温暖、关爱的基调深深吸引着幼儿。于是我借助图片及幼儿用书设计了此次活动。我遵从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教学原则,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学什么,怎么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7

  备课时间:12月7日 备课教师: :王英丽课型:新授

  课题: 第十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稳定发展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美国以外,环顾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出示本课学案:

  第10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 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

  2、 理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 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点: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

  “欧共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阅读教材52页,简述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 阅读教材52——53页,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

  3、 阅读教材53页,列举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二)设问导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了对付,给予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50-70年代, 经济持续繁荣。

  2.20世纪年代, “组织,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 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称 。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 ,欧盟成为世界上 的经济体。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

  5.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的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6.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年,日本 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 大国的欲望也开始了膨胀, 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合作探究:

  1、 我的问题:

  2、 我们的问题:

  3、 老师的问题:

  ⑴、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⑵、 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⑶、 欧盟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四)、拓展延伸:

  列举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它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五)、系统总结:

  战后西欧经困难,依靠美援得发展。

  欧盟成立于93年,资源共享利发展。

  五十年代日崛起,发展速度数第一。

  科技立国政策好,人民生活提高了。

  欲做政治大国梦,亚洲邻国不答应。

  (六)、巩固训练:

  1二战后对西欧经济恢复帮助最大的是 ( )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苏联

  2、关于欧洲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93年 B、是欧洲国家政治军事集团

  C、有统一的军队 D、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3、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组织的建立紧密相关( )

  A、欧洲共同体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额发展的原因是( )

  ① 美国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③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

  A、美国的扶持 B、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的技术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头巨资发展教育和科技

  6

  ⑴、 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国?其次是哪国?

  ⑵、 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⑶、 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七)、当堂反思:

  课改提了好多年,我也进行了不少的摸索、尝试,但没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听不懂,怕漏了知识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这怕那,杞人忧天的思想,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依赖”的不良学习习惯。 在教改春风的鼓舞下,我试着摸索实践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现借《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设计导学案,首先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及重难点,学生在预习时就避免盲目性,有章可循;预习部分,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找出重要时间、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表现自我;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即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优势、智慧。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如:在本节课我设计了问题:“请你找出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形成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在讲授本课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上,不能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知识只是一个载体,传授知识也只是一个过程。要在讲解知识中,通过一定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这节课才更有深度和力度。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欧共体”的背景未讲清。应向学生指明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60年代建立“欧共体。”二是在讲述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时,应重点分析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点,应向学生指明战后西欧和日本都乐于和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进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穿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教学设计与反思8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文章个别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了解文章主旨及作品内涵。采用创设情境法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

  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难点: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课前预习

  搜集关于月亮的名句;初读课文提出最想问的问题。

  八、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配乐图片欣赏(含月亮的美图)请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交流有关月亮的名句。

  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多种方式读课文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3.指名读课文,学生按朗读要求评价;4.学生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小组合作译文章1.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3.班级交流疑难问题;4.考查合作学习情况。

  (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再通过

  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一)出示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归纳的有价值的问题:

  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2.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3.为什么作者去找张怀民?

  4.为什么作者自称“闲人”?

  5.苏轼被贬,成为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能欣赏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小组合作探讨,然后选派代表发言。)(二)师出示本文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看苏轼背景材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1.从这则材料中你发现哪些信息?

  2.你认为苏东坡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3.齐背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讨论好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四、拓展思考,感悟人生1.出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的评论“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2.展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创作的诗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3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4.交流感受5.教师总结,提出祝愿(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五、作业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空明闲人豁达总结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

  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如何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学设计与反思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a.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b.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c.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学习生字

  “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秋天》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93~95页内容。

  教材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活动、统计喜欢喝什么牛奶、拍球比赛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学生分析

  学生对参加活动、喝牛奶、拍球等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初步感知统计的意义和知道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示像:小朋友们自己主持班会,讨论队活动课将进行什么活动。

  电脑出示配音录像:

  大家好,我是帅帅。今天老师有事,让我来主持这次的班会,周三下午队活动课举行什么活动好呢?问问同学们吧。我先拿主意定下四种再让同学们民主决定。

  跳绳、踢毽子、拍球、拔河这四种活动你们喜欢哪种?(同学们意见纷纷)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提问。

  你们能帮帅帅想个办法算出哪种活动是同学们最想参加的吗?

