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1-01-02 21:41: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八佰》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1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观看了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战争电影《八佰》。看完后心情既沉重又感动。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四百多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

  在战争中,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死亡离我是遥远的,绝不是我每天要面对的事。所以我对于片中人物的死亡,是不习惯的,心情压抑的。

  战争的残酷可能远超出我的想象。只是简单的交火,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的伤亡,战士们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结束了短暂的生命。死神盘旋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头顶,不论年龄。这让我想起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们年纪轻轻却要直面大量的死亡,如果不是战争,死亡离他们是遥远的。但是没有如果,战争无情,或者说是侵略者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死亡之神离他们是如此的近。

  正是这种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让我感动。毕竟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就像面对战争,有人冲锋陷阵,有人临阵脱逃。但在危难之际,大多数人的心都在一起:中华民族不亡。这样自发的凝聚力让我感动。

  不止于此,每一位在战争中尽职尽责的将士都值得我的敬佩。正如片中所说:你们是英雄。他们在保护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牺牲。从短期来看,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国军连走麦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但从长期来看,到了抗战胜利,便就有了意义。没有他们的坚持付出,就没有后来的胜利。后来的后来,也许都不一样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

  战争早已结束,电影也已结束,但斗争还没结束,国际上依然不宁静。美国带头制裁抹黑中国屡见不鲜。弱小不一定挨打,但被打了就一定打不过。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尽可能地保护自己,予以还击。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希望我能见证新时代的到来。

《八佰》观后感2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烧结厂的同事们一起观看了《八佰》,感谢公司,感谢阚总给予我们这次特殊的观影机会。

  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感觉很压抑,透不过气。同事说我,这是最基础的战争题材,你连这个都看不了?看完整部电影,在我看来这不是战争题材,这是一部民族主义历史沉淀片。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情:当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炸药喊出自己的名字义无反顾的跳下去的时候,当他们说来生再见的时候......

  四行仓库与租界隔河而望,形成了鲜烈的对比,一线天堂,一线地狱。连接租界和四行仓库的桥叫浙江路桥,也叫老垃圾桥,长59.741米。影片的最后是生的希望,而这生的希望就是穿越这59.741米,许多人留在了这59.741米上。

  观影后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当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压力。许多人在夜晚跨越白昼的时间无法自处。或许这是社会现状,形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不够强大,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多。和《八佰》里面的战士一样,有了民族信仰,有了对自由的向往,就不会再有崩溃的时刻。

  我们没有生在战争时代,我们的今天是祖祖辈辈为我们创造的。当我们有了梦想,有了要努力的方向,就要去拼搏。为我们美丽的特钢,我们的德龙集团贡献出一份力量!要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努力上,学习上。努力学习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学之所用在阚总的带领下会建设出一个更美好的新特钢!在厂领导的推动与鼓舞下我们会更出色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向上!

《八佰》观后感3

  若不是观看了管虎导演的那场《八佰》,我的思绪怕是永远不会回到1937年,沪淞会战末期。

  大多数人物的名字早已记不清楚。在国家生死关头觉醒的军人数不胜数。没有什么英雄是天生俱来的,然而就是这些芸芸众生中的小市民们,在看着自己身旁的战友一个个相继被枪淋弹雨击中,那眼神从惊慌转向了坚毅。每日晚上,对岸的英法租界莺歌燕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四行仓库的士兵们却正在悲壮地互立遗嘱。

  四天的时间也许只是短短一会儿,而小小的四行仓库早已承受不住太多的苦难。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义无反顾地束上炸药包从楼上跃下,炸得血肉模糊。对岸的人们倾听着他们即将烧尽的生命做出的最后呐喊。不知那烧焦的气味是否犹如流星划过,给予中国一丝新的希望。枪眼无情,血淋淋的镜头反复上演,然而真实的历史只比眼前的更为残酷。

  年仅十三岁的小湖北在四天之内,看着他的舅舅在对面的钟楼上被凌迟处死,目睹他的哥哥在护住国旗之后流血过多而活活死去。在这样的时刻,他只听到人们对他说:“活下去,替我们看看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又该是如何呢?在他夺过旁人的酒一饮而尽时,那一声“老子不怕”是迅速成长的标志。

  外国人一字一顿地对谢晋元说,他们只不过是在演戏给西方列强们看罢了。那一刻,谢将军的脸庞上写满了茫然和失望。11月1日 ,国民革命军524团整建制退入租界退军。中国投降,并不是所有的努力与牺牲都会迎来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当我们的民族病了的时候,这些牺牲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他们说他们会微笑着死在霓虹之中。如今上海的东方明珠承载着国人的骄傲。灯光缤纷之下,国人的生活透露着幸福与安详。他们牺牲后化为的尘埃依旧游离在此。那一张张义无反顾的脸,永远、永远不会令人望却。

