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8 08:20: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教材中的第1课《春天来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春天来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

  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 操作目标: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教学难点是: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主要采用下面的教法进行教学:

  1.观察欣赏分析法:

  老师通过展示有关春天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春天的美和色彩。通过欣赏大师和同龄人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表现春天时所运用的色彩、材料、方法等,以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2.情境教学法: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是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必要手段。艺术课程的学习尤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本课中通过美妙的旋律《春天在哪里》、具有冲击力视频《春天的秘密》欣赏,把学生带入到春天的世界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艺术表现欲。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春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的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法

  其实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一个要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把疑问、难解答的问题放入教学过程部分,有针对的和启发性的提问:“你知道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等教学问题。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各种春天图片,增加直观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儿歌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美术教学也一样,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才能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这样的观察才更有效,印象才深刻。因此,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不想听听?”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伴随而来的儿歌《春天在哪里》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欣赏完毕,趁着学生情绪高涨,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你听懂了吗?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唱了什么?(爱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相信孩子们欣赏了有声有色的儿歌片断后都能清楚地表达儿歌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春天来啦》。

  (二)、引发思考、联想春天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

  (3)你印象中的春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生机蓬勃的季节。它给大自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让学生回忆春天,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

  (三)走进春天的世界

  (1)播放Flash《春天的秘密》,适时播放动画精彩课件。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春天的景象,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2)展示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四)、引导探究

  (1)春天有哪些主要的色彩?

  (2)出示一组色彩组合,你觉得上面两组色彩哪一组比较适合画春天呢?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春天的色彩,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色彩变化,有意地选择色彩和搭配颜色,用鲜艳、丰富的色彩表现春天的美丽。

  (五)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通过大师和同龄人的作品,展示几种不同的表现春天的绘画方式,如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油画棒画、水彩笔画等,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以启发学生采用更多的表现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色彩。

  (六)布置实践任务

  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让展开思路、大胆表现。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七)、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大幅春天美景,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让学生回去想一想还能用什么其他方法表现春天,到大自然里去欣赏美丽的春天。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为:课题、展示区。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11课《比本领》第一课时。现在我分六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比本领》是一篇童话,主要叙写了金丝猴和梅花鹿在比赛摘果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是很重要的。本文结构层次清楚,故事的重点是梅花鹿和金丝猴合作摘果子的过程。另外,文章内容充满童真、童趣,便于学生阅读。而从思想方面,本文借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第二部分:说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结合文中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理解内容,能对比梅花鹿和猴子的想法与行动的语句,领会课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和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愿意、学习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随文识字,理解文中“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重点词语。培养合作意识。

  第三部分、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说学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通过让学生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动手练笔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培养合作意识,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五部分: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导入:今天动物王国的朋友聚会,看他们来了!(课件)图上都有谁?这次聚会的主题是:“我会什么”请小朋友快来连线吧。然后问一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什么?学生兴致勃勃,我适时引入主题:他们中间数金丝猴和梅花鹿吵得最凶,他们要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他们谁的本领大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名字叫《比本领》板书课题

  接下来我让小朋友说说您心目中的金丝猴和梅花鹿的样子,同时我借助图片《课

  件》简介梅花鹿和金丝猴。这样以图画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的生动,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我努力将识字与学文结合起来,让读文为识字服务,让识字为更好的读文奠定基础,我这样设计: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圈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桌交流,然后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订正字音,初步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最后我出示课件检测词语认读: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指名读和开火车读,加深认识,并交流识字方法。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对课文的领悟我将分为比赛前、比赛开始、摘到果子三部分进行。

  (比赛前)

  我由“考”字引入找出大象伯伯出的考题,学生会找到(课件语句),我随机启发:大象长得什么样?他的话应读什么语气?学生说后我总结读出大象忠厚长者的语气,要读重一些、慢一些。

  听了大象伯伯的考题,梅花鹿和金丝猴有了什么想法?学生找到(课件)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他们俩都很自信。那你又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学生会找到(一定)一词。我趁机鼓励学生带着自信大声朗读这句话去感受他俩的自信。

  2比赛开始部分 ○

  (1)先让学生找一找从哪儿看出梅花鹿跑得确实快?学生会找到相应句子(课件)。再让学生找到重点词语并圈画出来。

  通过指导(飞快、轻轻一跳、一口气)这几个词语,读出梅花鹿跑步的本领确实很大。板书:梅花鹿跑得快

  接下来请学生补充词语,指导读出对梅花鹿的钦佩。也能开阔思维。

  然后引出课文中形容梅花鹿的词语——得意扬扬,让学生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并指导朗读出得意、骄傲的心情

