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6 11:4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对教材的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了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节课就是以此作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点:

  1、理解几加(减)几的算式和十几加(减)几的算式之间的联系。

  2、利用几加(减)几和十几加(减)几的算式之间的联系,熟练计算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算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经历主动分类、尝试探究、实践应用的行为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对学情的分析

  1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各数的读写及组成,学生也已掌握。因此,这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学习,利用推算的方法,自主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较易分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努力创设情景,如游戏、操作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

  本课分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由游戏——帮小动物找朋友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心理,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二环节分两个层次:

  第1层次:通过议,分析比较几加几和十几加几的加法之间联系,通过学生经历算、说、练的行为过程,思考得出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在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提倡算法多样性。

  第2层次: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中的相像题,请他们编出减法中的相像题,已水到渠成。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试、讲、算建立计算模型。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环节分三个层次:

  第1层次:卡片游戏,既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对以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起到了调节学习气氛的作用。

  第2层次:由易到难设计了二个练习。首先,仍是以一道十以内的加(减)法和一道十几加(减)几的加减题为一组的形式出现,进一步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直接计算十几加(减)几的式题作好准备。接着,直接计算十几加(减)几的式题,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第3层次:教师设计了一组带﹡的题,是考虑到班级中还有部分能力强的孩子,提供给他们一个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进一步探究、尝试,从而刺激他们数学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习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学会和谐相处》是人教版新教材《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与人交往”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高年级学生的独有视角出发,重新诠释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的目标,围绕“与人交往”这个主题纵深并拓宽,全面展现了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能够顾及他人的感受,学习化解矛盾的技巧和方法。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的接触面越来越宽了,对人对事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与烦恼,而人际交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况且目前,我们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之中,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可谓势在必行。设计这节课, 就是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三、说教法学法

  学法:

  1.讨论法

  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相结合

  2、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设计理念: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情景模拟可以丰富儿童获得的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教法: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

  设计理念:讲授是辅助的教学手段,为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配合着直观的图片、教具或故事达到充分调动儿童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说课时安排。

  《学会和谐相处》一课需要两课时来完成,本次说课的内容选取的是这两课时中的第一课时。

  五、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

  2、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培养学生对热爱生活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交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他人感受,提升心灵体验,逐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地方法、技巧。

  六、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

  2、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七、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本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并结合语言提示,引发学生的思考,进入与人交往的话题。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二)模拟角色,演演悟悟

  1、多媒体展示案例

  2、引入情境:回忆发生的类似事情。

  3、小组模拟这样的情景演一演。

  4、说一说如果你是被强迫的、被打扰的同学,你的感受如何?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三)讨论交流,总结原则

  小组合作讨论:

  1、你们有没有强迫过别人或打扰过别人呢?

  2、因此我们希望别人不要强迫自己、打扰自己,我们首先应该怎样做?

  3、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与人交往的原则。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选择,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人交往,完成下表。

  5、总结规则:(学生总结,教师汇总)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合作探究,名言导向

  1、大家讨论一下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哪些与人相处的名言?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陶铸)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华罗庚)

  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奥斯特洛夫斯基)

  远亲不如近邻。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设计理念:

  运用名言、警句和谚语教育孩子是一个好方法 。它们具有不可估量、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作用。

  (五)名言小结,互送忠告

  1、同学之间互赠名言,以示忠告。

  2、为了让学生把与人相处的规则,落实到行动中去,教师赠与

  列宁的名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六)收集实践,学习技巧

  作业:收集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交往的案例,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教材,应创设条件尽可能的向社会延伸。

  八、说板书设计:

  学会和谐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分解质因数是整册教材(《实验数学》第十册)中的重难点之一 。在教材教法上我们学过算术基本定理:就是对于任何一个自然数,如果不计质因数的次序,那么它的质因数分解式具有惟一性。而分解质因数的教学对于本章节来说又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没有分解质因数的知识方法作基础,学生就无从去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前关于约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练习过程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没有弄清,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标定位:指导学生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含义,明确分解质因数的表达形式,掌握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而学生分解质因数的熟练程度要由下次课的练习来进一步完成。

  教法运用:对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概念采用探究、师生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分解质因数的表达式、短除法、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则采用讲解法。

  过 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内涵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质因数与质数的区别。而在这一章里所学的数学概念很多,学生如果单独依靠记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反而会让学生越学越模糊。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语文课中分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开场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出示课题,先让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课题的意义。交流之后,师不发表评论,指导学生采用分析词句的方法加以说明,然后由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时学生开始热闹起来。全班交流后,学生的分歧集中在“质因数”上面,即质数和因数的问题。这时,我将课题中学生理解的两个词“分解”和“因数”划出,问:“这几个数应该是……”学生立即异口同声回答是相乘,我又不失时机的询问:“那么中间的这个质字怎样理解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拔之后,很快明白了这几个因数必须是质因数的要求,也理解了质因数的涵义。我紧接举例说明“分解质因数”中对因数必须是质数的要求,并就“分解”含义及形式进行讲述,“分解”只是把一个合数分成质因数相乘的积的形式,不能是“和”或其它形式,并举例说明。