《八佰》观后感4

  还记得半年前你看的什么影片嘛?记得大银幕开启的音乐声吗?记得光影中的那些笑和泪吗?180天后久别重逢,最难的时刻总会过去,大幕开启,疫情后的第一电影约嘛?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的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八佰》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这些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便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这支队伍年轻,也缺乏作战经验,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四行孤军”的英勇感染了目睹这一切的所有人,令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改观,即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要求参军的中国年轻人却越来越多。

  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时,我已泣不成声,结束出来的观众大多带着久违的泪痕和激昂的情绪。影片最大的激发了悲壮的血性!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大义凛然的牺牲,一种慷慨激昂的斗志!一种久违的家国情怀和抗争意识,凝聚了中国军民齐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绪,慷慨激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

《八佰》观后感5

  因为疫情,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昨天拿着读书打卡兑换的电影票终于观看了2020年第一场电影—八佰。实实在在地被感动哭了,怎么能这么好。

  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能被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不凌乱,很多情节点通过个体以及几个群体间自由切换的视角下得以完整顺畅呈现,不得不说,管虎导演为这个故事选取的`视角以及所做的视角转换是一剂叙事的良药。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四百二十余人固守上海。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八百壮士”愿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开头,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界。河的这边断壁残垣满目苍痍,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八百壮士,真实又热血。不是神剧,他们是真实的人,会死,会害怕,也想逃,一堆男人在一起也想讨媳妇,也看着对面一河之隔的美女眼神发直。这群真实的人,守着一个仓库,守护上海群众的信念。明知是死,还拼尽全力的样子,有着让人无法直视的美。我们都知道现实,可是若在现实里完全丢失了理想,就真的有点无趣,是吧?!

  战场的刻画从小角色入手,角色有成长,最后家国之情是自然的流露。电影首先展示他们是普通的真实的人,伴随着他们亲历了一些事情,最后都成长为英雄。坚韧的抉择与觉醒在重压下更显弹性, 每一个底层士兵的人性被解析重构,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未曾改变。我歌颂每一位英雄。

  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2020年能够在影院看到《八佰》都意义非凡,久违的热血浪漫,愿世间再无喧嚣。

《八佰》观后感6

  前几天我看了刚上映的电影《八佰》。说实话,给我的震撼还是非常大的,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都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也有亲人,也有朋友,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小家保大家。

  一条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千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里展现的画面。影片一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希望与绝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交加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非白即黑,而是掺杂了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地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不想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在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影片中的人物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确实繁荣。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麻木,“地狱”充斥着不屈与坚守。“地狱”承载着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的壮士们,一个个从楼顶无畏的跳下引爆自己时,接连不断地爆炸声炸醒了河对面愚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句话被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时,民众欢呼叫好时,中国人的家园情怀,才被真正唤醒了。

  影片最后在废墟中出来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着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曲折的脊梁。

《八佰》观后感7

  因为疫情,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进电影院了,由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暑假有幸和爸爸妈妈观看了2020年的第一场电影——《八佰》。

  通过观影介绍,我得知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欢的演员郑凯和俞灏明,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的我,在爸爸妈妈的初步讲解当中,大约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这部电影由管虎导演执导,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420余人,固守上海,但是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报出虚假人员800人,这才有了“800壮士”之说。在生与死的决择中,“800壮士”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上海,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

  电影的开头是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借,河这边断壁残桓,满目苍夷;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影片一开始就是以逃兵的世界进入,这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自行仓库的国民***军第八十八十五二四团。

  这些人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却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军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条,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

  “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台词,简直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泪点激发到了极致,全场充满了嘤嘤的抽泣声,中国正是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强大。

  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悲痛的情绪中默默地离开,这样的场景是我没有见过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没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没有真正的英雄,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凡胎肉体,是父母细心呵护养育长大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要牢记历史,要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应当自强自立!

《八佰》观后感8

  这部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的离开,这样的场景绝无仅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忍不住的默默流泪。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历史为框架进行改编,刻画出在抗日时期军人民众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就是在大家观影结束后忍不住思考,并且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让我心生惭愧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这部影片是我重拾历史认知的契机。的确这样历史应该被人记住,更多的抗日英雄更应被人铭记。而“他们”的出现就是群像而非个人,“他们”没有决策的权利,或许姓名都没能载入历史,拼死战场,为抗日战争做最后的牺牲。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各种群体各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的讽刺,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转变。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全场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的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整部影片的故事流畅性很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华民抵御外侮民族气节未曾改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珍惜和平年代!

  无论大家以何种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文明理性讨论。

【《八佰》观后感】相关文章:

1.《蝴蝶》观后感

2.《国歌》观后感

3.《2012》观后感

4.《情书》观后感

5.《听说》观后感

6.上甘岭观后感

7.《姜子牙》观后感

8.画展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