  (2)此时提问梅花鹿本领这样大,那他摘到桃子了吗?学生会说:“没有”那就请你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吧。(课件)补充词语并启发学生理解体会“垂头丧气”这个词语,学生会发现与得意洋洋是一对反义词。我顺势质疑:得意扬扬写出了梅花鹿高兴的心情那垂头丧气呢又是一种什么心情?鼓励学生去尝试读出梅花鹿因为不会爬树而没摘到果子时的难过失望的心情。

  再通过表演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在孩子对比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梅花鹿的不同心情。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以读代讲,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读

  及表演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角色的心情变化。

  (3)这时的金丝猴在做什么呢?学生很快找到有关语句:(课件),他又是什么心情?哪个词看出来,你会读吗?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读。

  (4)最后我让学生轻闭双眼,想象当时出现这样一幅场景:梅花鹿面对着满树红彤彤的果子干瞪眼;小河边金丝猴过不了河,急得抓耳挠腮,这可怎么办呀?来让我们回顾大象伯伯的考题,(课件)其中大有奥妙: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要想摘到果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3摘到果子 ○

  本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学提示:)

  学生首先汇报摘到果子的办法: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爬上树摘到果子。可见(金丝猴的本领是会爬树)板书

  接着汇报为什么他们都笑了,体会到合作让他们成功完成任务。此刻我点拨合作与友爱的区别。合作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在行为上的配合。

  当学生深刻体会全文后,此时让学生带着情感通过分角色的形式朗读全文,对全文做整体的回顾。

  (四)、拓展思维,总结升华

  学会合作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你知道还有哪些事情是要靠合作才能完成的吗?动物之间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更需要合作呀!

  今天,我们参加了动物王国的聚会,你有哪些收获呢?(让学生说一说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些事必须要合作才能完成?

  更让学生知道我们该怎么合作,动笔写一些,让情感教育的目标实现的更好。)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一个好的板书可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

  一。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文中小动物及他们的特性,结合本文的主题“合作”,理解课文,升华主题。板书如下:

  比本领

  梅花鹿 金丝猴 跑得快 会爬树

  合作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位,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7----38页“分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做本节课的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所执教的《分饼》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己经学习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但学生不知道它们叫真分数。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2、说我的思考和思路:

  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分给四个”这个问题比较抽象,要组织学生展开活动来探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再交流,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动手中培养了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我特意改变了顺序,每学完一种,就介绍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这样安排是防止学生把带分数与真分数,假分数并列看作是一类,因为教参特意指出,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防止学生混淆。课后作业为三题,我经过研究发现第一题与第三题主要介绍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是为下一节新课假分数带分数互化打下基础的,所以,我安排作为下一节课的导入,因此补充了新的巩固作业。

  5、说学生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假分数和带分数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的学生可能不多。那么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就在让学生理解其意义。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会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2、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激发学生兴趣)—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与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带着问题学—在动手操作中学——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己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境激疑。(4分钟)

  1.我用FLASH制作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了3张饼如何分给四个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2、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看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动画片来创设故事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与思考。)

  3、大家估计一下每个人能分到一个完整的饼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6分钟)

  活动操作一,4张饼平均分3个人。(8分钟)

  1、电脑出示图片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也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3、课件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问题的能力。)

  4、概括真分数的概念。

  (1)每个人分到的饼不够一个,与我们估计的一致,也就是说比1小,你们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2)像 , , ,,?这样的分数叫作什么分数?有什么特点?

  活动操作二,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8分钟)

  1、(出示课件:猪八戒津津有味地吃了个饼还没有吃饱,悟空一个筋斗云,不一会儿又化了9张大饼来,让八戒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张?

  2、提出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先想一想。每人能不能够得到一张完整的大饼呢?

