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8 23:17: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是来自浙江省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的机械专业教师陈雷。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机械专业的专业课是枯燥的,乏味的,所以能让学生愉快的、充满自信的走进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最大的梦想。今天,借此平台,希望各位评委指导我的说课,使我更快的成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钻孔方法——压板工件钻孔加工》,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分析等五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要说的内容是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徐冬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二版)第六章第四节及第五节的内容。本课是这一个学习单元的最后一块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得以巩固和应用,是一堂实践操作课。教材中与本节课对应的实例由于比较单一,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实际的加工方法,但是很难与现在企业的生产接轨,所以我就把当今宁波地区企业用到比较多的模具生产中的压板零件拿到了实际的教学中。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工件钻孔的方法,及能保证钻孔的精度,为以后学习锪孔、铰孔及攻螺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是教学对象分析,参加本堂课学习的学生是我校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控专业的学生,对于钳工的基本技能操作已了解一些,但总体上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本节课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实践操作能力得以加强。根据调查,本班学生中有超过30%学生的家长在海天、贝发、吉利、耀发这四家企业工作,利用便利条件,在课前首先组织了学生进这四家企业进行调研,对有关钻孔加工的知识进行了解,为学好本堂课做好准备。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说出使用钻床的安全注意事项。

  2、保证孔加工精度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

  1、在工艺卡片上能填写合理的工步内容。

  2、能正确操作钻床,并完成工件加工。

  3、会用平口钳正确装夹工件。

  4、能合理使用切削液。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通过完成工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务实、严肃认真

  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学法分析:

  第三块内容我要讲的是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就打破老师先讲,学生后实践操作的传统模式。在课前首先组织了学生进企业进行调研,对有关钻孔加工的知识进行了解。并且在上课期间利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把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用抢答和必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出示实践操作题的时候以工艺卡片来代替以前的图纸,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体验当今企业的生产模式,在了解工艺卡片作用的同时为即将走向社会、成为一线工人的职高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钻孔加工同时,也了解了钻孔加工在当地企业生产加工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堂课的重点为:能正确使用钻床进行钻孔加工。难点为:能保证钻孔加工的精度。 为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及难点,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分组比赛法为主,项目教学法、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展示法等为辅。 我的教学形式为:理实一体化。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达到融会贯通。 用到的主要设施和设备有:黑板、投影仪、钻床、平口钳、划线平台、划针等划线工具。 由于我校每个钳工工场间配备的台钻数量只有四台,所以上课时就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共20名学生参加本堂课的学习,分四组,5人一组,每组设定组长一名。并规定实际操作时,一人操作,其他人观看,但必须每人独立操作,自己进行划线、装夹并完成钻孔加工。根据钳工工场间的实际情况,我稍作了一下布置,如投影所示:

  四个队分别以海天、贝发、吉利、耀发这四家在宁波市北仑地区有相当影响力的企业命名。每组组长的父母都是分别来自这四家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让每组的学生产生竞争,在了解这四家企业的同时,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并让学生深深喜欢上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从而真正的学好本门课。

  四、教学过程阐述:

  第四块内容是教学过程阐述,我在上本堂课前一周就布置了准备任务,任务有两个:

  1、复习上堂课内容(就是教材中第六章第四节和第五节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研,每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组别名称的不同分别进相应的公司进行调研。

  调研的内容:

  1、你们所调研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

  2、企业中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设备(机床)?其中钻床有多少台?

  3、企业生产中用到机械加工工艺卡片吗?机械加工工艺卡片有什么作用?

  4、在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加工的是什么样的孔?

  5、在孔加工中怎样克服废品的产生?(咨询有经验的老工人)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及教学形式,我的组织的教学流程如投影所示:

  检查课前任务(“理”)

  ↓

  出示工艺卡片,读图,填写工艺卡片(“理”→“实”)

  ↓

  学生实际操作(压板工件钻孔加工)(“实”)

  ↓

  分析并解决扣分原因(“实”→“理”)

  ↓

  教师具体讲解操作过程(“理”、“实”统一)

  ↓

  实训内容操作(方形板工件钻孔加工)(“理实一体化”)

  ↓

  结束语(课堂小结、作业)

  整个教学过程一共分为7个环节,除了第五个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以外全部用比赛的形式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检查课前任务,导入课题。在这一个环节中首先说明的是本节课的上课形式,就是分别用抢答、必答和实践操作三种类型的题目,最后根据每队所得的分数看哪队为冠军。检查课前任务用的是抢答和必答两种形式。并板书课题。在这一环节用时8分钟。题目如投影所示:

  一、抢答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5分):

  1、钻床有几种?分别叫什么名称?