  生1:让同学们举手表决。

  生2:我用画“∣”来算。

  生3:用电视上的画“正”字来算。

  ……

  2.再放录像:

  帅帅:为了算得更准确性些,我用“√”一个一个同学来算。(同学们依次报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跳绳 踢毽子 拍球 拔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提问。

  师:通过刚才的民主表决,你们认为他们会进行什么活动呢?

  刚才我们说的和帅帅做的就是统计。

  板书:统计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图表

项目


跳绳


踢毽子


拍球


拔河


人数






  2.你能不能把这些数量填到表中?学生填,展示后集体订正。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除了用符号记录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统计表上涂颜色来表示,出示统计表。

  2.教师示范:跳绳的有6人参加,我们就在它对应的位置上面数出6格并涂上颜色。(边说边演示)

  3.提问:除了用数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给对应6格涂上颜色?(看左边对应的数字)其中每一格代表什么?(一个人)

  4.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喜欢拍球的小朋最多,喜欢踢毽子的小朋友最少)

  5.你能从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踢毽子比拍球少多少人?8-4=4(人)

  生2:跳绳比拍球多多少人?8-6=2(人)

  ……

  五、小组合作,体验统计过程

  1.为庆贺“六一”儿童节,牛奶公司将给我们每个小朋友送一盒牛奶作为节日礼物,甜牛奶、酸奶、纯牛奶、草莓奶、巧克力奶,哪种是你最爱喝的?请告诉小组长。

  2.小组长用喜欢的方法将自己小组的同学最爱喝的牛奶进行统计,再汇报,教师填统计表。

品种


甜牛奶


酸奶


纯牛奶


草莓奶


巧克力奶


数量







  3.分析牛奶统计表及其作用。

  六、游戏,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作用

  1.以每组选1名同学与1名裁判进行拍球比赛。

  2.通过统计表记录的数据评选胜负。

  3.小结:统计不仅可用于投票活动,订牛奶等集体订购,还可以用于各种比赛,生活中统计的作用很大。

  七、拓展与实践

  1.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播放关于少用塑料袋的宣传片录像,进行环保教育,再让学生回家统计一周家里用了多少塑料袋。并想一想日后该怎样做。

  八、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用到统计?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过到统计?

  课后反思

  学生对统计喜欢什么活动、喜欢喝什么牛奶、拍球比赛、涂统计图都很感兴趣。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确实很有用的。但在统计图涂色操作中,在对应地方涂色,学生往往会涂偏,说明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还比较差,在日后教学中还要加强。

教学设计与反思1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等生字词。

  2、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题目中的“穷”字,从文中找出表现“穷”的相关句子进行品读,感知桑娜和西蒙两家穷苦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生活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七颗钻石》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的一篇短篇小说。(课件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自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2)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A、检查字词过关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

  词语过关:“读记写”

  舒适 搁板 勉强 填饱 抱怨 倾听 掀起 裹住

  蜷缩 魁梧 黧黑 撕破 倒霉 严肃 忧虑 湿淋淋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心惊肉跳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根据词意,选词填空:

  (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 魁梧 )

  (2)形容恐惧不安。( 心惊肉跳 )

  (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汹涌澎湃 )

  (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 自作自受 )

  (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 黧黑 )

  B、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

  (板书: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 西蒙 两个孩子)

  师: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谁?