  3、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老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种分法:一张饼一张饼地分,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张,那9张饼是由9个 张,就是 张。师:看 ,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吗?跟我们认识的真分数分数有什么区别?(分子比分母大)所以像这样的分数叫什么?假分数有何特点?然后板书:假分数让学生按照这个特点试说几个假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把8张饼分4人,每人分2张饼,再分1张,每人分张,共分2张加上 张饼。 其它分法:

  4。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分法的结果:2张加张,如何来表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分数呢?然后板书:带分数。然后出示写作:2,读作:二又四分之一。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

  5、提出 跟2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两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种特殊书写形式,他们与真分数并列把分数分成两类。

  (设计意图:由活动操作一做了铺垫,学生能够独立的操作第二个活动。所以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

  三、启思导疑(5分钟)

  1.理解概念,辨析特征。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懂得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比1小;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比1大;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四、实践应用。(13分钟)

  1、并说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哪些是带分数? 2.填空题: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

  3.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加深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五.总结知识,自我评价。(2分钟) 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让同学们进行总结,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学生疑问的地方,教师可以采取同学互助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像。

  六、板书设计

  分饼(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1,如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如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1。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直观、形象、突出重点,对学生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加以突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创设“分饼”的情景活动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这分数能正确读写,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这节课我先以猪八戒分饼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齐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中我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与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两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氛围都比较强。在小组汇报阶段,大家积极发言。“金星组”还汇报了两种和书上不一样的办法:一个是徒弟三人孝顺师傅,每人把一块饼的1/4敬给师傅,那么唐僧得到3个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饼相同。(可惜,当时时间太紧,我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弄明1个3/4与3个1/4是相同的,只是单位1不同,一个是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一个是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单位1不同,一个单位1为一个饼,一个单位1为3个饼。)另一个是:先把三张饼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这点为以后的约分打下了基础。反思这一节课,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课前的结构化预习,平时的培养,和本节课的安排,孩子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小组活动动而不闹秩序井然,这是与上几节公开课相比最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汇报交流的时间拉得过长,冲淡了练习的时间,使得安排的训练题没能完成。今后还要在时间安排上多动脑,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统观这节课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故事,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

  察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概念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习题设计力求有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4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近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实验中学白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取自人教版20xx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课《喜悦与收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对教材的分析

  我主要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喜悦与收获》一课在教参上把它界定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欣赏. 评述”领域,但是我觉得的如果把它延展开的话,它更接近于“设计. 应用”的范畴。作为《富有活力的运动会》主题单元的第三课,是对前面运动会主题视觉元素内容的延展和拓展。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半学期的练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但是我认为本课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依据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与方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运动会比赛场景和颁奖活动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了解奖杯奖牌的构成及其设计理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动会主题中的优秀奖牌、奖杯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奖牌、奖杯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工艺,初步养成创意设计和制作技术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践制作,了解工艺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耐心、协作的意识,增强荣誉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奖牌、奖杯的设计构成、设计理念以及所传达出来的设计精神。

  依据:让学生了解艺术创意设计在奖杯与奖牌中的应用,认识奖牌奖杯设计制作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评述,学生探究,理解设计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并通过一定的手法将其进行表现。

  依据:多数学生设计思维匮乏,表现方式单一,所以在此设置为难点的突破。 为了解决重点、难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赏析,描述,创意,实践,作品展示与多种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设计制作运动会奖杯,参与此项活动的乐趣和收获。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招贴画,我对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 课前预习 熟悉内容

  本课教学知识点较少,教材以图片展示为主,学生提前阅读形成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播放各种获奖者的状态让学生描述感受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3. 初步认识、了解奖牌奖杯

  在此环节我主要解决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奖牌的构成及设计理念,第二个部分是奖杯的构成及它的设计理念,这里可以穿插入它的历史和制作材质,第三个部分是手工奖杯的制作过称。其中奖杯的组成元素及设计理念作为重点突出的对象。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出示了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讲解它的构成元素,再出示历届奥运会的奖牌,介绍它们的构成元素。目的是要通过图例让学生了解奖牌的构成及文化内涵。 通过对奖牌设计多样性原因的探讨,让学生了解奖牌的设计元素中与国家、民族、地域的关系。

  在第二个部分里,我继续先出示各种奖杯的图片,从中着重挑选了同学们较为熟知的世界杯的奖杯,介绍奖杯的构成元素及其设计理念,并对奖杯的来历和材质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们对于奖杯的构成元素有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为第三个部分做衔接。

  第三个部分作为重点,我出示了一组奖杯的设计制作过称,作为学生打开思路的钥匙,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奖杯做一个引导和启发。

  突出了重点后紧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

  4. 艺术实践、制作奖杯

  此环节作为难点的出现,我采取三种方式突破

  (1)观看阅读教材

  设置目的:让学生对奖杯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再次加深印象和认识。

  (2)小组内合作完成奖杯制作

  设置目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奖杯制作,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并且通过活动的设置可以深入浅出的实现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作品展示、评价