  二、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方法是工具,也是经验的总结与传授。本课另一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在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涵义的基础上,我先出几个简单数字让学生分解,对前面知识进行承接巩固,再出几个稍复杂的数字让学生再做一做,这时学生开始找不到章法。这样我很自然引入和介绍短除法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试除数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由于学生受年龄和天性的影响,在知识的学习中容易出现不稳定性和马虎大意的现象。所以在巩固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学生的练习演板,并重点强调要用质数从小到大依次试除,来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分解质因数。同时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细致,有耐心。并就个别特殊数字如“91”等进行适当的拓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进程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等方法,总的来讲还是成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到了很好的发挥,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收与放的处理技巧还有待提高。在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意义中,在谈到质因数的涵义时,应该放手让学生交流观点,并说出原因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认识提高,以理服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对于难点问题引导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和全面。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学生碰到难点时,师的引导语设计得不贴近学生的实际,例如在提问中简单问:“质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把“质因数”联接一起,造成课堂氛围的突然紧张等。

  3、对于概念的教学采取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的方法是否适宜心存疑虑。传统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讲解法,本节课适用探究和讨论的方法,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有可能没有用讲解法的学习效果好。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第6册第15课《民间绝活》。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理念等五个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传统的魅力”这一主题单元中的内容,它属于“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

  2、教材中展现的浇糖画、捏面人、皮影戏、布袋戏等都是来自民间普通百姓之手的绝活。他们用材简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传神,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教材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绝活,设计并捏制出有趣的泥塑造型,训练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并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生活,热爱民间艺术,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掌握了较为多样的捏塑方法,他们能较好地把自己的构思表现出来。

  2、小学生的民间艺术相关知识有限,了解不深,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影片等介绍,给予学生大量的信息,开阔眼界,丰富见识,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创作思路才会更开阔,内容才会更丰富。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和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领域。

  2、能力目标:通过手工制作的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民间艺术的造型美及民间绝活独特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多种民间艺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树立民族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多种民间艺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对民间艺术绝活的学习。

  第二方面:教法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智”、“趣”、“乐”的学习氛围,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欣赏分析法、示范操作法、展示评价法等教法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针对这些教法,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师示范作品等。

  第三方面:学法: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了观察、分析、述说、操作、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主动学习,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学生需要带的用具是:课前收集的民间艺术图片资料、橡皮泥、剪刀等。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一)影音欣赏,启发记忆

  1、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介绍:同学们,我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你们知道什么是皮影戏、浇糖画、布袋戏吗?说说你看过的民间绝活。。。。。。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各种民间绝活。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民间绝活。

  (二)思维拓展,形成认知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多种民间艺术,并介绍“皮影戏”、“面塑”的相关知识。

  2、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补充各类民间绝活知识。师生达成共识。

  (三)感受体验,自主表现

  1、教师出示示范作品,让学生拆解分析,了解制作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步骤图,进一步巩固制作要领。

  2、教师出示“作业超市”:

  小组合作,三选一,并讨论、编辑一个小故事,准备用做好的作品进行表演。

  ①收集民间绝活图文资料,做成剪贴报。

  ②用橡皮泥仿做一个面塑形象。

  ③用彩纸仿做一个皮影形象。

  3、各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开动脑筋,比一比哪组的创意多,鼓励学生多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意学生大胆创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通过讨论、研究、畅想、体验来共同学习。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工具与材料,有序地进行设计和制作活动。)

  (四)表演欣赏,交流评析

  1、教师创设“趣味泥塑表演”这一情境,各小组用自己捏好的泥塑作品。

  2、配上编好的小故事,进行表演,教师引导同学们评价。此时,学生在有趣的自我表演体验及他人作品评价中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培养了欣赏评述能力。

  (五)课后拓展、展示延伸

  课后,教师将学生作品拍成照片或用影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刻成光盘,让学生给自己的好朋友和家人观看,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艺术。

  第五方面: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紧扣教材主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使学生体验到民间绝活的魅力与悠久的历史。同时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等灵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创新,肯定学生的成绩与想法,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快乐。因此,本课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并参与学习的交流。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何评价。

  我的说课讲完了,希望得到在座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花儿”和“信天游”这两种民歌体裁以及感受民歌《山》改编成的合唱带来的艺术魅力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既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要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困难,从而遵循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为此我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视听上的有效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通过西北地域风光配以西北腔调音乐,把学生置入了大漠戈壁、黄土高原的情景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2、层层相扣的对比欣赏法