  生答,师板书:桑娜 渔夫

  C、理清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指名二三个学生答)

  师小结:你们看,如果我们把几个人物先找到,想一想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尝试着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一(1、2):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二(3---1):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12----27):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来抚养。

  师板书写作顺序: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品读课文,学文悟“穷”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穷人》(生接)。不过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没有一个“穷”字,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穷人”的“穷”给写出来的呢?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穷”呢?请细读全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课件出示归纳要点),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桑娜一家吃的`食物差,穿的衣服破,桑娜和丈夫拼命地干活才得以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播放哀怨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读这些语句,感受文中人物生活的贫穷。

  4、师小结:他们屋内的装饰,他们的吃穿,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碌于生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其实课文只写了他们的“穷”吗?还写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9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泰斗)

  等待丈夫

  桑娜 抱回孩子 渔夫

  催促桑娜

  生活:艰难困苦

  教学反思

  《穷人》一课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的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她的丈夫主动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丈夫的那种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上课伊始,我由题目入手。那么穷人的“穷”体现在哪里呢?学生交流的时候,不仅交流到了桑娜一家的穷,也交流到了西蒙家的贫苦,我趁机抛出问题:我们来看题目穷人,这里的穷人指谁呢?由此让学生知道,这里的穷人,指的是在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苦的人,不单单指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

  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桑娜和渔夫,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和渔夫的语句,仔细品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这样学生从桑拿的心理描写以及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学生汇报到第一段环境描写时,我顺势告诉学生环境描写的作用,在这里就是侧面烘托人物的品质。然后体会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然后引发讨论:穷人是不是真的穷?从而深化文章主题,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

  这节课学生交流汇报得很认真,学生学得热情高涨。但是总感觉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充分,学生交流到那些重点的段落时,也没能够及时地让学生仔细品味,用心朗读。另外就是感觉课讲的不够精细,待咀嚼的地方还有很多。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并学会使用句子“Excuse me,where’s ……?”进行问路,并且懂得用这些句子向别人指路“Go straight on. Turn right. Turn left. It’s next to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分层教学:

  复习本课单词我采用了TPR活动形式,让学生边说边做,复习短语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 next to等,这样直观的操练方式,不仅达到了学生操练的目的,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操练。

  通过创设情景,再引出Excuse me,where’s ……?的重点句型,让学生生在一个个情景中体会、学习,直至有效的语言输出。同时让学生进行听音画方向和走迷宫等的'练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做书本当中“Find and say”这个题目,一位同学说另外一位同学来指,然后整个学习小组再讨论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知识,从而也锻炼同学们主体性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最后的拓展活动部分,我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城市”,在墙上贴满单词:supermarket, house, school, station等,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进行“pairswork”。学生对此活动极其感兴趣,也很好地把新学的知识现学现用,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师:请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松鼠,盘子,勺子,桌子?(6只松鼠?)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要开始吃午饭了,可是餐具还没有摆好,谁可以帮小松鼠摆放餐具?从图中我们知道有几只松鼠,几个盘子?

  生:有6只松鼠,6个盘子。

  学生上台摆餐具。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这位小朋友摆的真棒,每个人都有一个盘子,现在也请全班一起来摆一摆,用圆片代表松鼠,用三角形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

  生: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

  生: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

  练一练15页1,2,3,4题

  板书: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松鼠图片 一样多 盘子图片 勺子图片 最少 杯子图片 最多

  《快乐的午餐》教学反思

  《快乐的午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比并不难,在入学前对此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的都是凭直觉或的办法来比较,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在摆餐具中都有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我还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它们,悟出“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理性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反思还有需要改进的几个地方:

  1、整节课的表扬性语言较少,特别是对于个别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没有及时进行表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数学源于生活,在摆学具前,如果让6个学生扮演松鼠,并请其他同学根据图中所给信息现场分发餐具,初步感受一个对着一个,这个环节既能令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为接下来摆学具环节做好铺垫。

  3、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引导,发现部分学生不会摆,个别学生虽然是一只对应着一只,但是挤在一起,或者摆放的不整齐,这些摆法都不能一眼看出多少。对于摆放正确的学生也未利用多媒体将其展示给全班看。如果及时将这些摆法和黑板的摆法做对比,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一一对应方法。在操作中应该引导学生有序去摆,一一对应摆放整齐。

  4、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初始阶段,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需要教师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清楚的语言表达,学生说清楚一定能想清楚。要求学生边看边说,对学生的说要正确引导,加强师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负数”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学生比较陌生,但生活中却普遍存在。数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3、通过读、写温度,初步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年的十一黄金周,老师有幸到新疆旅游了一番。瞧,在这幅中国地图上,这里就是新疆。(课件)

  你对新疆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次新疆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课件显示文字)

  4、师:你知道这句谚语讲的是什么意思吗?那这是为什么呢?