  设置目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评价方式我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其中以小组内部评价和小组之间评价为主导,不仅使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了升华,而且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课堂回顾与小结:本课主旨在通过了解奖杯与奖牌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和设计意识,重点掌握奖牌与奖杯的构成元素组成和设计理念,难点在于如何设计制作奖牌与奖杯。奖牌与奖杯代表着一份辛劳付出后成功的收获,也代表着一份参与的喜悦,希望同学们用积极热情的心态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赢得未来的人生奖杯!(在这里渗透了我的德育思想)。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评委!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乘火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是一堂计算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扩展,又是学习后继知识“有关0的乘法”的重要基础。

  二、说学情

  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基本养成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计算的灵活性、策略性上能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们的好奇、好胜是教学的大好契机。

  三、说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目标的培养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四、说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将以探究式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合作)探索--鼓励多项交流(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注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锻炼意志,树立信心的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做好铺垫。

  因为本节课知识是上节课进位乘法的延伸,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新授之前我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与不进位的乘法,通过学生做题与讲题即对计算法则进行了回顾,又为这节课的新授做好了有利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创设了“乘火车旅游”这个情境,从而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看主题图提出问题。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培养学生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将从如下几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究。在学生明确了数学问题之后,就放手叫学生自己来列式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答案。这一层次的教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让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探索出计算方法与计算理由,形成探究的感性认识。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

  在学生尝试计算出结果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几个问题的点拨。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地位

  上承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紧密联系。

  内容

  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运行方式、发展模式等,内容多,比较抽象、难理解。

  意义

  从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改革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1.挑战: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翻转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无疑是个挑战。

  2.机遇: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必要性;高一新生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知道二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获取信息,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德国和日本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体会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重点:

  1、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难点:

  ⒈理解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

  ⒉理解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作用,提高效率;

  学法

  课前: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习包,自主梳理、归纳

  课中: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资本主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开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何发展?在不同时期,美国经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所谓的“新经济”是什么?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提高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1941---1945年,联邦政府在美国基本建设费总额中出资三分之二,在军事工业总投资中占三分之二。战争中,联邦政府采购了80%的重工业产品和50%的一般工业产品。二战结束时,联邦政府拥有全部原子能工业、96%的橡胶企业、71%的飞机和引擎企业,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战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工业生产占2/3,黄金储备占3/4;小麦、玉米占1/3,棉花占1/2;煤、石油和钢占60%多,汽车占84%;并拥有全世界民用飞机的84%,为资本主义世界之首。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表现: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特点: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3)实质:虽然美国政府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1、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避免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

  (2)政策: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3)结果:

  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政府便动用财政、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

  (1)经济状况: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胀并存的困境。

  (2)经济政策: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

  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政府提高利率、紧缩银根,认为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都只是一时见效。

  (3)结果:只是一时见效,但无法解决“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

  (1)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供给学派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度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2)经济政策:

  里根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用大规模消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结果:

  1982年底,美国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了缓解。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2)结果:解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三、美国的“新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期间

  2、原因:①把平衡预算……,通过缩减……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

  3、表现: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

  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以来首次巨大的财政盈余

  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

  ⑤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市繁荣

  4、新特点:

  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新”字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用技术创新,用供给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5、本质(局限性):

  ①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②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③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的一轮经济衰退期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形成: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主张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是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形成了一种混合市场经济。

  (2)发展:1979年英国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实行货币主义政策,推行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国家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法国经济发展的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建设福利国家

  (2)计划指导型混合经济模式的特征:

  ①计划与市场结合、国企与私企并存

  ②政府制定计划对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

  (3)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

  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

  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

  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模式的建立: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2)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①介于计划与市场之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②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主要内容:

  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4)实践成效:

  ①战后迅速恢复,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②20世纪60年代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③70年代顺利渡过经济危机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1)模式的形成:

  ①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

  ②50年代中期后,逐步确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经济

  (3)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

  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4)实践成效:

  ①20世纪50—70年代发展速度最快

  ②8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进入90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但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课堂总结: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民主制度,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干预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这种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19课《生命生命》。

  一、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文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文章内涵较深,而我教学的对象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都还不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主要目标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制作课件,其中包括杏林子照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学生的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平,以及作品。

  四、教学理念

  本文是新入选的课文,我以前没有教过本文。我在备课时读了本文,被作者热爱生命,敬重生命,严肃对待生命的态度所感动。我想,教学本文除了完成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而外,还要重点强调它的人文性。我教学本文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实践性阅读的理念”。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实践中究竟要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首先,从显性方面看,有培养朗读、略读、精读、诵读等能力。