  2、操作钻床时可以戴手套吗?

  3、钻孔加工中是否要用切削液?碳素结构钢用到哪种?

  4、钻孔中用的工件装夹方法有几种?用到最多的是哪种?

  二、必答题(根据每组回答的好坏,分别给10、8、5、0分):

  每组派代表把调研后的情况给予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开门见山的说明本节课的上课形式,能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下集中,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先利用抢答题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再利用必答题的形式检查学生下企业进行调研的情况。

  理实一体化体现说明:通过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检查课前任务体现出“理”。

  第二个环节是:出示工艺卡片、读图、填写工艺卡片。压板工件的工艺卡片如投影所示,并每位学生发一张。学生看完工艺卡片后比赛继续。这个环节中用到的是抢答题和必答题,用时也是8分钟。题目如投影所示。

  三、抢答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5分):

  1、工艺卡片的图中20±0.20尺寸的含义?

  2、Q235-A是什么材料?

  3、工件中20±0.20的尺寸怎么检测?

  四、必答题(根据每组回答的好坏,分别给10、8、5、0分):

  每组讨论完后填写工艺卡片,只要求填写工艺卡片上的工步内容与工艺装备,最后上交一张(由教师公布每组答案,并进行打分,最后由多媒体课件演示最佳工艺卡片上的内容)。 最后公布最合理的工步。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看工艺卡片和填写工艺卡片,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最佳的工步(工艺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

  理实一体化体现说明:通过看和填写工艺卡片,慢慢由“理”转变到了“实”。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实践操作工件加工。等全部的学生都填写完了工艺卡片以后出示这个环节的比赛题目,如投影,用时25分钟。规定学生在20分钟里面完成压板工件的钻孔加工,最后由组长分配相互检测,在规定的时间内5位同学都完成的队另外加10分,完成后队内互相进行检测,每队把最好的两块工件拿出来进行展示,由我进行检测,每块工件满分为10分,检测评分表如投影所示。

  五、实践操作题:完成压板工件钻孔加工。

  规定学生操作时间为20分钟。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按照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理实一体化体现说明:通过实践操作,在这个环节中体现了“实”。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并解决扣分原因。这一环节用抢答题的形式进行,题目如投影所示,用时12分钟,最后由我进行点评解决方法。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书信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法

  《用书信解决问题》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表达部分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其中“书信”是用来代替面谈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现代信息中的电子邮件E-mail也属于这个范畴,书信的用途广泛,不但可以用来和同学、朋友等交流思想,还可以扩大知识来源获得精神安慰,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了解书信的用途。

  2、明确本次写书信的基本要求。

  3、进行写书信的训练。

  本课重点为复习书信格式,了解书信有哪些用途。难点为会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用书信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现有的对书信知识的了解,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观察法、交流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很容易受身边人或事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此,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介绍两位新朋友,然后创设情境以多媒体课件引出“用书信解决问题”。顺势导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析图交流。通过对书中图片观察,分析了解书信的用途以及当今时代的发展短信、E-mail都是书信的一种,顺势导入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指导书写。为了使学生能将书信写的具体明白,我以课件形式出示3个问题,学生明确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确定好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接着通过交流,表达心里所想。然后自然水到渠成地能独立完成书信。

  第四环节:展示作品,这一环节,由于时间上有点紧,估计也就几名同学能完成,因此,不做全体要求。当有两三个人写完时,就展示一两个人的作品,通过让他们寄信,教师就引入信封的知识。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因为是用书信解决问题,所以就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以书信形式解决。因此,作业是让学生完成书信并将信寄出去。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用书信解决问题”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用

  书 投稿

  信 道歉 文明用语

  解 反映问题

  决 求助 态度真诚

  问 点歌

  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目标、学法、设计理念和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内容丰富,活动多样。把这部分教材设计成活动,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展示莲的有关知识、文化等,开展以“莲文化的魅力”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是通过吟诵、欣赏、解说、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共同展图的评比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高雅德志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说学生