  5、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新疆一天的温度情况,你会恍然大悟的。(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三个温度:0℃30℃—15℃)

  原来新疆那里早晨、中午、夜里温度差别非常的大,因此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

  你们会读这些温度吗?

  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关于温度中的数学知识。(板书:温度)

  二、新授

  1、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1)温度计引入

  师:哪你们知道测量温度用什么工具吗?

  生:温度计。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的确在温度计上有两个可以表示温度的单位,一个是摄氏温度,另一个是华氏温度,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摄氏温度来表示。只要看温度计左边的刻度就行了。同学们!现在能找到0℃了吗?

  2)、认读温度计。

  师:当液面在0刻度线时,这时的温度就为0摄氏度,可以记作0℃,0℃时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同时说明:℃就是表示摄氏温度的单位)(板书零摄度记作0℃),

  师:现在老师这里的温度要发生变化了,请大家认真看罗!是多少?

  生:零上15摄氏度。

  师:我们看当液面上升到零刻度以上的15格处时,就可以记作+15℃或15℃(板书零上15摄氏度记作+15℃15℃)。

  假设液柱继续上升呢?超级链接35℃这里是多少摄氏度?温度比15摄氏度高还是低?小结:液柱越往上升,温度也就越高。

  师:接着温度计上的液柱又要变魔术了,(出示课件液柱下降15摄氏度,连续点液柱下降的过程).

  师:你能读出这时的温度吗?

  生:零下25摄氏度,零下15摄氏度。

  师:刚才我们知道液柱是从上往下降的,并且是从0摄氏度下降了15个格子,所以我们读温度时也应该从上往下看。这时你们一定知道是多少了吧!

  生:零下15报氏度

  师:也就是说它比0℃还要低15摄氏度。那么零下15摄氏度怎么记作呢?请你们在纸上记下来。把你记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找两个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仪上交流)

  师:符号“-”表示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

  师:“-”符号在这里表示零下温度,我们给它取一个新的名字称它为“负号”。我们读作零下15摄氏度或负15℃),

  那么你看我这里的液柱要是继续下降到这里呢?

  小结:液柱越往下降,温度也就越低。

  巩固:你们会在温度计上读温度了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老师给每个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信封,请大家将信封中的卡片取出,放在桌上。一会儿,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温度计,想好该选哪个数来表示,当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迅速的将你所选中的卡片,高高的举起来。准备好了吗?(哈尔兵-12℃,漠河-30℃一起读,海口30℃大家感觉一下这个温度,怎么样啊?我们再)整理好信封。)

  2、比较温度的高低

  你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呢?

  生:说(略)

  1)其实还可以用当时温度计上的'温度来验证。比较0℃,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我们再来看这三支温度计是多少度?

  生:35℃0℃-25℃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三支温度计的液柱不一样高。

  哪分别感觉一下这三个温度,哪支温度最高,哪支最低呢?

  小结:从这时里我们知道了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要高,零摄氏度却是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2)师:请你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试着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3)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那么假设都是零下温度又怎么比较呢?(出示两个零下温度)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看你能不能想出办法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来)

  师小结:在温度计上,零刻度以下,越往下数字越大,当液柱越往下降时,温度又越来越低。

  4)现在你会比较温度的大小了吗?

  师:排列下列城市的温度出示课件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同学们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在生活中,很多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我们以后再来交流学习,对负数作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反思]

  《温度》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温度中的数学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做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知识只有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才会有灵性和活力。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挖掘其数学本质。本课力图从温度中的正、负数入手,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1、从直观到抽象,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

  在突破本课难点——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之前,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

  在我和学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后,将教材上呈现的两个温度计上的温度成为比较温度高低的很好的切入口,有的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有的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思考与讨论]

  1.你有什么好的素材能帮助学生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数据的收集和小组的活动?将组织活动的过程写一个案例分析。

  3.学生收集到的负数的数据有哪些,将它们收集起来。

  4、让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

  [案例评析]