  通过对比欣赏《山》和《上》这两首不同体裁的西北民歌,让学生通过不同风格视听效果而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区别“花儿”和“信天游”两种民歌体裁的教学。

  3、体验感受法

  音乐审美中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多运用语言这一根据的艺术魅力,口头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下,完成对音乐作品已经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效果。

  4、采用“引导——激情——拓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有理有节,抑扬得当,从而使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教师的课堂设计自觉有序地进行有效性学习。

  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老师的设计中进入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使学生自主地的出学习结论,从而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出自己的结论。

  由于本课主要是以欣赏信天游与花儿为主,西北民歌特殊的腔调及西北人民朴实的民风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此我采取了两种民歌体裁的教学目的

  3、体验感受法

  音乐审美中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多运用语言这一根据的艺术魅力,口头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下,完成对音乐作品已经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效果。

  4、采用“引导——激情——拓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有理有节,抑扬得当,从而使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教师的课堂设计自觉有序地进行有效性学习。

  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老师的设计中进入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使学生自主地的出学习结论,从而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出自己的结论。

  由于本课主要是以欣赏信天游与花儿为主,西北民歌特殊的腔调及西北人民朴实的民风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此我采取了

  的基本特点和音乐风格,并由此直接导入《山》在西北民歌中所处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艺术魅力,从而进入第二个重难点欣赏——由〈山〉改编而成合唱曲〈山〉,感受其丰富的演唱形式与民歌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在这一环节中,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A、请你们哼一哼出现最多的旋律是哪几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哼唱音高,并有学生有器乐——竹笛辅助教学吹奏主题。

  B、请你们说出歌曲中运用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供其聆听选择,达到了感受其丰富人声演唱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的目标,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C、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演唱形式为歌词设计一套配乐诗朗诵文案。在实现这一环节时可以采用学生用民乐器笛子吹奏作为背景音乐,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基本完成了能力目标的教学达标,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的教学。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我特意安排了拓展欣赏《哪达达》,并回顾前面环节“信天游,“花儿”这些知识点,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西北民歌“高亢而挺拔,豪放,极富阳刚之气”等等的风格特点,从而完成了本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接着以一段极富诗意的结束语结束本节课:西北是黄土地文化的积淀,是西北人民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西北民歌粗犷、豪放、高亢而挺拔的阳刚之气也正是西北人民风格的真实再现,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运用的课。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有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点,这也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整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对于“非典”的感触不深,对当时的事迹了解的很少。所以理解叶欣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朗读,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理解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

  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难点: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教学准备: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用了提问的方法,通过关键词语,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如“课文哪一句话体现了‘非典’的危险性?”以及“文中哪一句话,高度概括叶欣的工作状态?”。另外利用点拨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在教学中发现读的形式过于单一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首先复习导入,利用了两个问题简单的回顾了一下本课的内容。第二部分是精读课文,体会形象。我主要抓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一个中心句展开教学,围绕体现“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句子细读品味,通过身先士卒、声色俱厉、斩钉截铁等关键词语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叶欣的形象。第三部分,回顾首尾,整合全文。通过首尾三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最后一部分深化课题,从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叶欣的精神。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的四季>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中第二篇。作者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起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板块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和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板块教学要求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和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句子的含义。

  重点: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对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要使学生从文中获得精神滋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促进精神成长,就必须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让学生结合自我体验,反复阅读文本,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本案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自读体悟法

  学生自读文本,划出自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

  2、对话交流法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自我体验交流观点。

  3、合作探究法

  从文本内容出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而获得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参考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本文的作家作品知识,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张洁《挖荠菜》中的故事很感人,留给学生的记忆很深刻,对其童年生活的回忆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她一生境遇的兴趣。因此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初中学过一篇课文《挖荠菜》,同学们还记得主要内容吗?(一位回忆当年挖荠菜的苦难生活)其实挖荠菜正是作者张洁童年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作家张洁她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过去、规划她的未来的呢?她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请看《我的四季》。

  2、学生代表根据课前收集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3、听配乐朗诵课文

  4、学生自读、思考、体悟,写出准备发言要点。屏幕出示自读体验任务: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中你深有感触的部分,说说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新课改要求,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如此设计正是让学生以已有的直接经验解读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5、学生交流对话,向同学展示自己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交流共同分享别人的经验。

  6、合作研讨

  问题(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以自己的经验解毒文本后再返回文本、深入地把握题旨。)明确:

  (1)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仍充满希望,夏季历经磨难但不放弃,秋季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季人生黄昏但老有所为。

  (2)主线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中可见作者执著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

  7、结语:

  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进一步明确了应该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只要我们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地生活、无悔地付出,我们就可以坦然地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说课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合集五篇

2.说课稿合集9篇

3.说课稿合集7篇

4.关于说课稿合集7篇

5.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6.关于说课稿合集五篇

7.【精选】说课稿合集六篇

8.【推荐】说课稿合集7篇