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9 18:23: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说课稿6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⒊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⒋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⒈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⒉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⒊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

说课稿 篇2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不断成长的求知道路上,有一个词语渐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个词语就是:诚信。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孙中山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只要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的执著;从“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到“商鞅立木取信”的寓言故事;无不体现着一种做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诚信!所以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我选择了诚信。

  本次活动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诚信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诚信和失信也有了一点体验。但由于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半封闭半开放的心理发展阶段,造成他们情绪波动性大、易冲动,而且因为成人感逐渐产生,他们在同学、朋友面前会轻易许诺,却因为能力有限,难以兑现。加上受到社会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发诚信问题。因而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强烈地认识到,诚信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基本准则,是现代社会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则。诚信不仅仅涉及到道义,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础。具体的说,学生对如何在说和做两方面做到统一,对人和处事如何讲诚信,还不明白。基于以上因素,我对本次活动的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目标:把握诚信的含义。懂得讲诚信的重要性和失性的危害性。了解作为小学生如何守信。

  能力目标:进一步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并内化为实际行动,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中自觉践行诚实守信。

  情感目标:感受诚信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更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当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为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运用游戏、讲故事、讨论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对诚信的认知、判断、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而学生在活动之前要去关注诚信问题,围绕主题收集诚信故事。在活动中则要学会协作,积极参与讨论、对已有信息加工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我来谈谈我对本次活动的设计。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点击诚信、感受诚信、走进诚信、共筑诚信。

  一、 点击诚信。

  在这个环节,我们明确四个问题。

  (1) 什么是诚信?

  (2) 为什么人们把诚实守信看得那么重要?

  (3) 假如人人丧失了诚信后果会怎样?

  (4) 你认为诚信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四个问题,我采取诵读国学经典,讲述世界一流大学对诚信的推崇,联系生活中的不诚信现象谈危害等手段,从正反两方便帮助学生了解诚信。

  二、感受诚信。

  这个板块主要由游戏和讲故事两个环节构成。

  游戏内容很简单。随机给同学发标有A、B、C、D的卡片,要求学生不得传阅。依次将同学分为四组。指定四位组长。组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一分钟内找到自己的组员。在这一分钟内可以对所有人发问,但每次只能问一个同学一个问题:你是某组的吗?而参与的同学在在这个过程中如遇提问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游戏终了,以找到组员人数的多少取胜。

  游戏的目的在于观测在具体情境中当利益与诚信发生冲突,学生做何选择。通过游戏后的小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无处不在。

  紧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通过大家讲诚信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交往,学习,生活中的诚信行为,古往今来已有之。并从故事中总结:生活处处离不开诚信,都要讲诚信。

  当学生深刻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时,老师抛出问题,进入到活动的第三个环节——走近诚信。

  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对谁讲诚信?我们怎么做才算是恪守诚信?通过一个故事,一次讨论,一道选择让学生从简单的诚实守信(即说实话)开始,到如何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交友中纷繁复杂的诚信问题,再到总结如何在各方面做到诚信并把它知识化。让学生对诚信的体验由浅入深。

  这其中学生要讨论的5个事例也均以学生生活为源泉。这样设计既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这也是活动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因素。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得到确实可行的办法这个过程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也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在学生对诚信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老师讲述故事《一生守信》,学生朗读诗歌再次感受诚信的巨大魅力,从而唤醒孩子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向往。

  最后发起倡议,让大家共筑诚信。

  从知到行再到知行合一到最后情感上的产生共鸣。这就是我整个活动的流程。

  最后我要说,我愿意通过这个活动做一名诚信的使者,将诚信的种子洒向校园的每个角落,让这些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慢慢地生根,发芽,在校园开满最灿烂的诚信之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因为——————”的句式作答。

  (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 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 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 联想创作(作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 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大自然,我们品味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大自然,我们抒发了最美的心声。最后,让我们高声对大自然说一声: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展开的。本课以国徽为主线,培养学生热爱国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为两课时,这节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朗读教学,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国徽,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护国徽,理解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

  光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分析:

  基于新教材重视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理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图片,唤起学生们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国徽”这一话题展开情景对话。

  3.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学法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天真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小部分同学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所以存在着学习上的“贫富悬殊”。我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交流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说教学过程

  经过以上对教情,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大环节。

  (一) 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国徽

  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国徽?

  学生:在公安局。

  在法院也可以看到它。

  在人民大会堂前也能看见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你的喜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交流,一起突破难点。

  “你已经认识了那些字词?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难记难写?”

  (1)读准字音。

  闪 烁 摔 倒

  (2)记住字形。

  擦:右边中间是“”

  摔:右边的笔顺是:

  帽:右上部是“曰”,右下部是“目”。

  (3)理解词义。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辽阔:宽广;空旷。

  (三)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看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2.小组合作,“想一想,看一看” 这首诗歌讲了几个故事?“我”做了哪些为国徽添光彩的事情?

  (1)“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2)“我”扶起了一个摔倒的小弟弟,从小助人为乐,为国徽增了光,添了彩。

  (3)“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3.听范读课文,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比一比,谁读的比他棒。

  5. 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然后齐读第三段!男生、女生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四)看图,找一找国徽里有哪些图案?