  第二,从隐性方面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儿童的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生命生命》正是一篇感悟性极强的文章,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正是本文教与学的灵魂。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语文的形象感性的,入情入景的手段最容易帮助理解课文)、点拨法(四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在适当时候进行点拔,使他们学到仅凭自读自悟不可达到的高度)、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表达、启发,效果好)。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概述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情感导入)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精读赏析)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回归整体)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课外拓展)

  (二)、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通过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飞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挣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

  以上两处点拨,我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实现把作者情,文本情向学生的情感迁移。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教师进一步点拨:现实中你看到什么人在糟蹋生命?什么人的生命活得有价值?学生这时能够说出,如有的人整天打麻将,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快活,其实他们在糟蹋生命,生命毫无价值。更多的人如司机,护士,警察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他们是“好好地使用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活得光彩有力。

  (3)另外,还通过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体会出感情,才能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感情,能帮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朗读确实是阅读教学中的致胜法宝啊。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

  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了解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有光彩,创造无限的意义。

  3、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与收获,升华情感:

  学生经过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的点拔之后,都有了自己或深或浅的对生命的感悟。通过交流,升华了情感。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推荐阅读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七、板书设计

  飞蛾求生,求生欲望

  香瓜子生,长生命顽强

  静听心跳,对自己负责

  八、作业设计

  1、搜集二、三条歌颂生命的名言。

  2、写出学完《生命生命》后的感悟。

  这两条作业,是对课程的复习巩固与升华,布置适度而有价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你的聆听,欢迎您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精彩的马戏》是语文思想品德第四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共六段。第一段写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第二到第四段以相同的结构写了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三个节目。第五段简单介绍猴子骑车、马钻火圈、小狗做数学题三个节目。第六段写了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它要求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本课的十二个生字,会读两个多音字,理解“喝彩、稳稳当当”等16个词语的意思,初步懂得一段话由几句话组成,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开始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体会马戏的精彩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又是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的,并从动物能表演那么精彩的节目是马戏团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知道还是人最有办法。我们在感谢动物给人们作了精彩表演的同时,更应该感谢马戏团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让学生:使学生初步懂得人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理解:“圆溜溜、好奇、观众、移动、紧张、哄笑、出色、稳稳当当、喝彩、听从、指挥”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懂得一段课文中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初步培养读懂一段话的能力。

  l一4册教材到了这一课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题目:课文第二段有几句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读懂一段话的能力。而把读懂课文中描写马戏精彩的句子作为教学重点,则是由课文的内容决定的。课文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人感受到马戏的精彩。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无法知道马戏的精彩,体会不到语言文字是怎样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学生反复地读来体会、感受节目的精彩和小作者的写法。

  本课教学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以情景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全课以“看表演---朗读---找精彩语句----说精彩的体会”为主线,借助CAI课件的三次欣赏,强化感知印象,整体感受课文,图文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重点段的教学注意层次性,从导到扶再到放,并在自主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互议;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品词品句,如“你读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句句子?”“你画了哪个句子,为什么?”等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语句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会变得枯燥无味,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而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选用相应的电教媒体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语境之中,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文中描写猴子顽皮的样子时,用了“直笑”,而在写黑熊紧张的样子时用了“哄笑”,这两种“笑”能不能调换?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区别“直笑”和“哄笑”这两个词呢?就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学生身临其景,真切地明白了两种笑的不同,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4、在复习巩固课文内容时,我以招收节目主持人的形式进行复述,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红领巾电视台近期要开设一个新的电视节目,专门为同学们播放精彩的马戏。听说二(`1)班的同学个个口齿伶俐,大方能干,现特向二班招聘讲解员五名,望大家把握机会,踊跃应聘。”由于此类游戏形式新鲜,有时代感,而当今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普遍较强,因此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有的联系自己的亲眼所见说,有的模仿电台主持人说……趣味浓厚,气氛活跃。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让一位小朋友上台,应该多叫几个小朋友上来,增加学生的能力。

  课上下来,也反映出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课件的切换,有些语句分析的还不够透彻等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意见,能让自己有所收益、有所进步。

【说课稿集合9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集合5篇

2.说课稿集合六篇

3.说课稿集合五篇

4.说课稿集合九篇

5.【热门】说课稿集合五篇

6.【精选】说课稿集合九篇

7.【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8.【精华】说课稿集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