  前几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们进行了关于“战争”、“爱”等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整理信息、口语表达能力,为本单元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

  ②(要求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渲染、对诗、个性化朗读等形式全方位了解莲及莲文化,浸润一点文化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熏陶,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增强文化素养。

  活动重难点

  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活动方法

  1、自主探究法:学生自己从各类媒体或书籍中查阅与莲有关的资料,设计并创办自己的手抄报。

  2、合作探究法: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以小组的形式拼凑各自的手抄报为一个整体展图,既要有合作交流,又要有各自创意探究。

  3、自主展示法:所有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给大家。吟诵、欣赏、解说、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制作展示,展图的拼凑与展示等,都是学生自主的一个展示,都是在充分地展现学生的风采。

  说设计理念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应当“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讲、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并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展示,充分体验了“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惊喜”的学生自主能动性;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按照不同的版块设计手抄报,并组合拼凑形式多样的展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找到乐趣和位置,使彼此的智慧和思想相互碰撞,智慧更高,思想更深,创造力更强,成功的喜悦更浓。这所有的收获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又再次让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从而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多样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融入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一次综合性学习:一节成果展示和一份手抄报及由手抄报拼凑而成的展图。而要达到这样的成果,需要学生在幕后做大量的搜集和整理资料工作。很多的学生甚至把有关莲的古诗文重温了一遍。而这些历史留下的精华,体现着作者思想的精髓,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无穷无尽的滋养。

  说过程

  一、自主探究,自我创意

  向学生简要介绍综合性学习课堂展示的内容和范围,指导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与特长,有分工、有合作地从莲与现实生活、莲与科学知识、莲与文学等方面去搜集、整理和探究,并对展示形式进行相关设计和制作。

  包括:

  (1)莲的名称(含学名、别名、美称等);

  (2)莲的历史、品种;

  (3)莲的图片、工艺品(含邮票、明信片、挂历、水墨画等);

  (4)莲的美食和药用;

  (5)莲的名胜古迹;

  (6)莲的诗文、故事、传说;

  (7)莲与佛教的关系;

  (8)通过对莲的观察与欣赏,自主选题出一期手抄报。

  二、成果汇报,资源共享

  由于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这节课便上成一堂绘声绘色的才能演示课,本节课一共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千姿百态的莲花——莲花图案欣赏

  上课初始,教师先让学生猜一则有关莲的谜语,在简要导入课题后,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莲的美丽图片:不同姿态的莲、赏莲胜地等,同时向学生介绍莲的分布、品种等大致情形及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文内涵等知识。对于莲的历史、人文内涵这些知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所以可介绍得稍微详细一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当的是美的使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并从中受到美的洗礼。

  其余的教学环节,教师则有意识地退居幕后,安排两位小主持人带领大家走近莲,感受莲文化的魅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莲花知识知多少》——学生将莲花的有关知识设计成各种形式进行展示

  学生们将莲花知识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展示。分四个展示:

  展示一:自说渊源历史

  展示二:解说——莲的用途知多少(学生自己讲解)

  展示三:答疑解惑——两个疑惑,你能帮我吗?

  1、藕断丝连

  2、千年古莲发芽

  展示四:知识竞赛,抢答完成

  这个环节集中地贯穿了听、说、唱、思考的内容,它能促使学生放开视野,主动关注课内外知识,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表演的兴趣,独立创编的意识。

  第三个教学环节:莲文化探胜——朗读比赛的展示

  课前搜集与莲有关的诗词、文章和故事、传说,然后选择一词一文进行朗读,要读出荷花的情韵,读出作者的感情。(小组推选,进行比赛)

  最后,教师让学生交流本课的探究所得,并再次运用多媒体演示莲的图片,在对莲的特色、品格、人文内涵作出评价之后,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像莲那样有魅力的人。

  总的来说,这四个教学设计始终穿插了听、说、读、写、唱的基本能力,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它们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较能受到学生的认可。

  效果展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已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

  1、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掌握学习的方法。

  2、通过交流总结,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的水平。

  3、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具有合作意识。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同仁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定义

  2.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程标准】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教材助读】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的一部分。

  (2)物质的定义:

  (1)物质是 ,并能为人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

  而不是指某一种 。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

  3.世界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

  人的意识是一开始就是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独学自测】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6.促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的是:

