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4-08 23:17: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说课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数学说课稿合集六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 册( )第 章第 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 部分,因此,在 中,占据 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2 能力训练目标:

  3 创新素质目标:

  4 个性品质目标: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五、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起始课,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体会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在遇到有关问题时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20xx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二、体验过程。

  第一层: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非洲动物动态画面)看到这些动物你最想知道什么?(板书:动物名称只数)

  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边说边写,画出统计表)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板书:观察——分类——数——制表)

  三、大胆想象,诱发创造。

  第一层:激发想象。

  1、除了用统计表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外,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讨论、交流)

  2、利用手中的材料(白纸、格纸),把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画下来。

  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入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四、分析统计图、表,深化意义。

  第一层:分析统计图、表。

  1、爸爸、妈妈和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你们的身高、体重发育得是不是正常,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调查)怎么样才能让老师们看得更清楚呢?(制统计图、表)

  2、(把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制成统计表)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出示该年龄的标准身高),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3、(把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看着统计图,再看标准体重,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你的同伴说点什么?如果不注意,无限的发展下去,预测一下,咱们的身体将会怎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板书: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五、展示统计画册,深化意义。

  六、小结设疑,激发兴趣。

  教学评析:

  1、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以往小学数学中把“统计”教学仅仅理解为统计图、表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都从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统计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用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对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交流和改进。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构建“自主开放”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观察草原动物、对怎样数动物的只数及直观形象的表示动物只数的过程中;在认识、及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想象、猜测、操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

  3、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小到自己的身高、体重;大到祖国的各行各业,处处需要统计,统计无处不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进步学习统计知识的求知欲望。

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个展示的机会,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感到非常荣幸、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选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下面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用一次函数将上述几个数学对象统一起来认识,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领作用、之前已经用两课时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本节课是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2.学习利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现实化的实际问题背景,反映祖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完成、首先请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1)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很熟悉,因而缺乏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或者只是机械地背记结论,所以我从本课引入部分,就力求能马上吸引住学生。通过对一道七年级课本中曾经解决过的问题的再认识,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使学生对老师是怎么迅速判断出方程组解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有了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插入录像2)

  二、循序渐进,学习新知

  1、进入新知的学习,我首先通过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倍感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本课新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下面请看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3)

  设计意图: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实现从方程到函数的转化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没有仅停留在两者形式上的转化,而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变量,感受函数关系,从而自然实现了从二元一次方程,到一次函数的转化,突出了函数思想、

  2、下面请看学生如何“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插入录像4)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所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我仍然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特殊图象交点坐标的含义,从而自然的从“数”和“形”两方面加深了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三、剖析例题,巩固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例题、(插入录像5)

  设计意图:例题仍然坚持了本课统一的问题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上学生分别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等三种方法求解了此题,并且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该如何画函数图象等方面都形成了讨论,接着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予以解决、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对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下面请看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加深认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6)

  设计意图:本环节照应了引入部分,既解决了当时提出的问题,又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深了对方程组解的图形解释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为将来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并给学生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4.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

  2. 鼓励探究,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释放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师生的距离,。出示“学生甲从家里步行出发,每份走60米,走了9分,到达学生乙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学生乙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小心将同桌学生甲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乙将作业本还给学生甲呢?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①学生乙将作业本送到学生甲家。②学生甲到学生乙家去取。③两人同时出发,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量,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教师小结:学生乙到学生甲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问题应用题)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乙和学生甲模仿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学生乙和学生甲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学生乙的速度快,学生甲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学生乙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学生甲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乙走了多少米?学生甲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分,用了多少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

  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

  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

  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

  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重点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比形状

  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问题:哪些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学生很容易辨别出A,B,D像;C,E不像。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紧接着将照片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观察明确1格就是1,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通过比较,发现A、B、D长除以宽都得1。5。

  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做比。这时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水到渠成。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阅读书本第68页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并了解比的来历,品味数学文化。

  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的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重要性。

  情境二:比速度。

  孩子们,看看谁快?引导学生思考:要比谁快,比什么呢?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经过计算,学生惊讶的发现: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学生体会到: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个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情境三:比价格。

  在购物的情境中,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体会到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这个比值就是单价。

  通过三个情境的教学,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多次体会比的意义,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写一写、算一算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练习比的读法、写法和计算方法。

  2、在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用比的意义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在福尔摩斯侦探术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今天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让学生总结,学生质疑!最后课外阅读中,和学生区分篮球比赛中的比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不同。延伸课堂,学生真正体会学无止境。

  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长和宽的比6 :4 =6 4 = 6/4 = 1。5

  前项:后项、比值

【【推荐】数学说课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数学说课稿3篇

2.【推荐】说课稿合集7篇

3.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5.数学说课稿初中范文合集八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7.【推荐】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集锦10篇

8.大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