  (五)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1.爱护我们的国徽和国旗。

  2.会唱国歌。

  3.学习我们先辈的爱国精神。

  4.宣扬我们的爱国传统。

  (六)作业

  1.选择本诗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默写出来。

  2.你打算做什么事为国徽增添光彩呢?写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祖国在我心中

  闪烁

  国徽 温暖 美丽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第四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在学生学习了固体的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上以及生活情景的引入,能使学生继续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以及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这是对整章物理知识的升华。这一节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2、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重点是要经过学习探究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然后再让学生针对设计实验得到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流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通过的多媒体展示来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飞机的升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兴趣感。

  二、说学法

  1、本章每一节在知识点的内容安排及编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每节知识与每节知识之间相互串联。通过前面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学习,同学们在学习和探究物理方法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整体性,不能独立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2、从思维发展角度看,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期。此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通过实验学习知识,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向理论知识的概括发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简单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说教与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从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入,又设计了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观察,并让学生从中归纳总结,逐渐学会如何归纳总结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点拨引导、类比、设问,使学生不断处于思维活跃状态,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感,并结合多媒体,使学生从多种感观上认识知识。从而增长对其学习的兴趣性,让学生学会关注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通过对几个生活情景的提出,接着又通过一个师生互动的小实验来引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以及思维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进一步对前面内容的联系,自然延伸到。

  2、新课的教学。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案例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继而获得思维的进一步的发展。

  3、新课授课:

  (1)探究流动的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让学生参照课本设计的一些实验和教师设计的实验来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现象的产生,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控制不同的吹气的速度,来体现流速的快慢,做好现象的记录,并前后进行观察对比,协同小组成员之间的进行合作观察、总结结论。然后让一部分小组说出实验结论,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通过呼应开头,解决新课导入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小实验:往下面吹气,乒乓球为何不会掉下?使学生的疑虑和探究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然后以学生日常见到的现象为题:快速行驶过街道的汽车,其背后的树叶往哪个方向集中?既可达到检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去留心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处处留心皆学问”,贯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接着由近及远,练习课后习题“火车进站”的情形,“提出安全线的作用和物理原因”。这样有助学习能力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同时通过本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并潜意识地对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让同学们回忆总结“探究流动的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然后大胆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飞机升力的产生”和“探究流动的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本节小结,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4、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对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我要告诉同学们知识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做到趋利避害。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求知欲望!

  五、说板书

  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一个压力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从整个板书设计上看清晰明了,既要达展示这堂课具体内容又要达到简明扼要。所以列出本堂内容的要点和结论以及重点,让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达到一目了然。

  六、说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让学生跟我学、跟我做的教师讲授型模式向学生自我我要学、我要做的学生探究型模式转变,整个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说、学生做,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较好地体现了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当今中学物理课改的核心理念,本堂课中无论是机翼升力产生原因,还是后面的几个课后练习都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都面向了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4、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用flash演示飞机的飞行,机翼升力产生的原理,流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良好的感性认识。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8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三个方面谈谈本节教学的构思。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力的初步知识和受力分析能力,熟悉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实验探究积极性高,抽象思维不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比较弱。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主要反映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要点)。

  (一)设计思路和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包括教学媒体和板书的使用步骤及其理由)

  (一)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自制压力小桌、自制压力演示器(铜圆柱体绑在钢锯片上)、钩码一盒、废旧小矿泉水瓶、水、针、图钉、细线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设计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

  第一个板块:情境导入;第二个板块:压力概念;第三个板块:感受压力的效果;第四个板块: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第五个板块: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第六个板块:总结和反馈。

  1、情境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压力概念

  通过视频引入中“冰破裂”导出压力概念。对压力概念的教学不宜用太多时间,分两步完成:

  (1)建立概念

  展示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等代表不同方向压力的生活现象图片,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压力共同特征,导出压力概念并板书。

  (板书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深化理解

  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为了突破压力学习难点。我利用自制教具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钢锯片平放、斜放、竖放,从形变大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压力和重力大小,为理解压力效果作好铺垫。

  3、感受压力效果

  让学生感受压力效果,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为压强概念的建立做准备。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我设计两个体验活动:

  体验一:用手指压铅笔两端。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压气球,用针尖扎气球。

  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期望,并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分组自选器材对可行性方案自由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时不受器材的限制,大胆尝试,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交流总结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实验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中,学生往往忙于动手,而忽略实验的记录和总结,老师及时让学生填写实验单并展示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得出结论,并体验成功快乐。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尽情体验,加深对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从而更好理解压强的概念。充分体现出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理念。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压力的效果不仅跟压力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压力的大小能否反映压力的效果?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指出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来反映压力的效果,揭示出压强的物理意义。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比较压力效果的两种方法,通过两种方法分析对比,启发学生分析压力大而作用效果不明显是不是压力被面积分散了,问学生能否找到一种计算压力效果的方法呢?自然给出压强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p=F/S

  ⒋单位:Pa,1Pa =1N/m2,1Pa含义)

  这种按照“物理意义 定义 定义式 单位”逻辑顺序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在前面学习速度、密度时已有接触,在这里加以强化,体现了对方法的重视,同时也为后续功率等物理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看书自学,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获得相关知识,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以砖块为例分析压力、接触面积及压强。同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那么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呢?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

  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然后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并展示各种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它们分别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意在将压强知识联系在生活中应用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突出新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如果要设法营救落入冰窟窿的人,设计多种营救方案。

  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三)板书设计

  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1、意义:表示压力的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现代课堂教学观为指导,以实验活动为基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力求突出课堂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但课堂内容较多,讲解时注意侧重点,把握时间节点。

【【推荐】说课稿6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八篇

2.【推荐】说课稿四篇

3.【推荐】说课稿3篇

4.【推荐】说课稿4篇

5.【推荐】说课稿7篇

6.【推荐】说课稿9篇

7.【推荐】说课稿三篇

8.【推荐】说课稿汇总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