  A.语言 B.意识 C.物质 D.社会劳动

  7.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8,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胡安·科勒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迹象。20xx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1) 这里的暗物质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3)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课堂总结

  三、我的知识网络——归结总结、串联整合

说课稿 篇5

  1、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⑴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⑵ 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⑶ 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2、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 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⑸ 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① 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② 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③ 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

  ④ 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

  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讲的课题是: 模拟实验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模拟实验”说课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回顾---情景导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本课例基于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 ,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进一步营造和激发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例题选取,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 ,着以生活色彩,附以社会背景。德育渗透,丝丝缕缕,潜移默化,不失时机。整个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小组合作,活动开放,成果共享。旨在让学生放飞思维,寻找替代物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切身体会,了解替代物的意义,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中,应以合作探索为主,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中数学教案《“模拟实验”说课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可以用替代物模拟实验的意义与方法。

  2、会选用适当的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

  3、培养实验习惯,掌握实验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合作共享和支援帮助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观察,探究事物的习惯.

  (三)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 回顾-------情景引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

  1、回顾:对前几节知识的复习与辨析。

  2、情景导入: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 ,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

  3、引导探索: 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过程的指导帮助,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以后,学生心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如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尽相同?任何图钉的钉尖触地的机会都是一样吗?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答案,给出圆满的解释。

  5、总结提高: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会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并随堂巩固,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习惯。

  6、交流评价:要求学生课外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相互借鉴补充,进行课外拓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的简要思路,由于水平局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针对当代的小孩子生活优裕,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有些小孩子很难体会老一辈的苦难生活。因此,本文作者张洁通过自己的童年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希望能够教育孩子们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生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挖荠菜》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学习那个年代的艰难、困苦,培养学生将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和将对比的手法运用到学作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在朗读中将学生引入艰苦岁月的气氛中,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当时生活的艰难,开始理解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默读、引导联想等方法,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方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那种艰难、困难的生活,从而理解文中“我”的情感的变化,体会老一辈过去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达到代与代之间的心灵沟通。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挖荠菜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写了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哪几件事,表现出怎样的感情?(线索问题,是教会学生以后自主阅读或是自主创作的时候能够运用的一种有用的方法;而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2.学习文中的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和运用对比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作方法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后进行自主创作,这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融入到文中“我”的角色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当代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生活中,很少经历苦难,所以孩子们比较难进入文中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字词

  2.学习本文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的对比烘托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态度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的对比烘托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老师的礼物: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最美的风采!(今天的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有信心精彩的展示自己吗?

  二、幸福的唱《幸福拍手歌》

  三、尽情的说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从苦难中寻找快乐,体会幸福的民族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张洁的《挖荠菜》会带领我们去经历苦难,体味幸福。(板书课题)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ì) 蔷薇(qiáng wēi) 掰手(bāi) 琥珀(hǔ pò) 绽开(zhàn)

  苋(xiàn )菜 和煦(xù) 癖好(pǐ)雪蒿(hāo)

  五、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挖荠菜)我们围绕挖荠菜把文章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大板块来学习。

  六、自主的学

  浏览课文1---10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解放前这个时代的总体感受,用几个词语概括,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不理解的学生解说)

  七、合作的学

  浏览课文11---14自然段,探讨解放后作者用心良苦的让孩子们陪自己挖荠菜、吃荠菜的用意是什么?

  ( 珍爱荠菜 珍爱生活 珍惜幸福)

  这部分中有一段特别明显的对比,两代人对挖荠菜和吃荠菜的不同表现(关键词),突出文章的主旨,主旨句是哪个(找出并齐读),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八、深情的读 细细的品(作者简介 细腻的心理描写)

  1.配乐朗读第8自然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师范读生评,指名读生评)

  赏析本段景物描写,探讨其作用(以乐衬悲,情景交融)拓展“小桥流水人家”

  2.齐读第10自然段,赏析景物描写。(衬托轻松欢欣的心情)

  (副板书) (孤独 哀伤)

  对比

  (轻松 欢欣)

  3.小结:作者解放前挖荠菜是为了什么?(抵抗饥饿,享受欢欣)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 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引入新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

  (四)拓展新知;

  (五)总结新知.

【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合集六篇

2.【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3.【精选】说课稿合集6篇

4.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5.【精选】说课稿合集7篇

6.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7.精选说课稿合集7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