  数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每天天气气温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且了解各种天气情况的途径有多种,可以从电视广播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中了解。本节课,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下各大城市(南方、北方)的天气气温情况,然后,把学生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引发求知欲,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负数的引入积累素材,更可以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了“-60C”是不是表示零下6度呢?”这个问题,顺势引入“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的内容,使学生对负数有了明确的认识。

  这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观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降低了初学者学习新知的难度。如:结合温度表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难点问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摘要】《垃圾的处理》是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二课。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垃圾填埋模拟实验,认识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引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分析焚烧垃圾的利弊,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科学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为下一课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关键词】创设情境;模拟实验;创意设计;拓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xx-3089(20xx)04-0245-0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器材准备】1.课件。2.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洗净的细石子、浸过墨水的餐巾纸、喷水壶、设计记录表、抹布、镊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家庭在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垃圾,平时我们会挑出其中还能用的,把其余的垃圾放到垃圾箱里(课件),这些垃圾箱里的垃圾又会有专人用垃圾清运车清理(课件),运送到垃圾处理场,垃圾处理场是怎样集中处理这些垃圾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垃圾的处理问题。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2.1教师讲解:垃圾被运到垃圾处理场后,通常会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板书)。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我们邹平县的垃圾处理场也是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垃圾的。有些地方对垃圾处理问题不够重视,将垃圾集中起来后,只是挖坑进行简单填埋,你认为这样简单填埋垃圾合适吗?为什么?

  2.2大家都认为简单填埋垃圾不合适,可能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危害。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简单填埋垃圾是否安全有效(课件出示实验方法),这个实验装置模拟的是垃圾填埋场,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2.2.1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2.2.2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2.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老师指导。

  2.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3.1正如大家刚才所说,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土壤、地下水、还会污染空气、引发疾病,危害非常大。怎样才能防止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3.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教师演示实验验证。

  3.3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来减少垃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课件出示建议)老师重点指导:怎样处理源源不断送来的垃圾?垃圾产生的气体、污水怎样处理?垃圾场填满了垃圾以后怎么办?

  3.4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3.5汇报交流,大家评价。

  3.6师:同学们设计的垃圾处理方案都能有效防止垃圾对环境污染,下面我们来看看专业人员设计的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

  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讲解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介绍邹平县的垃圾处理场。

  3.7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课件)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4.1焚烧是另一种处理垃圾的方法,就是把垃圾放在焚烧炉里烧掉,焚烧比填埋成本高,但是有自身的优点。

  4.2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4.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科学填埋和焚烧垃圾虽然都能有效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但却都存在缺点,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垃圾的处理

  垃圾——垃圾处理场——填埋或焚烧

  【教学反思】

  几次试教本课后,对于以下几点比较满意:

  一、垃圾填埋模拟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改进,用塑料瓶代替广口瓶、酸奶盒上的盖子用来放浸过墨水的纸巾,给学生起到了合理使用垃圾的榜样作用,从细节处渗透环保教育。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各部分代表的是什么?把模拟实验装置图及实验要求做成了课件,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这些后,又提示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开展。

  二、在设计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时,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填埋后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怎样解决源源不断运来的垃圾、垃圾渗出的污水怎样处理排放、发酵所产生的气体怎样处理运用,垃圾场填满后又怎么办,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最科学的处理垃圾、最大化的利用垃圾。因为引导到位,学生设计的作品非常精彩,许多设计已经能与专业设计人员的思路一致,在与新型垃圾填埋场的示意图进行对比后,孩子们体会到了设计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合理使用课件,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新课时,为学生搜集身边的垃圾箱和清运车的图片,做成课件,把学生带领到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提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指导、设计完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后与新型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对比、填埋垃圾与焚烧垃圾的优缺点的比较,都做成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直观形象,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改进的地方: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进行得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时间。

【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12-27

幼儿园小班教学设计及反思11-21

《尊严》教案设计与反思08-29

《掌声》教学反思06-16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06-01

《琥珀》教学反思06-02

教学反思范文09-20

《白鹭》教学反思10-14

地理教学反思10-16

《称赞》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